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
福建省中医呼吸病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
该报告回顾了中医呼吸病学科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呼吸病学科发展现状、学科进展及在中医药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我省呼吸内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进展,以及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深入分析了中医呼吸病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医呼吸病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中医呼吸内科学科发展福建省
中医呼吸病学科是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揭示呼吸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 系统地反映中医肺系病证的辨证论治特点, 是隶属于中医内科的临床三级学科, 也是内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延续和深化。
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 人们即对呼吸系统病症有了一定认识,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咳嗽”、“喘证”、“肺胀”、“肺痹”等病症的论述,如《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调经论》概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咳以肺胃为重,正如《咳论》所谓“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灵枢·五邪》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气有余则喘咳上气。”《灵枢·本脏篇》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又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内经》以来, 历汉唐宋元而至明清,历代医家在《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又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并积累了许多治疗经验,如《伤寒杂病论》云:“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历代中医典籍的论述为我们认识呼吸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以来,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道传染病等呼吸疾病的防治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中医呼吸病学》、《实用中医呼吸病学》、《中西医结合呼吸病诊疗学》、《中西医临床呼吸病学》、《中西医结合肺脏病学》等呼吸系统病症专著的陆续出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呼吸系统各种病症的辨证施治、选方用药、难点与对策等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总结。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诸方面,对中医呼吸系统病症进行研究,涌现出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使得中医呼吸病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虽然近年来呼吸系统病症的研究有不断繁荣之势,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还有许多盲区需要推敲、总结;近年来,我国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繁重了。其一,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关于我国2009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前10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的统计数字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结核、肺癌和肺源性心脏病)在城市的死因中排第四(10.54%),粗死亡率为65.4%;在农村也排名第四(98.16%),粗死亡率14.96%。其二,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群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使呼吸系统疾病愈发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常见、多发疾病。肺癌已在城市肿瘤病死率排名首位。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较20年前增加一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高不下,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8.2%。活动性肺结核仍为世界上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居第二位,2010年为459/10I)。肺部感染性疾病致病源耐药性日趋严重,所造成的疾病负担愈来愈重。其三,自2002年底以来,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H5N1)及新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说明,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亦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其特点为:呼吸系统是其首个靶器官,疫情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多见,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集的影响,在未免疫人群周期性升高。因而我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本学科坚持立足于发扬中医药优势、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的成果,研究范畴涉及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肺痈、肺痨、肺痿、鼾症等中医呼吸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肺癌、重症哮喘、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急性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重症呼吸道传染病等疑难危重疾病。本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一方面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应用传统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并结合慢病康复理念,明显提高了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及好转率,降低了死亡率。本学科研究突出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具有较强的临床研究意义。
2.1福建省中医呼吸病学科发展现状
福建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漳州市中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共同发起、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于2010年正式成立,现由1名主任委员、8名副主任委员、27名常委、81名委员组成,黄河清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主任委员,洪旭初、李学磷、洪敏俐、陈志斌、郑承铎、张琼英、李丹、柳德林担任副主任委员,他们分别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漳州市中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福州肺科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学会成立以来,凝聚全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疾病的临床医师,深入探讨呼吸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推动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召开全省性的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全省公共卫生服务,制定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方案,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学术论文征集和发表、适宜中医临床技术应用和推广等。此外,在扶持呼吸专科建设及专科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数年的发展,我省形成了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漳州市中医院为龙头,各省、市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为支撑,诸多县级市中医院为辐射点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力量规模。
目前福建省共有87所中医医院,分别设有呼吸病专科或内科呼吸组。设有呼吸病专科的医院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市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南平市人民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罗源县中医院等。床位数:392张。
近年来呼吸专科培养工作得以规范,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得以完善。有目标、有计划、有要求、有管理、有考核地将一名普通内科医师培养成为一名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特点鲜明的中医呼吸病专科医师,更好地完成我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我省现有109名呼吸科中医师或能看呼吸科门诊的中医师(包括一些省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2.2重点学科现状及主要研究方向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漳州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是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病专科。主要研究方向是哮病、鼾症、肺癌、慢性咳嗽、肺胀、肺热病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及临床和基础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成立于1993年,设有哮病、戒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干部保健、名医园等专病门诊,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牵头单位,是国家中医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黄河清教授、主任医师是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目前承担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7项,地厅级课题10项;年均门诊3万人次,年收治患者700余人次。漳州市中医院呼吸科创建于1998年,承担中医呼吸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重点专科,目前他们将呼吸科与重症医学科捆绑发展,学术带头人洪敏俐系全国肺系病常委、省中医呼吸病分会副主委,她大胆引进先进设备,带领全科35位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病,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科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咳喘病症,并配合穴位贴敷、耳穴埋豆、呼吸操等中医特色疗法明显提高了疗效。肺胀、肺热病是本专科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对优势病种拟定协定方,“愈肺宁方”、“珠贝散”、“化痰散”等在减轻患者咳嗽、咳痰、气喘方面作用明显;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是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的牵头单位,在三所医院的引领下,近年来福州市中医院、厦门中医院、南平市人民医院、宁德市中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各级中医院呼吸科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技术团队。应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以临床为重点、提高疗效为中心,积极结合文献探讨和基础实验,从多方面、多层次展开中医呼吸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和相关方药等的研究工作,同时展开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知识普及,促进成果转化,重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促使我省中医呼吸病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整个学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2.3学科建设及总体思路
福建省中医呼吸病分会隶属于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正式形成专科分会即中医呼吸病分会。专科学会成立以来在广大中医呼吸病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和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近年来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肆虐之际,中医药的应用有着独到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奠定了中医在呼吸病领域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呼吸病学科建设的总目标是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核心,促进呼吸学科的学术发展。
2.4学术进展和科技成果
突出中医优势,选择主攻目标,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有所进展和突破,首先必须了解中医在呼吸系统病症中的疗效特点,充分显示传统医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特色优势,从而为开发呼吸系统病症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型纯中药制剂、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奠定基础。近年来紧紧围绕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在肺系疾病的中医理论研究、肺系疾病的中医基础研究、肺系疾病的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归纳如下:
2.4.1肺系疾病的中医理论研究
2.4.1.1经典理论及学术思想研究
首先,呼吸学会对经典理论及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发掘了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张喜奎教授研究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阶段性、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袁;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住在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但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远的特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振彬[1]认为《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脉象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并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分别为:主正常脉;主表证;主里证;主危证;主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伤寒论》浮脉,对排除临床困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李学麟教授通过研究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名方银翘散,得出银翘散是辛温复辛凉解表剂,银翘散的用法体现了温病卫气营血的治疗规律。《温病条辨》所载的208首方,大约有50 % 左右源自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案例,经过吴鞠通整理和加工,并经临床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而且自订方名后,方载入《温病条辨》中。从上述的银翘散的组方及加减衍变来看,可以看出在温病的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以银翘散作为基本方,通过适当的药物增减,即可体现出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温病治疗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说银翘散及其它方剂的所有加减与衍变,都凝聚着一代大师临床实践的心血和结晶。
福建省宁德市中医院许天兴[2]通过运用《金匮要略》 中的麦门冬汤经典原方之“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止逆下气之功效,治疗多种慢性疑难疾病,如肺不张、咽源性咳嗽疗效颇佳。
2.4.1.2临床诊疗优化方案研究
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取得了较值得肯定的疗效,但因多种呼吸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达到统一,阻碍了中医药疗法的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建省卫生厅项目课题:“福建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专科(专病)主要病种临床诊疗优化方案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壅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优化方案研究” ,通过对呼吸疾病主要病种中医诊疗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医诊疗方案建立与评价的方法和思路,提出方案的建立与评价应确立便于推广的中医辨证规范,优化精简中医诊疗方案 ,从而提高呼吸疾病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水平,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2.4.1.3 中医证候分布、证素特征研究
中医呼吸疾病至今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医者多从各自认识角度进行辨证分型,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辨证标准欠规范、疗效评价指标不统一,使中医防治呼吸疾病的效果评估缺乏说服力。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支气管扩张患者临床资料和证候信息聚类分析[3-4],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特征,进行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至缓解期证素变化研究,COPD中医病位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程、年龄的相关性研究,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证素特征分析,旨在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4.1.4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与优势,但缺乏客观的辩证方法。目前仍较多依据临床表现、缺乏客观指标指导,“证”是谴方用药的依据,法随证立,方依法制,可见证的现代检测指标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必要开展证的客观化研究。
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省科委课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免疫功能、肺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研究” ,探求免疫功能、肺功能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发现RBC-C3bRR、RBC-ICR可作为COPD稳定期患者辨证分型、病情预后、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5]。通过研究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肺炎评分系统的相关性,探求炎症指标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6]。开展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痰证素与气道炎症的相关性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素气虚、阳虚与诱导痰IL-8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观察哮病发作期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7];发现脾虚生痰型哮病患者发作期血清胃泌素含量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考虑以其作为该型支气管哮喘实验室诊断指标中的一项参考指标;胃泌素可能是脾虚生痰型哮病患者发病的物质基础之一。正进行福建省教育厅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贫血与脾肾本虚的关系”的研究; 福建省卫生厅中医科研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临床表型的中医证候分布对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慢性咳嗽患者诱导痰中相关细胞因子与中医病理关联性研究”等相关研究。
2.4.2肺系疾病的中医基础研究
2.4.2.1哮喘基础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和细胞因子( IFN-γ、IL-10、TGF-β 等) 参与、以气道局部炎症改变为主要特点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长期以来,Th1/Th2比例失衡已被多数人认为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机理,即表现为 Th2 型细胞因子增多而 Th1 型细胞因子减少。然而,Th1 细胞是前炎症细胞,其促炎作用超过了抗炎作用,与 Th1 相关的炎症反应并不能减弱哮喘的发病,传统的 Th1/Th2 比例失衡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除 Th1/Th2 失衡外,其他一些免疫学原理在解释控制哮喘和过敏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通过诱 Foxp3 表达,调控调节性 T 细胞可能是补肾温阳中药治疗哮喘有效的重要机制,但其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这方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黄河清开展了福建省卫生厅重点项目“补肾温阳中药诱导 Foxp3表达调控调节性 T细胞在哮喘防治中的意义”;李希开展了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补肾温阳中药诱导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探讨补肾温阳法在防治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以及李希正在开展的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小气道病变对年轻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研究。
福建省人民医院郑健[8-9]等通过临床观察中医活血通络干预治疗小儿哮喘与甲皱微循环的关系得出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型)患儿存在瘀血阻络的病理基础,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可提高临床疗效;甲皱微循环检查可作为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型)中医辨证和疗效判断的客观指标;活血通络中药“喘通康”达到控制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从而缓解支气管哮喘的目的。
2.4.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主要累及肺脏,可以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其中重度患者,尤其在急性发作期时常表现为呼多吸少、动则气促症状,属中医学肾不纳气证范畴,联合中药治疗已证实会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在这方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大治开展了福建省科技厅自然基金资助课题:“全真一气汤干预肾不纳气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研究该方剂对 COPD大鼠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该方对COPD的部分治疗机制和治疗优势。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陈志斌正在进行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发展基金项目:“补肺一号方调节COPD稳定期免疫作用的机理研究”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愈肺宁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与免疫机制研究”等多项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开龙[10]通过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对59例病例进行前瞻性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缓解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虛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结论认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复杂病机的时期;缓解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及阳虚、阴虚为主,伴有血瘀、痰湿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福州市中医院郑广鹰[11]等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胸部肺气肿X线表现的对比研究得出肺气肿X线表现程度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各中医证型肺气肿X线表现的程度变化与慢阻肺中医病因病机、证型演变相吻合,提出肺气肿X线表现分度可作为区分慢阻肺(COPD)稳定期虚证各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2.4.2.3肺癌基础研究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肺癌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化疗药物多耐药现象及其严重的毒副反应,肺癌的治疗仍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研究中药抑瘤、促凋亡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基于TK1研究祛毒扶正方抑制小鼠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祛毒扶正汤对小鼠Lewis肺癌抑瘤率、血清TK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2.4.2.4急性肺损伤基础研究
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是由严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危重症。中医学将其纳入“暴喘”、“喘脱”等范畴,认为内毒素作为一种“邪毒”内侵机体后,邪正相争,火热亢盛,上炎壅肺,肺气不利,气不行血,终致瘀血内停。由此可见,“热、毒、瘀”贯穿于内毒素性ALI的病理过程,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治疗内毒素性ALI可以直中该病机,有望取得较好的疗效。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解化瘀法佐治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清热解毒化瘀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干预作用。
2.4.2.5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研究
厦门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点于1975年~1977年对慢性支气管炎肾虚实质进行了研究。应用X线、肺功能、心电图、植物神经功能、病理细胞学、内分泌功能、免疫机能和生物化学等检查,研究了慢性支气管炎肾虚所呈现的“肾阳虚”、“肾不纳气”、“肾虚水泛”、“卫气不固”、“肾虚脾阳失运”等证的病理生理基础。该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福建省科学大会奖。
省慢性支气管炎协作组厦门防治点等对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工作取得如下成果:发现植物神经失调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重要内因之一;运用计算机评选出中西医结合、标证和本证结合的基础是呼吸道防御结构的损伤及免疫功能的降低;脾虚、肾虚是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改变,肾虚是性腺、甲状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低下及全身多系统功能的失调。该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
2.4.3肺系疾病的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2.4.3.1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复方满山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1972年建阳地区支气管炎的防治协作组联合省医药研究所收集民间验方,以白杜鹃花、盐肤木、九节茶组成复方,经过科学的加工制成冲剂与片剂,经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该方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消炎等作用,满山白中有效成分为金丝桃苷等。该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厦门市医药研究所的青蒿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从青蒿鲜品中提取挥发油制成胶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262例。并对其原植物药理、化学成分、临床疗效、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制成了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的新药。该成果获得1983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秉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第2批名老中医林求诚的学术经验,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特点是病程长,经常合并感染,病情反复。根据祖国医学“病有标本,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 ,“因外感者本于表,因内伤者本于里”观点,林老认为慢支的发生、发展大致上有下列两种模式∶ ①先感外邪招致标证,由于标证的反复和发展导致正虚,正虚的结果导致标证加剧,即标→本→标的模式;②先有正虚,易感外邪,引起标证,由于标证的存在,更伤正气,即本→ 标→本的模式。正气愈虚邪气愈盛,邪气愈盛正气愈虚,标实与本虚的交互作用,使病理变化恶性循环。由于久病入络,所以在慢支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证,如指尖血管容积示波描记的波幅降低和流入容积减慢; 甲皱微循环血管异袢率增加及血流瘀滞(这些往往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舌质常暗红或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舌下静脉充盈等。所以慢支合并感染是本虚标实的病证,其标实为痰湿化热壅肺兼有瘀血,其本虚常为肺脾两虚。依据林老的经验方先后创制了咳平合剂、一号补肺合剂等专科中药医院制剂,临床应用每获良效,目前本研究已被福建省科技厅列为专项课题项目。
2.4.3.2哮喘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表现为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及呼气流量降低等特征。哮喘急性发作时程度轻重不一,甚至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对于哮喘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本病仍以抗感染、解痉平喘等为主,虽能控制临床症状,但临床疗效不甚理想,副作用较大,其复发率较高。若哮喘未能控制,则易反复,可产生气道不可逆的狭窄,甚至发展成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加重经济负担,因此如何有效治疗哮喘预防急性发作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证)临床疗效观察;力克喘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扶正固表定喘汤结合背部穴位按压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12];补肾温阳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13];小青龙汤改善哮喘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观察等研究,应用中医中药积极防控哮喘。
2.4.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病程长且疾病的经济负担严重,目前国内外尚乏理想的治疗方法,难以有效阻止COPD肺功能的下降和疾病的持续进展,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医药治疗COPD相关病证有着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具有明显的疗效,有关临床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一定进展。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愈肺宁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与免疫机制研究”;福建省卫生厅中医处中医药科技项目:“全真一气汤干预肾不纳气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AECOPD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意义及血府逐瘀汤干预特点”;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补虚平喘膏穴位敷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细胞免疫和BODE评分指数的影响”;福建省卫生厅资助项目:“AE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血必净干预特点和疗效评价”等多项研究及临床观察,探讨了中医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减低了死亡率。
2.4.3.4急性肺损伤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急性肺损伤是由严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以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其本质是炎症反应失控。中医学认为ALI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邪毒内侵、火热壅肺、肺气不利、气滞血瘀,“热、毒、瘀”是其病理要素。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解化瘀法佐治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清热解毒化瘀能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TNF-α、IL-1β、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14]。
2.4.3.5睡眠呼吸障碍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睡眠呼吸障碍是与睡眠相关的呼吸疾患,以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反复缺氧-再复氧事件为特征,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损害。成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等。临床上以OSAS最为常见。由于其机制的复杂性及机制的不明朗化,西医治疗上尚未研究出有效的药物疗法,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长期使用依从性差,一些基础疗法及手术方法只能局限性地改善症状或只能针对某些特定条件的患者,且手术有一定风险性,未被患者广泛接受。同时根据患者合并不同的疾病,治疗效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中药在OSAS辨证施治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建省教育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中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福建省卫生厅基金资助项目:“加味涤痰汤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中药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加味六君子汤联用常规降压药治疗OSAHS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磁珠耳压疗法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研究”等多项研究。
2.4.3.6感染后咳嗽及慢性咳嗽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
感染后咳嗽是指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后继发的咳嗽。其治疗令许多医生棘手,西药常规的治疗方法可出现嗜睡、口干、食欲减退、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咳嗽容易复发。慢性咳嗽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在本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医家分别从风、痰、虚、瘀以及脏腑功能失衡方面探讨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在治疗上亦有内治、外治、内外合治等多种方法,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此方面我们开展了福建省卫生厅青年课题:“郁热方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及对神经源性气道炎症介质的影响”;“咳平汤治疗风邪客肺、肺热伤津型感染后咳嗽临床观察”[15];“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评价”等研究,针对不同病种在诊疗时辨证施药可更为贴近病理病机,更符合病人的病情及体质,从而调制出更合适的处方。
2.5我省中医呼吸病学科在抗击“非典”及禽流感所做出的贡献
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中,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联合福建中医药学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2007 年春节前后,福建省发生两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呼吸病专家们义无反顾地挑起重任,虽然病人病情危重,但专家们精心制定抢救方案,使病人转危为安。2013年、2014年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了散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禽流感发生期间,呼吸病分会及时根据我省的时令气候变化等特点,制订出符合我省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诊疗方案,方案公布后获得了社会和中医同仁的好评;禽流感发生期间,根据卫生厅的指示,派遣我会黄河清主任医师、李学麟主任医师到各医院参与会诊工作,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指导中医救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期间,中医药经典方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升白承气汤、犀角地黄汤等的应用有着独到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奠定了中医在救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的特色与优势。
3.1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虽然对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较多, 且推出了不少治法和方药, 但这类研究大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成果尚待开发,少数上市产品临床疗效不佳,其重复应用及推广价值还不够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虽然在发病机理和西医治疗研究等方面已渐深入和形成规范,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有增加趋势,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仍很沉重。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症, 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治愈率还较低;肺栓塞、呼吸衰竭等疾病,虽然有治疗措施但疗效尚难如人愿。支气管肺癌至今尚无理想手段,5年以上生存率还较低。
3.2中医药优势还存在某些局限
虽然呼吸系统病症的中医治法丰富多采,且具有特色,但中医药的优势还比较局限,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扶正调节免疫、防感抗病毒以及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和减轻西药的毒副反应等方面, 对病毒性发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外感久咳以及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缓解期疗效较为显著, 但对呼吸系统的急性感染、大咯血以及肺系急症的抢救处理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3.3科技队伍总体规模偏小
本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学术队伍知识结构较合理,但是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偏少。专业队伍总体规模太小,从事呼吸专业的中医师占医务人员的比例偏小,尤其是在县市级医院,经过呼吸专业培训的医生较少,甚至没有呼吸专业的医师,各方面的积极性尚未很好地调动起来;能够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科技人才比例不高。基层医院专业人才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3.4科研成果创新性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省中医呼吸病学科科研研究进步较快,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差距,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较少,缺少原创性的重大研究成果,论文质量及数量与国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3.5大多数医院未设置呼吸专科病房或病床数较少
目前,呼吸专科尚未得到有关方面及部分中医医院的重视,部分地市级中医院尚未设置独立的呼吸专科病房,绝大多数县级中医院仅有内科病房呼吸组或兼看呼吸病的中医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出现院感问题,病区不易管理,特别是一旦出现疑似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隔离观察带来困难,这一情况亟待解决。
本学科发展趋势在于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适应时代要求,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建立起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完善的学科体系,形成较高水平的中医呼吸病学教育和科研基地、知识技术创新基地,促进中医药的主体发展。现针对学科发展存在问题,采取如下对策:
4.1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呼吸系统病种涵盖面较广,有些病症中医具有特色,而有些病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还有些病症中医仅起辅助作用。因此,要想在较短期限内有所进展和突破,必须首先了解中医在呼吸系统病症中的优势所在,在确立选题前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认为应特别选择那些被国际呼吸病学界共认为难点、热点,又属中医特色范畴,且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病症作为主攻方向,集中人力财力,优先进行重点研究。
(1)发挥中医经典理论和中药在防治重大流行性疾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从我们运用中医药防治流感禽病毒的经验尤其是甲型H7N9流感的经验入手,进一步体现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的价值。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2)COPD、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因其致残率、病死率也很高,经济负担沉重,对其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广泛引起国际呼吸病学界的重视。而中医药疗法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尤其是稳定期的康复治疗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已作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3)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以及鼻、咽喉疾病所引起的咳嗽也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症,而西医治疗有其局限性,可重点开发这方面研究,提高中医疗效。
(4)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在活血化瘀、健脾化痰、扶正固本防复发等方面具有优势;支气管肺癌早期手术治疗后的中医治疗,以及在配合化疗基础上的中医治疗也具特色,故也可作为优先发展的内容之一。
4.2明确治疗时机,发挥中医特色
积极、客观地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的研究,以期找出确切有效的针对具体呼吸系统病症的中西医治疗时机和目标。明确哪些病症、什么阶段只需单纯中医药治疗;哪些病症、什么阶段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结论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可重复推广等等,这对确立中医呼吸系统临床选题和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4.3规范中医辨证,赋予其新的内涵
临床辨证是中医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 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结合部和突破口。因此,可重点选择几个呼吸系统病症进行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继承、实用的原则,制订出科学性与权威性相结合的符合临床实际证型假设诊断标准,可通过古今文献调研、回顾性临床调查以及现场病例调查和前瞻性研究等步骤,并进行理性分析得出。
4.4应用科学方法开发新型制剂
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设计, 遵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思路,采取最佳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以及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规范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开发新型高效治疗呼吸系统病症的纯中药制剂打下坚实基础,最终为中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开创新领域,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制剂走向世界开辟新天地。
4.5规范呼吸专科培养工作,完善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有目标、有计划、有要求、有管理、有考核地将一名普通内科医师培养成为一名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特点鲜明的中医呼吸病专科医师,提高本学科博士、硕士、本科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我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4.6坚定实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战略
近年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治经验告诉我们,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学科的捆绑式发展格局既有利于呼吸学科发展,亦有利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是对两个学科的壮大与深化。因此,呼吸学科建制中必须包括ICU,一般为内科ICU(MICU)或至少包括呼吸ICU(RICU)。
4.7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起建设与发展这些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
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睡眠呼吸障碍、呼吸衰竭、感染、肿瘤、烟草病学等领域,应当努力体现呼吸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发挥主导作用,与兄弟学科一道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加强中医呼吸学科的内涵建设和外延部分的发展,给中医呼吸病学科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符合学科特点、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可能的情况下,我省拟成立一个呼吸病研究所, 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8发挥治未病学说,运用多元化中医特色疗法参与肺系疾病的防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从过去注重有病治病的观念逐渐转向了无病防病的共识和基本生活方式,体会到防患于末然的重要性。目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战略正在深入发展。因此,大力推广三伏灸、三九灸、五禽戏、八段锦等对呼吸系统疗效显著的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疾病防控是中医呼吸病学科治未病的发展思路。
4.9积极开展省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呼吸病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随着临床及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药物的开发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也需不断充实及完善。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省际交流与合作,传播学科发展的信息与动态,为更新本学科诊疗知识、理念做好储备。
中医中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经验,并以其简、便、廉、验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喜爱,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建国以来我省中医呼吸病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近年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诊治方面,中医药的优势尤为明显,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贡献了力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医呼吸病学科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有待中医界各位同仁共同努力奋斗推动学科发展。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挖掘中医药的潜力,跟随时代发展步伐,深入进行临床研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中医呼吸病的诊疗水平,普及常见病的诊疗规范,总结临床经验、推动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学科渗透、开展国内及国际学术合作,选择适合省内情况的疾病防治突破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力争使福建省中医呼吸科事业更上一层楼,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1] 钟南山, 刘又宁. 呼吸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 潘振彬.《伤寒论》浮脉主病辨析及其临床意义[J]. 中医药通报,2003,4(2):72-73.
[3] 许天兴.麦门冬汤治验3则[J].新中医,2002,36(6)∶59.
[4] 叶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03例中医证型聚类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4):9-11.
[5] 陈沁.支气管扩张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37-1539.
[6] 陈志斌,刘中友,连林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1)∶1-3.
[7] 王华新,洪旭初.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PCT、CRP与肺炎评分系统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6)∶4-6.
[8] 李大治.发作期哮病患者中医证型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0,31(12):1574-1576.
[9] 郑健,林东红,杨鸿等,活血通络法治疗小儿哮喘与甲皱微循环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1):52-54.
[10] 郑健,郭云霞,林青等,中药喘通康配合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2):99-100.
[11] 傅开龙,卢健,焦扬. 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J].中医杂志,2007,48(10):923-926.
[12] 郑广鹰.中医影像研究浅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50.
[13] 黄河清,李希,王世聪. 扶正固表定喘汤结合胸背部穴位按压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0)∶1854-1856.
[14] 王世聪.补肾温阳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70例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2012,31(3)∶119-120.
[15] 徐顺贵,洪旭初,叶 玲,等. 清热解毒化瘀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 21(12)∶1893-1894.
[16] 陈志斌,黄民华,连林辉,等. 咳平汤治疗风邪客肺、肺热伤津型感染后咳嗽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 20(4)∶7-9.
课题组成员:
1、黄河清,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原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
2、陈沁,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3、李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4、董薇,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研究生。
5、洪敏俐,漳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6、李丹,福州市肺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