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2015-08-23 06:07福建医科大学科协
海峡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卫生学科

福建医科大学科协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科协

卫生管理学科是医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群。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教育起步较迟,卫生管理人才短缺、学历低、职称低,难以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面临研究方法单一、理论研究前瞻性不足、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对此,该报告认为应当加大对学科的投入,加快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加强本土卫生政策的研究与交流,建立“政-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基地。

卫生管理学科发展卫生政策

1 概述

卫生管理学是医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群, 广义上的卫生管理学科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等主要学科,狭义的卫生管理科学主要是卫生事业管理,本报告所称的卫生管理学科是广义的卫生管理学科。卫生管理学以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者、提供者、支付者和消费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卫生系统的基本结构、卫生服务过程和卫生系统对改善人群健康的影响[1]。它主要研究卫生资源管理、卫生资源筹措、卫生服务提供以及群众对卫生系统的应答。

卫生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大类,但目前也有很多学者倾向于将卫生管理学归属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大类,因此卫生管理学除了需要管理学的学科支撑之外,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法学等学科均是重要的学科支撑。

2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2.1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教育的现状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教育的起步比较迟,卫生管理专业的教育启蒙于1985年福建医科大学根据闽政(1985)综229号文件精神开办的卫生干部专修班。真正意义上的卫生管理专业教育是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开设医院管理、卫生监督与管理两个全日制大专专业[2]。

目前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的教育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的层次,开展本科教育的高校主要是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两所高校均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的相关规定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均以卫生管理专业作为特色进行培养,两所高校均从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两校合计年培养规模在300人左右。研究生的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华侨大学均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理论上包含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内的所有二级学科均可以招生,但目前除了厦门大学招生部分的硕士外,其余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受限于师资,均没有招收卫生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因此目前卫生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于2003年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每年招生规模大约为10人。除了福建医科大学在2000年~2002年之间开设医院管理、卫生监督与管理两个全日制大专专业外,我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院均没有大专层次的教育。

2.2福建省卫生管理人才的现状

根据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2013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管理人员 6176人,占全省卫生人员数的2.77%;卫生管理人员主要分布在医院,占72.02%;人员主要集中在市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占79.65%(见图1);每家医院平均管理人员为8.22人,综合性医院为8.85人,其中市级以上医院平均为10.02人。医院管理人员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具有较大的差距,2012年全国平均每家医院管理人员数是11.16人,综合性医院为12.23人。

图1 福建省卫生管理人员分布情况

对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 4463名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福建省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从表1可知,我省卫生管理人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学历较低,大专及以下占 63.63%;(2)职称普遍较低,无职称占 60%左右;(3)年龄较小,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61.83%。

根据我们的测算,福建省卫生管理人员在2015年前的缺口达6314人,且在从事卫生管理专业的队伍中有2/3以上是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90%以上没有接受过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培训,普遍没有掌握医疗卫生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因此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促使医疗机构大量增加卫生管理人员和提升卫生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2.3福建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

2.3.1福建卫生资源的投入效率

福建省卫生资源拥有量(主要包括每千人口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和人均卫生总费用)处在全国较低水平,但是福建省卫生绩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福建省卫生资源投入与卫生绩效

从表2可以看出,福建省卫生资源的产出效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福建省卫生系统能以较低的卫生资源量初步解决了福建省群众的就医问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卫生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即通过有效的体制改革手段,提高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

2.3.2福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概况

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四梁八柱,包括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和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明确了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其他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 2013年底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8%,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完善了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加大了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确了在2015年将医疗机构床位的规划数调整到16万张,其中社会办医3.2万张,占20%;出台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全省33个县(区)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上,全省城镇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6%,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在全国最早开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晋江、石狮等地探索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管理取得积极成效。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方面,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厦门和三明市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2.3.3福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亮点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同步改革的过程中,福建省卫生系统改革出现了不少的亮点,具有较好示范效应的主要有:

(1)晋江模式。福建省是全国最早在部分地区试点将新农合补偿的经办业务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即所谓的托管),其中晋江市运行规范,实现了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参保人多方的共赢。2010年11月新华社在《国内动态清样》中详细对此作了介绍,李克强总理给予高度评价。

(2)三明模式。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迟迟未取得进展的背景下,三明市基于医疗保险基金频频出现“赤字”的情况下,率先进行了改革。三明模式以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为基点,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财政保障可持续”的目标,使得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刘延东副总理考察三明,对三明模式寄予厚望。

(3)长汀模式。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慢性病急剧增加,慢性病的防控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龙岩市长汀县于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之际,巧妙地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等制度进行有效的衔接,并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和绩效制度改革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慢性病防治的一体化,有效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负担,提高了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将慢性病的防治从重视治疗转变为重视预防。

(4)厦门模式。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技术支撑。厦门市于2009年启动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平台基于区域协同医疗,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为基础,提供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与服务,使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集成共享技术,建立一套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和运行机制,为新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厦门卫生信息平台是我国第一个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目前福建省已经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省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3 国外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3.1国际卫生管理教育的概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社会卫生学这一名词就开始使用。目前,德国大学医学院一般都设有卫生管理学系或者社会医学系[3-4]。卫生管理学科在前苏联被称为“保健组织学”,是从社会卫生学转变而来的,以后名称历经多次变化,于1991年更名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3-4]。美国于1934年在芝加哥大学首次设立了卫生事业及医学管理课程,随后在美国的其他大学也有卫生事业管理的类似专业设立,这使得美国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多数管理者都来源于受过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人员,而从事卫生管理及医院管理工作的医生越来越少,美国卫生事业管理已经在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是其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3-5]。

3.2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概述

针对自身卫生体系的缺点和不足,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相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英国针对其医疗卫生体制竞争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着重致力于建立内部市场。建立内部市场的核心是将地方各级卫生当局提供卫生服务和购买服务的职能分开。由政府指定卫生服务的购买者,负责同公立或私营服务机构谈判,通过签订合同为居民购买服务,但其本身不能直接提供服务[4-5]。

美国等崇尚自由竞争的高度私有化国家,针对其医疗卫生体系过于强调效率而在公平性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对原有的管理竞争体系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开始推行新一轮的卫生改革,试图使其健康保险系统覆盖所有居民,并控制卫生服务成本[4-5]。

许多国家出现了自上而下的权力下放,这包括批准医疗机构的半自治性质,赋予地方政府和社区在卫生决策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和筹资与管理责任。权力下放一方面可以使决策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更加贴近社区,从而有利于社区参与;另一方面可使决策过程更接近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者,使其服务更为适宜,也有利于地方多部门间合作[4-5]。

3.3国际卫生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国外卫生管理与实践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卫生经济、健康教育干预等方面。其中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科学性、相关性、有效性、经济性与可行性等方面;也可能通过“结构-过程-结果”等相应的评估框架,从开展政策而投入的人财物资源、运用相应资源开展的具体工作、以及相应工作对政策最终目标所产生的结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此外,在国外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和基层卫生研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干预等方面,包括区域卫生政策、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6]。

4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4.1卫生管理学科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卫生事业对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应运而生的。虽然我国卫生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且办学机构小,专业范围窄,并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全面扩大招生规模,卫生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起,卫生管理专业招生呈现出大幅度增长,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校有101所,其中有80%的高校培养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61.4%的高校培养卫生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7.8%的高校培养卫生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这表明,目前我国卫生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日渐增多。我国卫生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扩大,卫生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7]。

目前,卫生管理专业被划归第12大门类学科“公共管理”学科,成为其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学制分为三年专科教育、四年或五年本科教育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办学层次迅速向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发展。而福建省目前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卫生管理及相近专业,福建医科大学等院校于2003年获得社会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硕士学位点。因此,福建省的卫生管理学科多层次教育体系将很快形成[8]。

4.2形成若干个政-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

卫生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为卫生政策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和依据,促进科学决策和循证决策。之前,许多卫生管理的研究结果局限于发表文章,甚至被束之高阁,极少真正运用于实践,被卫生政策决策借鉴或采纳的情况更为少见。自2009年国内开始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被发现并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卫生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者等群体进行密切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卫生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卫生政策制订推行的实践经验优势,为顺利推进国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相应贡献[9-10]。

目前,省内高校的卫生管理学系或教研室,已经或逐渐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相应的联系,并承担相应的政策咨询课题,研究与政策决策的相关性在不断提高。相关政府部门也倾向于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2009年,福建医科大学成立卫生政策研究中心,旨在集全校卫生政策研究之力,推动政-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的建设,通过制订重点研究计划、合作开发计划等多种形式,把各种技术创新力量整合起来,建立政府、高校、科研的多种方式的技术联盟,为实现福建卫生管理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卫生管理理论创新的速度加快

当前错综复杂的卫生现实问题中,有些是长期存在而仍未解决的问题,有些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理论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环境中发挥相应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水平。然而,目前的卫生事业管理理论体系仍不够完善,研究方法难以系统化,尚不能有效指导卫生实践。同时,卫生事业管理在研究与实践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需要学习和消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形势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卫生管理理论创新加快速度[11-12]。

就福建省而言,已有多个城市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当排头兵,如厦门市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三明市近期尝试的院长年薪制改革等。省内相应地区在推进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相应实践指导理论水平亟待提升。这将促进福建省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医药卫生改革经验和教训,不断更新升级卫生管理理论水平,加快理论创新速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改革实践需要。

4.4卫生管理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当前卫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趋于国际化。在此背景下,解决“全球问题”,已不能单单依靠一国或几国的“政策制造”,而需要全球的政策协调与政策行动。加拿大学者萨维曾经对全球化和行政改革的关系做过这样的评论:“全球化的经济要求国家自由裁量权的某种牺牲,把它们让渡给国际机构并服从国际规则”。武汉大学开设了全球健康专业,北京大学成立了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许多医学院校开设全球健康相关课程。这说明全球化趋势下的卫生政策,已经部分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开始关注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这就意味着政府卫生政策领域具有广泛合作与交流的空间。

目前,省内高等院校的卫生管理学科点已经开始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院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采用互派学者交流访学形式,促进了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在面对某些医改热点问题时,邀请国外专家共同参与讨论、提出建议策略,发挥建设性作用。

5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面临的挑战

5.1研究方法单一

卫生管理学是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的学科。理论上卫生管理科学研究既应当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除此之外,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卫生管理也日益增多,数学模型、统计学的应用使得卫生管理研究在量的角度得到深化;此外,循证政策分析是循证医学在卫生管理领域的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目前卫生管理学科研究的主流方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规范和丰富了卫生管理学科理论与实际研究[13]。然而当前我省的研究多是以单个领域作为研究范畴,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且研究方法多集中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即运用一般的定性研究和简单的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多采用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对相关现象进行探究。定量研究则是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即采用问卷的方式,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进行相关研究。单一的研究方法导致我省卫生管理学科科研水平与我国许多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5.2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不足

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不足是我国各省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通病。全球智库报告的项目主持人麦甘博士认为就中国目前的“智库产品”而言,“一招一式”的应急性对策占主导,很多问题不能向前看两步、看三步,不能把握现实全局或发展趋势。应急性研究太多,前瞻性思想太少,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思想是中国智库普遍存在的问题[14]。一项针对医院管理的主流研究领域和热点内容的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卫生管理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往往是政府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有了相应举措后,才成为研究的热点,且研究还基本处于借鉴应用阶段,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研究也过于强调问题导向,缺乏前瞻性及深入性的研究[15]。就福建省而言,受地理位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卫生管理学科起步较晚,研究相较国内知名院校或某些省份更为滞后,经常是在国家层面政策制定后要求省市级落实后才陆续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概括起来,一方面科研水平与能力的限制使得单靠我省自身力量进行前瞻性研究困难;另一方面,也基于此,与国家部委层面的合作机会较少,靠其他力量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旧困难重重。

5.3理论研究与卫生管理实践的脱节

与理论研究前瞻性不足同时存在的是卫生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与卫生管理的实践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卫生管理学科理论研究的选题脱离实践。目前我国科研工作者的考核标准是论文及项目的数量及质量,这使得科研工作者要“身兼多职”,既要追求论文的迅速发表,又要追求对实际卫生管理问题的解决。显然,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对科研人员更为重要,因此为了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就出现了,甚至脱离实际需求,一味追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第二种情况是理论研究的初衷是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为导向,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内容过于狭隘,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估计分析不足,相关研究结果与实际脱节,对实际工作者而言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6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面临的重大机遇

6.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学科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2009年新医改启动,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蓝图研究进入新阶段,对卫生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政策的制定需要以循证研究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为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可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16]:在医疗保障方面,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和支付制度改革是卫生管理学科当下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在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涉及人、财、物的医疗卫生人才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与补偿机制、基础卫生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也正在进行。在药物政策方面,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在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重点内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防控政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与管理等也都是研究的热点;而公立医院改革在医改启动多年后,改革公立医院的治理,解决“管办分开”与“政事分开”、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优化就诊流程,引导合理就诊,实现分级诊疗是今后卫生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三明模式”出台后的一系列政策,如全市公立医院同步药品零差率销售、院长医生(技师)年薪制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尚属首创。三明医改的启示、完善以及可持续等问题都将是我省卫生管理学科非常难得的研究素材。总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卫生管理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6.2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为卫生管理学科的学术交流提供机会

近年来,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日益频繁。2009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综合性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会议邀请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领导、两岸四地医药卫生工作者、医院管理和经营者以及两岸医药卫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代表就海峡两岸在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医学领域开展合作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自 2011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论坛以“同根同源,携手共进,引领世界医院管理新潮流”为宗旨,旨在搭建海峡两岸医院院长间零距离对话、交流、分享的平台。台湾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磨合,博西方之所长,采东方之特色,在现代医院管理领域独树一帜。另一方面,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文化背景相同,其在医院管理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历程,对大陆医院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是卫生管理学科不可缺少的研究、学习模板。2013年海峡两岸医院管理和医疗体系改革高层学术交流会从“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体系改革”主题就中国内地新一轮医改取得的成就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海峡两岸交往日趋紧密、和平发展深入人心今天,应进一步加强两岸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6.3政府职能转变为卫生管理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随着医改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面临更深层次的问题[17]:政府卫生管理体制仍存在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现象;对“四个分开”等重大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具体操作尚不清晰,政府宏观管理与医疗服务机构微观运行、政府监管与医疗服务提供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投入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强的环境下,医疗卫生机构趋利化和公益性质淡化等问题仍然突出;以及公共财政投入医疗卫生的结构和比例,对公共财政投入的流向与监管以确保其投入效益的探索尚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是一场公共事业治理模式的革命,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的一场革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何改革都还在探索阶段,需要卫生管理学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同时为卫生管理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6.4“政-学-研”一体化将促使卫生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以政府创新实践为需求,将学校、科研机构联合起来,根据转型期我省卫生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选择更具有战略性和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帮助政府处理与解决复杂的卫生管理和卫生政策问题,是“政-学-研”一体化的主要目的与宗旨。在这个大环境下,2014年,福建省科技厅、卫计委在软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要求中都明确提出“为促进软科学成果的应用,鼓励申报单位与省级政府职能部门或区市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这是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在“政-学-研”一体化上的体现。除此之外,随着政府对科学化决策的逐渐重视,以科学研究平台为基础,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以福建省医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为例,今年陆续参与了省发改委、卫计委、地市卫生局等政府行政部门的合作。“政-学-研”一体化将进一步促进我省卫生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7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福建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结合我省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我省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应当与卫生改革紧密结合,突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强化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借助福建医科大学现有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有效整合相关高校有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形成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的学科发展模式,造就多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服务海西能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研究为突破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服务海西经济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卫生管理人才在提高管理效益中的作用,为全面提升福建省居民的健康水平作出新贡献。

8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8.1促进卫生管理教育发展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要求,需要在提高卫生组织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促进卫生管理教育发展,强化培养和挖掘医学创新人才的能力。

目前亟需提高人员文化水平、拓宽其知识面,逐步构建T字形的动态知识结构。即既有横向宽广的政治、经济、法律、心理、伦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掌握纵向深厚的医学科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18]。

8.2提高卫生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必须与当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提高卫生管理的公平与效率这一最终目标。一方面,注重解决当前医药卫生系统公平性不足的问题,对实践中拓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提高卫生服务和医疗技术公平性可及性等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其服务能力,并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使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8.3提高卫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卫生管理学科不应局限于理论研究本身,应该将卫生管理实践与卫生管理决策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剖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尤其在承担相应研究方面,应该适当加大对某些决策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的资源投入,提高卫生管理研究与决策需要的相关性;在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方面,更加鼓励研究成果的决策借鉴和决策采纳,进一步发挥卫生管理对决策的智力支持作用,促进循证决策和科学决策。

8.4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在当前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不仅要求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能够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要求卫生管理学科能够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卫生管理学科在自身理论发展上更应该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相契合,能够发现甚至预见改革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应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针对性强的可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

9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9.1加大卫生管理学科的投入

各高校要大力支持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增加卫生管理学科的投入,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可以以现有的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平台为依托,加大政策研究的投入力度,以加强卫生管理的基础研究,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其余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卫生信息管理、卫生经济管理等领域加强研究投入。政府要加大卫生管理学科的投入,在科研立项、重点学科建设和其余方面加以政策倾斜,确保理论研究能够引领福建卫生改革的发展。

9.2加快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发挥管理的效益。一是在人才培养的保障上,政府和高校要重视高层次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为卫生管理人才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保证;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上,需完善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如在高职院校开办卫生管理相关大专专业、支持本科院校开办卫生管理相关专业如卫生经济学等,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公共管理(卫生管理)专业硕士,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招生规模;三是在人才培养的政策上,增加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对外交流力度,如增加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合作,重视国外卫生管理经验的科学借鉴;四是在人才的利用上,要加快推进职业化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卫生管理队伍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快落实卫生管理专业职称资格考试与职称聘任工作,如设立卫生管理高级职称等。

9.3加强本土卫生政策的研究

福建省卫生管理学科的研究除了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之外,也应当注意本土卫生政策的研究和本地卫生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例如三明医改的相关问题研究,几乎没有本地学者参与。要积极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将台湾卫生管理的经验与福建卫生改革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研究适合福建省卫生发展模式的新道路。

9.4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校际合作

利用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协调省内各高校的相关资源,加强各院校间的学术交流、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追求双赢和多赢结果的高层次合作竞争。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通过联合培养高层次综合性卫生管理人才为目标,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利用省社科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深入交流卫生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共谋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9.5建立政-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

卫生管理理论不能脱离卫生管理的实践,提高卫生决策的科学性也必须依赖于科学的管理理论的支持。卫生、发改和医疗保障等部门可以与高校联合建立多个政-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每个研究基地侧重于卫生管理的不同领域开展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人才培养。政府可以将涉及卫生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设立若干重要议题,委托基地进行研究,增强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这些基地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卫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能实现高校和行政部门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目标。

[1] 张亮.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李跃平.我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59-62.

[3] 卢祖洵.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孟庆跃.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 陶箐.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J].健康研究,2011,31(2):138-140.

[7] 沈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0.

[8] 樊立华,张仲.新世纪卫生管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43-54.

[9] 刘丽.高校政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1):16,41.

[10] 宣春霞.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127-128.

[11] 胡侠,宋禾.建设职业化的医学管理创新人才队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85-1486.

[12] 司建平.卫生管理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研讨[J].河南教育,2011(12):27-28.

[13] 张媛媛.管理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2009(4)∶95-96.

[14] 郝时远.中国智库在全球智库排名中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18(5).

[15] 刘岩.中国医院管理科学主流研究领域及热点研究内容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18(8)∶475-476.

[16] 于德志.医改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7] 张茅.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1(3)∶17-20.

[18] 郭有德.加拿大的卫生政策及其对中国卫生改革的借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4-8.

课题组成员:

1、李跃平,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2、刘文彬,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讲师。

3、卢若艳,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福建省卫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超学科”来啦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卫生歌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