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同步意识培养

2015-03-28 07:01陈长松蔡月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陈长松 蔡月亮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浅谈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同步意识培养

陈长松蔡月亮

(淮阴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摘要]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新闻学专业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同步意识,即接受和传承主流价值观,了解和认识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社会与行业发展实际。这种同步意识可以通过报刊阅读与汇报法、专题研讨法、项目制教学法三种方法加以培养。

[关键词]同步意识;主流价值观;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制教学法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5.012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媒介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新闻传播教学亟需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现实需求。就新闻学专业教学而言,需要引导学生紧密关注现实,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节拍,形成强烈的同步意识,即“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步,与时俱进,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关注社会变迁的现状,思时代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1]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同步意识,应要求学生重视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与传承,关注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和行业发展实际,为未来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一、新闻学专业学生同步意识培养的背景

(一)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现实的基本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学生主要从网络获取信息,网络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学习,很多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不断下降,而将目光投向网络信息,追逐娱乐、八卦、口水纷争等喧嚣的信息泡沫。长此以往,学生将远离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疏离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现实,仅仅停留在网络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这对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价值观的生成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二)传承主流价值观的内在需要

当前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新媒体更加速了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怀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扩散,使得社会整合面临巨大挑战。新闻学专业多数学生都将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如果不能接受并传承主流价值观,而仅仅停留在庸俗、偏执、非理性的价值观层面,将无法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正面宣传和有效的舆论引导。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时代性、前瞻性、现实性特别强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格外迫切。因而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立足于“分层次、厚基础、宽口径、开放式”的要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紧密关注行业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最新走向,形成敏锐的前瞻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铺垫。

二、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同步意识

(一)接受和传承主流价值观

同步意识要求新闻学专业学生首先能够认知主流价值观,了解国情和党情,紧密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思考中国问题。主流媒体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近年来,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开展走基层报道、典型报道,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举措。笔者在讲授“大众传播的涵化理论”时,引导学生关注《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路人丢失钱物”的相关新闻《打工青年万余工钱当街失落之后》、《新春走基层:四万多元钱街头散落之后》、《凡人善举:浙江,九万现金路人捡拾全归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主流媒体的价值选择——传播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此担当“故事讲解员”和“熔炉”,在全社会建立共识,构建社会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最美”现象,分析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和舆论导向,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体会主流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职业意识。

(二)了解和认识政府的中心工作

在中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必须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就要求作为“准媒体人”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导向意识,以建设的视角来关注政府中心工作和国家发展走向。

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例,这是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2010年1月,淮安环卫工人孙美兰工作间隙在墙角换袜子被网友偷拍,随后发至淮安当地网络论坛,成为网络热帖。《扬子晚报》驻淮安记者站记者第一时间对此进行采访调查,推出连续报道《淮安女环卫工扫雪换袜被偷拍》、《“换袜女环卫工”昨上<新闻联播>》、《换袜环卫工成“淮安骄傲”》、《人大代表建议提高环卫工岗位津贴》,在全社会呼吁关爱环卫工人,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2012年淮安电视台推出报道《淮安设立爱心互助点》继续追踪此事,关注政府解决环卫工难题的爱心举措,并被《新闻联播》采用,以“小事尽心做 爱心解难题”进行报道,《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也相继播出达16次。在《新闻采写专题研究》课程教学中,笔者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媒体在这一事件上的选题和价值导向,组织学生讨论《扬子晚报》和淮安电视台的同步意识——有效把握我国政府重视民生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弱势群体的价值导向,报道站在思想高地,向上和政府中心工作共振,向下和百姓呼声共振,打通了两头,从而使得这个“最美现象”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关注社会与行业发展实际

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紧密关注社会和行业的现实动态。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周恩来故乡、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正借助大运河成功申遗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塑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笔者在教学中紧密关注地方文化传播的实际,督促学生专业学习与淮安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同步对接,在《电视栏目与电视专题》、《电视策划》等课程作业中创作出《畅游运河之都恩来故里》、《河下古镇之夕阳自爱》、《大运河上老船工》、《舌尖上的淮安》等优秀作品,在中国微电影盛典、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江苏省领航杯等比赛中屡获大奖,《舌尖上的淮安》在网上播放引起较大反响,并被《淮海晚报》予以报道和介绍。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对地方文化传播进行理论思考,“淮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团队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团队,“运河之都——淮安运河文化与旅游开发”、“体验式文化消费与淮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查”等课题获得国家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新闻学专业学生关注地方文化,能够有效把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强化前瞻意识,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借此凝念专业方向,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全媒体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新闻学专业学生同步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报刊阅读与汇报法

新闻学专业学生培养同步意识,需要关注社会、历史和国家发展,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以开阔的视野深度分析和解读问题。因而,学生必须阅读报刊文章,了解新闻业界的新理念、新观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做法:一是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中成立“传媒观察小组”,每组5人左右,选出一名组长,两周一次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和分析党报党刊的新闻报道,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并提交一篇《传媒观察报告》,督促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和传播热点、勤学善思的专业学习习惯;二是在《新闻采写专题研究》课程中要求学生关注家乡的报纸,并写下读报笔记。上述举措帮助学生紧密关注时事政治、主流价值观传播、政府中心工作和行业发展实际。

(二)专题研讨法

案例学习是新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但如果没有中心,课堂学习容易陷入碎片化、多中心的状态,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效果的聚合。基于此种考虑,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专题研讨法,如在讲授“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章节时,针对文化产业和信息消费的行业发展现状,在阐述教材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以三个层次推进教学:先是展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案例——深圳华强集团通过建立以媒体网络、影视娱乐、休闲度假、文化衍生品四大领域为核心的立体多元产业网络,成功打造出创意、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产业链,赢得市场与受众认同;进而以《小时代》和《来自星星的你》为例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大力发展以青年群体为基本定位的新兴文化消费,强化文化产品的娱乐性、参与性、时尚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作的政策,督促学生思考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懂得新媒体技术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的功用。通过这一专题的讲授和讨论分析,学生对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课堂教学没有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而是与社会和行业发展进行对接,因而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的同步意识。

(三)项目制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法即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2]这种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中小学被广泛运用,后来在大学的建筑、工程、商业、法律等专业教育中也普遍推行。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采用项目制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思考和分析,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基于针对性、可行性、协作性、贴近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3]项目课题的选择和评审、项目方案的实施、项目汇报、项目总结与成果提交的流程运作,[4]是项目制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扬州城市符号建构”的项目课题,学生首先对扬州城市印象进行校园街采,并将街采视频在课堂汇报展示,引起极大共鸣,同时播放《2013扬州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与其他同学互动,讨论宣传片中所展现的扬州城市符号:京杭大运河、淮扬菜、二十四桥、大明寺、扬州三把刀。学生认为宣传片将传统与现代交融,民俗与时代互通,建构了“品质扬州、精致扬州”这一城市名片。通过项目制教学研讨扬州城市传播的现实课题,学生畅所欲言,在互相应答、循环不休的学习过程中,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责任编辑陶新艳)

[参考文献]

[1]项德生. 新闻教育的灵魂:同步思维养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5.

[2]刘景福,钟志贤.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18.

[3]柳邦坤.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讨[J]. 新闻界,2011(8): 145.

[4]蔡月亮,陈长松.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传播学教学中的项目制方法探析[J]. 新闻知识,2013(12): 82-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5)05-0048-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2013JSJG131)和2013年淮阴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广播电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制训练模式研究”(编号:13GJA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长松(1975-),男,江苏灌云人,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史。蔡月亮(1980-),男,安徽五河人,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媒介文化。

[收稿日期]2015-06-25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教学模式下动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