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考察

2015-03-28 15:13:54林,刘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喻 林,刘 艳

(1.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考察

喻林1,刘艳2

(1.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摘要]民俗为民歌提供了表现的题材,是民歌的物质基础;民歌在民俗中产生,记录和保留了民俗,并成为民俗的一个部分。皖西民歌中生产民俗以农业习俗为主,包括农事生产、农具使用、农业生产场景和家禽家畜饲养等;饮食民俗包括待客方式和特色小吃,以及当地颇具特色的茶俗;服饰民俗包括当地妇女的着装、配饰、色彩等;商贸民俗主要表现为集市和行商两种贸易方式。对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的考察,有助于了解皖西地区的民俗特点和把握皖西民歌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皖西民歌;皖西民俗;物质民俗

一、引言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类。其中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1](P6)

民俗学的发展为民间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语言研究者们认为,在同一文化风俗中生活的人们,总有某种相似的言语表达特征。[2]对于民歌和民俗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过探讨。田可文认为,民歌与民俗不可分割,研究民歌,应包括与其紧密相关的民俗。[3]覃桂清认为,民歌与民俗是孪生姐妹。[4]民歌作为一种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作演唱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民俗的一种。而另一方面,由于民歌源于生活、歌唱生活的特点,民歌中又大量保留和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民俗特点。因此,考察一个地方的民歌,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的民俗特点,对于民歌中民俗的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当地民歌的文化特征。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安徽民间音乐》第一集、[5]第三集[6]中所收录的皖西民歌为例来考察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而皖西民歌中的其他民俗事象,则另文分析。

二、皖西民歌中的物质民俗事象考察

(一)生产民俗事象

皖西当地盛行的“绉书拟戏真山歌”俗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民歌与人民生活的贴近。很多民歌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因此民歌中大量记录了当地的生产民俗事象,歌唱最多的就是农业生产习俗。

例1正月一唱正月空,吃之年饭闹哄哄,人家都把犁耙搁,我家就办打长工。二月一唱二月空,老板带信去上工,家中难舍儿和女,眼泪汪汪去上工。三月一唱三月空,扛张小犁下田冲,田埂上长之巴根草,戳着长工脚板痛。四月一唱四月空,挑担黄秧下田冲,顶头撞见哥兄弟,眼泪汪汪想下工。五月一唱五月空,扛起刮耙下田冲,老板扛锹去瞧水,田中无水骂长工。六月一唱六月空,六月炎天热烘烘,老板手打乌云伞,十八转草帽给我小长工。七月一唱七月空,拿把镰刀下田冲,人家只割三斗五,三斗给我小长工。八月一唱八月空,中秋月饼圆通通,老板吃的糖心饼,面糠粑粑喂长工。九月一唱九月空,起早歇晚把麦种,一椿事情没做好,指鸡骂狗骂长工。十月一唱十月空,老板算账辞下工,帽子手巾三下除,一年汗水一场空。

这是一首皖西舒城的民歌,描述了长工一年的辛苦劳作,传达了大量当地农俗的信息,包括农作物种植、农事生产、使用的农具等。该首民歌中的“挑担黄秧下田冲”和“起早歇晚把麦种”反映了当地的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除此以外,皖西地区豆类作物的种植也十分广泛,民歌中多有体现,如下例。

例2打金鼓撩金台,我打散花你猜猜,高高山上挂水蛇,王母娘起名什么花儿开?双扇格子单扇开,未曾张口我就晓得,高高山上挂水蛇,你看豆角开花可像它?像它像它本像它,你是猜花老行家。行家会打我会猜,再把花名表出来。

皖西民歌还记录了当地人民的农事生产活动。如例1首句体现了皖西地区冬耕的农俗,当地有农谚云:“田要冬耕,儿要亲生。”耕作时间的选择对于农业生产十分重要。该首民歌中咏唱的“四月一唱四月空,挑担黄秧下田冲(插秧)”和“九月一唱九月空,起早歇晚把麦种”分别记载了当地四月插秧、九月种麦的农时。例1还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具,包括犁(耕地的农具)、耙(碎土、除草、整地的农具)、刮耙(同“耙”)、锹(挖土和抬土的农具)、镰刀(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等。除此之外,当地的农具还有薅草的锄头(当地称为锄郭,或秧郭)、车水的水车等。下面的民歌则描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场景。

例3太阳一出红胜火,肩扛秧郭下田坡。一郭一郭朝前薅,薅掉杂草长秧棵,长了秧棵多收谷。

皖西农业生产中有薅草的习俗,一般在秧苗转青时即要薅草,俗称“打秧草”,习惯做法是“头遍要抢,二遍要全”,头遍草必须抢在秧苗刚返青而水也快干的当口。[7](P76)例3 便描绘了薅草的场景。

皖西地处大别山区,除了粮食作物之外,还种有茶叶、板栗、棉花等经济作物。茶叶是皖西的重要物产,当地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等都远近闻名,其中六安瓜片更是位于全国十大名茶之列。茶农采茶时多爱唱茶歌,下面这首民歌就形象描绘了山区人民采茶炒茶的喜悦心情。

例4三月农村真正忙,妇女采茶男插秧,白天摘茶摘到晚,夜晚炒茶到天亮,口唱山歌迎太阳。山区三月真正好,风吹桃花喜摇摇,男女社员修水利,春耕和产干劲高。

下面例5中的民歌描绘了旧社会棉农的悲惨遭遇,在当今,棉花依然是皖西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

例5姐妹田中摘棉花,抬头看见少东家,又来逼租课,姐妹们心害怕。棉农穿的破衣衫,东家穿的香云纱,棉花交租课,姐妹们泪花花。

棉花的种植带动了当地纺织的兴起,很多民歌都描绘了当地妇女纺纱织线的生活场景,如例6的《纺线纱》民歌。

例6清早起来冷哈哈,拿着笤把扫地下,地下一扫干干净,端张小车子奴纺线纱。一天倒纺四两线,两天共纺半斤纱,三天纺之十来二两,四斤共纺之一斤纱。

在皖西大别山区,板栗的种植十分普遍,当地青年男女爱情的发生往往也伴随着板栗树的场景,如例7所描绘。

例7板栗树靠墙栽,青枝绿叶长上来。五月端午结栗子,八月十五张口开。干姐姐哎,你不张口我不来。

皖西地区普遍有饲养家禽、家畜的民俗,家禽以鸡、鸭、鹅为主,家畜以猪为主,养猪既可聚财,又能积肥,有谚语云:“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例8大致反映了皖西人民饲养家禽家畜的风俗。

例8村前庄后栽桃李,山上山下育茯苓。地里麦子田里稻,鸡鸭满圈猪成群,山沟里鲤鱼把龙门跳,穷山变成聚宝盆。

(二)饮食民俗事象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皖西民歌中对于当地饮食风俗的反映也有很多。

例9抹抹桌儿扫扫台,忙把酒宴摆起来,先摆金针和鸭块,四个碟儿压细台。

例9是一首霍山民歌,其中提到的金针和鸭块,指的是黄花菜炖鸭块。四个碟儿的意思是摆四碟下酒菜,是当地惯常的待客之道。

例10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大米好吃田难种,粑粑子好吃磨难挨,鱼汤好喝网难抬。

例10中的粑粑是皖西常见的小吃,材料除了米粉或麦粉之外,还可以加上各种配料。当地至今还保留了一些吃粑粑的习俗,如农历三月初三,当地称为上巳节、鬼节,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保平安。而在冬至这一天吃南瓜粑粑,据老人们说,肚子不会疼。

例11日头出来三丈三,东家吆唤吃早饭,一木勺挖不到三粒米,端碗咸菜蛆乱翻。

虽然例11中表现了旧社会东家的刻薄悭吝,但其中提到的咸菜却一直是皖西人民日常爱吃的餐桌佐菜。咸菜的一般制作方法为盐腌渍,主料包括雪里蕻、豇豆、萝卜、辣椒、白菜、黄瓜等。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追求,人们对咸菜的依赖程度大有减低,但很多家庭依然有腌制咸菜的习惯。

例12吃掉饭来就要行,你莫在家中磨时辰。磨掉时辰算不得事,你油炸豆腐算不得荤。油炸小豆腐算不得荤,我们农业生产要抓紧。

皖西豆制品品种繁多,豆腐更是远近闻名,尤以寿县八公山豆腐为最。例12中所唱的油炸豆腐是皖西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道小吃。

说到皖西饮食民俗,不得不提当地的茶俗。皖西各地都有饮茶的习俗,茶叶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是男女传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佳品。如例13中的歌者均以茶为信物,表达了对情郎的浓浓爱意。

例13小小茶树矮墩墩,手搭茶树我叹一声。一叹家中儿和女,二叹家中老母亲,三叹回家无盘缠。叫声小郎不要急,郎的盘缠我办了。毛竹扁担板一条,开山毛尖数十包,小郎回家一担挑。

(三)服饰民俗事象

皖西地区多为汉族,人们的穿着也以汉族服饰为主。

例14桃花红杨柳青,妹妹我打扮了去相亲。手拿木椅来坐下,象牙梳子手中撑。前梳乌龙来戏水,后梳凤凰三点头。左梳三朵桃花红,右梳狮子滚绣球。中间三梳梳得匀,梳一个童子拜观音,苏州香粉搽白脸,胭脂点在嘴唇边。上穿一件大红褂,八折罗裙打脚跟。一双绣鞋脚下蹬,妹妹我打扮得多齐整。

例14中对旧时皖西妇女的服饰装扮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大红褂、八折罗裙、绣鞋都是当地年青女子典型的服装样式,胭脂香粉也是女子们打扮自己的常用品,而梳头则更是女子们的必备功课。例15中的这首《梳头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皖西女子自矜爱美的生活情趣。

例15清早起来巧梳妆,菱花镜里青丝长,手拿枣木月牙梳,桂花头油扑鼻香。一梳三山起云朵,二梳燕尾两边拖,三梳蝴蝶花间舞,四梳蜻蜓点碧波。金钗银锞两鬓插,五彩珠子缀几颗,梳罢头来戴好花,推开窗子叫哥哥。

例15中的民歌里,不仅有发式的描写,还提及了当地女子爱用的金钗、银锞、五彩珠等配饰。

旧时皖西女子有裹脚的习俗,裹脚布也是女子们的必备饰品。例16就反映了裹脚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16大雨下小雨溜,妈妈在家想丫头,扯双裹脚做双鞋,再把丫头接回来。

旧时皖西农家妇女穿衣色彩比较单调,以蓝色较多,如例17中的女性形象。

例17眼望乖姐身穿蓝,身上背个小挎篮,俺问乖姐哪里去,屁股一扭脸朝南,丈夫又小家又穷,打把苦菜当晚饭。

(四)商贸民俗事象

商业贸易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国传统的商业贸易有集市、行商、坐商、庙会四种方式。[8](P209)皖西民歌中表现较多的是前两种。皖西各地一般都有逢集的习俗,传统集期一般十天两集。在开集日,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赶来,十分热闹。如例18中所描绘。

例18卖罢余粮把集赶,社员们心里蜜蜜甜。小伙子买辆新飞鸽,洒下铃声一串串。姑娘们围着柜台转,涤纶毛料拣花眼。老头子搂部电视机,咱家也把戏院办。老奶奶抱个稀罕物,给孙女买个洋囡囡。农贸市场真热闹,欢声笑语满田园。

除了赶集之外,平日里走街串巷的货郎们也很受欢迎,所卖的商品从针线脂粉等日用百货到汤圆麻花等各种小吃,不一而足,对交通不便时代人们的物产流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19就是一首货郎叫卖的民歌。

例19货郎家住亚洲地,流落在江湖,做个小生意,杭州打货到苏州卖,不图它赚钱,只图落个快,卖了又再来。

下面例20中则是专唱卖茅柴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情趣盎然。

例20旁乡大哥上趟街,扁担绳子手上带,捆起来一挑柴,挑起柴担上长街,走大街到小巷,一挑柴禾都没卖掉。走到了美人巷,有位大姐站出来,喊我的小茅柴。大姐喊我把柴卖,有句话你听开怀,我的茅柴不卖给旁人,可是三五七天一担上街来,我看大姐真可爱,一挑大柴挑进来,不管价钱是多少,我给大姐送进来。

也有买家问价的民歌,如例21。

例21街上女子把口开,尊一声乡伯老你听根派,你的茅柴多少钱担?老实价钱说出来,你把价钱告诉我,茅柴挑到我家来。

三、结语

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特定民俗能够赋予民歌以相应的特色。[9]我们的分析验证了皖西民俗在皖西民歌中的投射。皖西民歌中歌唱最多的生产民俗就是农业生产习俗,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农事生产、使用的农具、农业生产场景(如薅草、车水、采茶、种棉等)、家禽家畜饲养等;饮食民俗在皖西民歌中主要体现于当地的待客方式和特色小吃(如粑粑、咸菜、油炸豆腐等),以及当地颇具特色的茶俗;皖西民歌中记载的当地服饰民俗包括当地妇女的着装、配饰、色彩等;商贸民俗投射在皖西民歌中的主要是集市和行商两种贸易方式,这也是当地较为普遍的传统民俗。通过对皖西民歌所折射的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和商贸民俗事象的解析,我们不妨对民歌和民俗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民俗为民歌提供了表现的题材,是民歌的物质基础;民歌在民俗中产生,记录和保留了民俗,并成为民俗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2]白松强.方言与民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4).

[3]田可文.民歌与民俗[J].民族艺术,1988,(3).

[4]覃桂清.民歌与民俗[J].民族艺术,1995,(1).

[5]安徽民间音乐:第1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

[6]安徽民间音乐:第3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7]邢军.安徽民俗[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8]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9]张欢.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谷晓红

[收稿日期]2014-1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2B523;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4年度皖西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培育项目,项目编号:WXSQ1435。

[作者简介]喻林(1968-),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09—0123—04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09.027

Material Folk Customs in West-Anhui Folksongs

YU Lin1,LIU Yan2

(1. 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2.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Folk customs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folksongs while folksongs record and retain them. The West Anhui folk-customs in local folksongs cover a variety of aspects,among which production folk-custom is very important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farm tools us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ents,livestock or poultry breeding. Dietary custom includes the way of entertaining friends,local flavors as well as local tea customs. Apparel folk-custom includes the dressing style,accessories and dressing color of local women. Trade folk-custom includes two ways of market and itinerant trade. Analyzing the material folk customs in West Anhui folksong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folk customs in west Anhui and to master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west Anhui folksongs.

Key words:West Anhui folksong;West Anhui folk-custom;material folk-custom

刘艳(1977-),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