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现代化实践活动研究
马菲菲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563002)
[摘要]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其中,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三百余年里,中国因众多原因失去很多发展机遇,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开始了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蹂躏和民族的苦难,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发展历程更加缓慢,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和众多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不懈努力下,这些区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探索出了一条在非常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K265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邢芳芳(1984-),女,黑龙江绥滨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0—0054—0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艰难与困苦的环境中步履蹒跚,作为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党派之一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活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建设活动。
一、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突破传统社会框架,引起农村政治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减租减息的实施,削弱地主阶级的地位,使广大贫雇农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依靠力量。
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为调节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而实行的土地政策。减租是针对地主阶级在征收农民租种其土地的地租时要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减息是地主阶级收取农民向其借贷的利息时也要相应减少。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另一方面又照顾到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协调二者矛盾的同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尽量争取地主阶级对抗战的支持。这一政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民主政府的共同领导下进行的,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良,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彻底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奠定了基础。
1938年2月9日,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了《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少25%”,利息“一律不许超过一分(即年利10%)”,禁止除地租外的“额外附加”。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土地租佃条例(草案)》,规定租额按上、中、下和水地、川原地、山坡地不同的等级,确定最高租额不得超过农产物10%~25%。1942年夏季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策略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减租减息斗争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未分配土地地区和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各根据地的巩固区,均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群众性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据1944年晋绥边区对六个县(兴县、偏关、五寨、临县、交西、静乐)的调查,实际减租率最低为26%,最高为52.3%。
中国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的生产资料也非常缺乏,小农家庭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各根据地政府开展了组织农民进行集体劳动的方式,毛泽东称其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43年以后,各根据地进一步加强了劳动互助工作。这种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农经营的弱点,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减租减息,以及农民集体劳动的方式,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抗日统一战线,支援了抗日战争,并且为以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二、工业的初创
工业化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西方,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后,积极发展工业,争取工业产品能够自给,提高工业化水平。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时,便确定了工业建设的方针是“发展农村手工业,促进农家副业,提出大规模的手工业经营,发展国防工业”。①随着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不使边区成为敌人商品倾销市场,反对敌人经济封锁和在对敌斗争中求得出入口的平衡,使根据地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济建设,1940年提出了“争取边区工业品自给自足”的口号。由于处于战争环境中,边区起初主要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所占比例极小。由于当时受敌人的封锁,一些日用品急缺,边区政府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决定设法自制,以求自给自足,民用工业也开始建立起来。边区政府从1939年开始,陆续筹建了造纸厂、制胰厂、制革厂和造机厂,并在曲阳和阜平经营了两个煤井,这些厂矿由边区实业处直接经营。
晋冀鲁豫边区为了促进工业发展,边区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工厂管理规程的决定》,对工厂的组织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的经理负责制,对职工工资、技术干部保健及分红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在矿业开采方面颁布了《太行区采矿暂行条例》,“对采矿权、采矿用地、矿山保护、矿工保护作了相应的规定。太岳经济总局颁布《关于公营工厂吸收群众资本办法》,为发展私人资本,扩大根据地生产建设事业作了具体规定”。[2](P232;P236;P239)
1944年1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提出“普遍纺纱织布,号召快纺快织,精纺精织,做到根据地内军民衣服能够自给”,“创立农具、肥皂、纸张及其他日用品的制造厂,大量发展手工业,减少外货,增加土产货”。[3](P3-4)
三、商业的繁荣
随着生产事业的发展,晋察冀边区的商业贸易也逐渐繁荣。但由于抗日根据地处在敌占城镇和交通沿线,敌人加紧了对边区经济的封锁,在这种情况下,边区政府必须有正确的贸易政策,才能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并繁荣和发展边区的贸易活动,以促进根据地的商业发展。晋察冀边区各级贸易管理机关认真落实边区政府的贸易政策,对产品的输出和输入均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敌人占领的城镇和交通沿线农产品供不应求,这就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经济战线上反封锁的主动权,迫使敌人不得不以我们所需要的工业品来换他所需要的农产品及土特产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4](P473-474)由于认识到“商业的集中害多利少,分散一点利多害小”,[5](P254)因此在边区内部贸易方面实行相对自由政策,只要商人不进行损害根据地经济的投机倒把活动,就允许和鼓励商人进入根据地内部进行商业活动,给予他们独立发展的机会。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之下,边区内部小商贩的活动空前增多,促进了边区内部贸易的繁荣发展。1939年7月,边区政府发出《关于发展边区合作事业的指示信》,指出:“合作事业是利用经济关系组织民众的手段”,“是用经济关系促进民主政治的手段”,“是用经济组织防止汉奸活动的手段”,“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6](P735)1940年边区的合作社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从1939年8月的559个、社员32 000人,股金56 000元,迅速增加到1940年6月的5 068个,社员508 668人,股金873 509元”。[7](P783)
1941年7月1日,陈云同志起草的《陇东贸易分局工作须知》提出了“对外调剂,对内自由”的政策。对外调剂是指有计划的奖励边区内地剩余土产的搜集与运销出口,换回必需品或无替代品运进边区地区。对内自由是指在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下,无论边区内外的商人或百姓均有在边区进行商业活动的自由。作为边区政府在促进商业发展的方面,对公私商业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尤其重视私人商业的发展,严厉打击商业垄断行为。在陕甘宁边区商业的发展过程中,成立了许多具有现代性质的商业机构,如1942年春,陕甘宁边区决定实行对盐外销统销政策,于当年9月成立盐业公司,主要任务是实行对盐的对外统销,稳定盐价,团结公私盐店,争取公私盐店参加公司组织。盐业公司成立后在各地建立了6个分公司,7个直属支公司,并吸收了一部分公私盐店参加了公司组织。公司起着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冲破封锁,调剂价格的作用。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雏形,包括公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公私合营经济五种经济成分。
1.公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类型,对新民主主义的其他经济类型具有领导作用,主要包括工业、商业、银行、交通运输业等。
1940年以后,日寇加紧对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封锁,严禁日用品和军用品输入根据地。1940年秋季,边区政府提出了“争取边区工业品自给自足”的口号,鼓励技术的发明创造,充分利用边区的土产原料,生产各种日用必需品。边区政府于1940年9月24日成立了工矿管理局,根据需要增添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边区公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工矿管理局所经营的公营厂矿外,边区政府贸易局、晋察冀报社等单位也都根据需要经营一些工厂企业,如毛纺厂、印刷厂、造纸厂等。公营厂矿,大多采取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原则。为了防止和纠正公营上的投机垄断、违反政府法令的商业政策,1941年5月27日,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中央军委、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了《关于公营商店的决定》,规定一切公营商店均应遵守政府的商业政策,并应与私人商店一样,照章缴纳各项捐税。所有公营商店均负有平抑物价,巩固边区的艰巨任务。光华商店,今后必须加强执行边区内的“公家商店”的任务,在输出输入贸易上充分发挥作用,调剂物价,保证机关部队的供给,帮助个工厂购买原料,推销成品,并与个公营商店及合作社取得工业上的密切联系和帮助,各机关部队亦必须爱护与帮助光华商店,使之有力量完成其任务。
2.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货物来源困难,特别是停发经费后,边区境内停止流通法币,导致一部分大资本出走。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边区政府采取鼓励私人商业发展的政策,边区私人商业中的中、小商户均有较大幅度增加。除私营商业的发展之外,边区政府对私营工业的发展也大力支持,1944年政府对私营工业投资贷款230万元,“投资130担小米,一万斤羊毛”。[8](P626)
3.合作社经济。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商业不发达,为了发展商业,除了鼓励私人商业的发展以外,还发展消费合作社,来促进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据1940年对陕甘宁边区17个县市的统计,当时“合作社已发展到132个和社员123 279人,股金268 756.65元,公积金41 678.95元”。[9](P283)
1944年,陕甘宁边区合作社联席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合作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教训,开始纠正一度产生的“以红利刺激入股”,“单纯追逐红利”,忽视“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偏向。经验证明,“合作社的业务与群众需要结合,合作社就有发展,反之,合作社业务与群众需要相背驰,脱离了群众,合作社就一定会低落。”经过经营方针的调整与整顿,合作商业纳入正确发展的轨道,为繁荣边区商品市场作出了应有贡献。
4.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这种个体经济虽然是落后的但是必须存在的,它分布广泛、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密切,如虽然家庭纺织业在生产技术上很落后,但由于它是一种副业,所以能把20万上下的妇女力量组织起来从事纺纱织布,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仅次于农业生产。
5.公私合营经济。1942年5月6日,晋察冀边区贸易管理局长陈庸在边区贸易管理局第二次支局长经历联系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商店发展的方向是以扩大私商为主,我们现有的公营商店要逐渐变为公私合营,大量的发展,使边区大大小小的市场都有我们的商店,更重要的是大大小小私人商店都与我们有关系,从这方面来团结广大商人,扩大商人统一战线。”[10](P362)这时的边区政府财政困难,财力有限,发展公私合营商店是繁荣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公私合营密切大大小小私人商店的关系,是扩大商人统一战线的需要。公营商店的数量有限,公私合营可以使商店分布于边区的大小市场,同时在敌人对边区商业进行打击破坏时,分散一点则利多弊少。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起步,中国共产党人将民族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既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人力保障,也为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注释:①转引自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
[参考文献]
[1]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
[3]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档案馆.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展生产保证军民衣食供给的布告[A].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二辑[C].1985.
[4]聂荣臻回忆录(中)[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5]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河北省档案馆,山西省档案馆.经济建设的原则方案[A].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6]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河北省档案馆,山西省档案馆.关于发展边区合作事业的指示[A].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张苏.谈边区的合作事业[A].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8]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边府直属各单位作坊、运输业、商业概况[A].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消费合作社现状[A].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四编商业贸易[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陈廷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魏乐娇
CCP’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Practice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MA Fei-fei
(Zunyi Teachers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a p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ina’s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 Japanese Wa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The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but also the process pushing forward society in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During 300 year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worldwide,China missed a lot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many reasons,and had paid a heavy price. Until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China gradually began to explore the course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However,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because of the war ravaged and suffering of the nation,th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was slow. Bu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of the Anti Japanese military and civilian,these areas have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and explored a modernization road according to Chinese conditions.
Key words:the period of Anti Japanese War;the Anti-Japanese Base;Chinese Communist;economic modernization;practice
王洋(1983-),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