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宋艳美
(淮北工业学校,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教会他们数百道题目更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从八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学习;有效性;策略
收稿日期:2015-02-15
作者简介:宋艳美(1977-),女,安徽淮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教会他们数百道题目更重要。良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有效性略谈一二。
一、熟练掌握常规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和课后的及时复习是很多学生普遍接受和正在实施的,但这些常规的学习方法里蕴含着诸多技巧。一是在这些环节中,预习很容易被忽视。还有的学生预习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看一遍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预习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比如:化学平衡的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盐类的水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些章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上新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出现开晕车的情况。老师可以给学生列出提纲,指导学生重点预习的内容。有些章节,像环境污染问题、酸雨的形成和治理、有机合成材料等这些内容相对浅显的章节则无须学生预习,预习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对这些相对浅显知识的新鲜感。二是指导学生如何听课。上课认真听讲一节课胜过自己课下看书两小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消化课堂内容,中间穿插练习去巩固所学知识点。由于班级学生的接受水平不一样,老师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所以就有必要去指导接受能力强反应快的学生,利用课堂中的间隙去完成本章节的基础知识,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节省了学生课后的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养成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密度高耐力的思维活动。另外,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记录课堂笔记,课堂中笔记过多和不记笔记两种极端是学生常常犯的毛病。三是如何指导学生课后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学生课后要及时复习,以后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并对一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
二、不同的章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化学这门学科,很多章节的知识特点具有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首先向学生介绍每个章节知识的特点以及应对的策略,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有些章节的内容侧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如:化学平衡的移动、盐类的水解等章节,老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而不应该是单纯的去记结论。很多资料中关于化学平衡总结了很多规律和结论,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很容易采取记住结论的方式来结束这一章节的学习,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三、有些章节的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记忆
对于刚刚进入中职的学生来说,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化学基础还很薄弱,很多同学对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都难以达到熟练的要求,更不要说相对复杂的化学反应了。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要重点考察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记忆,引导学生去找化学反应的相似点,夯实基础。只有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才有可能去挑战更高的难度。比如有机化学中的方程式很多,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很多同学在记忆有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时很吃力,其实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寻的,有机反应中很多条件是和化学平衡有关的。比如: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与酯的水解反应条件的选择,在碱的条件下,由于羧酸和碱的中和有利于反应向生成羧酸的方向进行,有利于酯的水解;而在稀酸溶液中,反应进行的程度变小,酯的水解程度减小,而在浓硫酸的条件下,高浓度的酸会使平衡向减少羧酸的方向移动,有利于酯化反应。
四、类比法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与碱反应的化学性质中,表现了惊人的相似。二氧化硫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二氧化硫过量时产物则是亚硫酸氢钠,而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过量时产物则是碳酸氢钠。他们与碱反应的产物书写只是硫和碳元素符号的差别。我们还可以通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到所有多元弱酸与碱反应的特点,如氢硫酸、磷酸、亚硫酸与氨水、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等,学生在这种找规律的学习中可以学习很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共性。
五、灵活的记忆技巧
有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小文科,就是因为化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但化学中的记忆也需要一些技巧。要注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来记忆。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知识,如果将知识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记忆,学生将会终身难忘。比如说,学生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以及推导公式应用不熟练,其实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以及推论不需要去硬记,只要学会由热力学方程进行推导就行了,当然,每次在做题的时候都去推导显然不现实,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很多经验来帮助我们记住结论。
例一:当我们问学生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小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其实在他们脑海中,在初中就在潜意识中用相对分子质量来判断气体的密度了,这就很容易理解当P、T相同时,气体的密度和摩尔质量成正比。
例二:在一定的P、T下,气体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的体积之比。这就好比我们拿个气球来吹,可以大略的认为这是个恒P、T的环境,当我们向里面吹得气越多,自然分子数、物质的量就越多,体积就越大。
例三:在恒T、V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和物质的量成正比。这时我们可以用水杯作为道具,水杯的T、V是恒定的,如果我们不断的向里充气,其压强必然会和充入气体的物质的量多少成正比。
例四:在恒n、T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这时我们可以用针筒做道具,在针筒内抽入一定量的气体,封闭出气孔,当我们推针筒的时候,内部的气体和压强成反比。诸如此类的生活化情景的设置,比让学生记住抽象的公式要好的多。
六、编成顺口溜
把抽象的化学知识编成顺口溜在很多章节上都可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盐类的水解有:“有弱就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呈中性”。多元弱酸与碱发生反应有“酸多酸式盐,碱多正盐”的说法,还有物质的溶解性表等有很多经典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七、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
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由于我们一般用双线桥法去标电子的得失,所以很多学生会重复计算电子转移数,如硫与氧气反应,硫失去4个电子,氧气得到4个电子,有些同学会认为电子转移是8个。我们可以打一个借钱的比喻:你(学生)从我处借了四元钱,也可以说成是我借给你四元钱,那么转移的钱是多少?如果你认为转移的钱是八元的话,你就要还我八元钱,我是不反对你这样做的。这样学生就在笑声中掌握了这个抽象的概念。
例二:勒夏特列原理中,很多同学对于“减弱”的理解不明确,我们可以用买东西做比喻。我们去买水果,小贩说,苹果的价格是3元一斤,你去讨价还价,要2元一斤,如果可以砍价的话最后苹果的价格肯定是介于2~3元之间的,既不会大于3元一斤,也不会少于2元一斤。
例三:电化学中有阴阳极、正负极、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电解中,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在中国的文化中,“阳”和“正”有含义上的重合,而“阳”与“氧”又谐音,所以只要记住这组概念,另一组自然迎刃而解。
八、构建知识网络
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每章内容都可以用知识网络图去表示某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氮的循环、硫的转化、“铁三角”、“铝三角”等,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把重要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串起来,让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不再显得杂乱无章,这种网络结构图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学习化学。
高效率的学习化学,是每位师生的共同追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样是每一位师生的共同追求。
责任编辑: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