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节能教育与节能“文化自觉”

2015-03-28 08:53谢子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

谢子娟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并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之上。这一传统的化石能源经大量消耗后迅速地接近枯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已在激烈交锋之后落幕,后哥本哈根时代应如何力促节能减排,这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命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忽视,各大城市“雾霭”频现,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也使节能减排的观念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共识,根治“雾霾”、节能减排的呼声日浓,并逐渐成为人们的现实行动。[1]然而,这很大程度是迫于能源危机的形势和压力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社会公民的一份子,特别是作为接班人和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离“自觉”地思考节能的意义及如何践行节能等深层次的问题并付诸节能行动,还有较大的距离。

一、高校开展节能教育的必要性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及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中国不管是能源生产还是能源消耗都是大国,节约能源、减排降耗、杜绝浪费,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200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正式实施,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节约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2],节能也日益成为广大民众聚焦的热点问题和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诸如“地球熄灯一小时”节能活动、人们期待“欧派克蓝”、“柴静蓝”的呼声也正日益演化成自觉的行动。更为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全新的“绿色化”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更高的位置,这必将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影响。[3]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4]。因此,当人们对节能的认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基因时,就有了节能文化自身的觉醒、反省、创建和自觉。简言之,就是人们通过对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深刻反思,充分认识到节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本质要求,并自觉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将节约能源内化为自己乃至社会的群体的意识和行动指南。

一种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只有被广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的社会风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导向作用。教育领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集结地更是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高校肩负着探求知识和真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从教育效果与文化机制的相互作用而言,广大民众节能自觉的提高的根本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形成的合力,更来自于节能文化的氛围所形成的文化机制之熏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节能文化自觉。

二、当前高校节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教育效果欠佳,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节能意识

笔者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在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的节能教育做了一个调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 多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问卷的填写。尽管90%的人认为“节能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高校有必要开展节能教育”,但调查显示只有20%的学校开设专门的节能课程。有近70%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节能意识,对节能认识不足”。有近75%的大学生表示“对于参与节能缺乏积极性,希望他人多出力”;另外50%的同学认为“在不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对节能采取放任的态度”;还有35%的人认为“节能与自己无关”,“节能教育仅仅停留在喊喊宣传口号,没有实质意义”,等等。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节能教育无论是在重视程度、教育形式、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失,这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节能意识。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未能构建良性互动的文化机制,未形成节能“文化自觉”

事实上,大学生的节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行为,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脱节、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与社会教育脱节。如,学校教育一方面向学生灌输艰苦奋斗、节约光荣的理念,另一方面在教育管理中产生大量的铺张浪费的行为,如不按实际需要购置大量的教学设备导致长期闲置,教学、科研、特别是管理中没有严格按照用能指标落实节约,导致水电气冷等资源的浪费。学校本身存在着这种节约意识上的缺陷,如何能教育学生?节约教育的开展更无从谈起。这就相当于学校一边宣传崇高,向学生大声斥责社会上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一边又用实际行动将市侩习气带给学生。而家庭的节能教育就缺失得更为严重。中国的家长长期以来觉得“自己这一代已经艰苦奋斗够了,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觉得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一切为子女代办,很少让子女亲自动手,从而把跟风攀比、自私自利、不管“闲事”的消极品格不自觉地带给了孩子,使大学生们对骄奢淫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社会教育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人欲横流、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等消极价值观影响着人们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潜规则”。这些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们的价值判断,也使大学生对教育乃至道德的价值和真诚性产生怀疑,认为宣扬的这一套是无用的、虚伪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从而使教育的正面效果丧失殆尽,几乎流于形式。节能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不用说会产生高度的节能文化自觉了。

三、推进节能教育创新,培养大学生节能“文化自觉”

当前推进大学生节能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其节能“文化自觉”,具体而言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大学生在节能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5]随着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如何促进相互之间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绿色化”必将日渐深入人心,也会逐渐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促使在社会中形成无意识的文化自觉。

高校节能教育要根据当前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其施以教育影响或通过构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机制对其进行陶冶和感染,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交往与互动、内化与外化,使其养成节能自觉,逐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要实现这个目标首要前提就是树立大学生在节能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新形势下的节能教育面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问题,必须冲破原有的观念羁绊和价值局限,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重视其生态价值的创造,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促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真正意义上的“人”,构建“幸福”与“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大学生的节能教育主体意识,增强其“绿色化”的节能文化自觉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应有之义。只有主体意识被尊重了,才能真正纠正一定程度上价值观错位的现象,不让节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而是转化为主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理念。

高校要迅速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根据社会进步的需要,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节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制定科学而有效的节能教育实施方案,健全节能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节能工作,努力拒斥社会不良影响和社会对学校的一些无端干扰,确立学校在节能教育中文化引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形象。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相互协作,根据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开展节能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确立大学生在接受节能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大学生从细节上一点点筑牢节能自觉,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各个系统逐步推行绿色化、无纸化、低碳化、网络化、信息化,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各个系统的节能设计、节能监督和节能氛围的营造,让“绿色化”处处可见、时时可为,人人参与、方方面面形成合力。

(二)构建节能文化育人机制,提高节能教育实效性

要提高节能教育的实效性,将节能教育转化为大学生普遍的节能意识和节能行动,就必须提高大学生在节能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文化育人机制。

首先,要加强节能教育的制度建设,切实做好节能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节能教育体制机制,完善校内节能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路径。要充分发挥好节能教育的文化渗透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入校园文化的“灵魂”当中,渗透到各种亚文化中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节能教育的方向,创建良好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氛围,使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成为节能教育的重要载体。可探讨结合学科优势和大学生的实际加大节能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开展有针对性的节能教育。要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绿色生活、绿色成才等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在衣、食、住、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树立健康的消费观、杜绝不合理消费。

其次,要充分调动党团组织、学生会、节能社团等各类学生自治组织在节能教育中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潜力,做好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普及,开展以节能为主题的各类竞赛活动,创新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世界森林日和节能宣传月(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通过评比表彰树立和大力宣传节能典型,注重教学、科研、实习等实践活动的节能教育引导,切实推进节能教育进课堂、进公寓、进社区、进网络、进社会实践。

第三,构建全员育人的联动机制。要加大技术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的教育普及力度,加强节能监管,堵塞管理节能漏洞;要使广大教工、广大党员干部以身垂范为大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

(三)推进道德养成教育与节能文化自觉的双向互动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各类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新形势下的节能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关系。为此,我们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教学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的节能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节能责任感,自觉养成节能意识,进而内化为节能文化自觉。

一方面,高校要加大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学、能源学、人与自然等知识的教学,使科学准则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进一步赋予“人与自然和谐的节能教育”以道德和伦理学的意义,培养大学生节能的良知和信念,使节能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其灵魂深处并融合内化为道德责任感,从而形成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尚品德与情操。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QQ 群、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让教育内容和各类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当前面临的能源危机,使他们能克服自我的短视和近视行为,以人类的生存发展及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树立节能意识,逐渐养成节能文化自觉,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现代化”与“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此为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要引导大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追求幸福、自觉养成节约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总之,通过道德养成教育与节能文化自觉的双向互动,培养大学生对节能道德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错误行为的抵制能力,进一步形成节能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陶冶能力。将节能意识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使大学生把节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共存互动的生态道德价值观,真正实现节能教育的终极价值。

[1]雾霾常态化,我们该如何思维和作为[N].文汇报,201-04-0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J].建筑节能,2010(5):6.

[3]邓建胜.“绿色化”,新在哪里[N].人民日报,2015-03-30(15).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