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中单身知识女性群像分析

2015-03-28 08:20蒋雪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单身小说

蒋雪

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中单身知识女性群像分析

蒋雪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安妮塔·布鲁克纳是英国当代犹太裔女作家,迄今已发表近三十部小说。1984年凭借小说《湖滨旅社》一举摘取布克奖,作为当代英国文坛最活跃的女性作家之一,布鲁克纳善于从女性的角度观察人生,其作品以有学识但不满生活缺少浪漫情趣的单身知识女性为原型自成格调。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布鲁克纳重要作品中的单身知识女性群体,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女性在社会秩序中本质的游离与从属位置的同时也从侧面看到了希望的一面。

安妮塔·布鲁克纳;单身知识女性;女性主义

引言

与A.S.拜厄特(A.S.Byatt)、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齐名的安妮塔·布鲁克纳是英国当代最活跃的女作家之一,迄今已有二十多部小说问世,她的第四部小说《湖滨饭店》,获得布克奖,被誉为“最富原创与创新意义的布鲁克纳小说”[1]66。1990年被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于2010年获布莱克传记文学奖。尽管如此,她的作品也广受争议,毁誉参半。在布鲁克纳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对单身知识女性情感婚姻的关注成了她独特的文学原型,虽创作题材相似,细读其文本会发现文中所反映的思想各异,有现代的超前性并值得借鉴。

在国外,安妮塔·布鲁克纳对于女权主义的反思引起了批评界的争议。一方面,她小说中的女性气质受到男性评论家的诟病,安东尼·伯吉斯嘲讽布克奖的最佳候选作品是一部细致描写瑞士一所旅馆中妇女生理周期痛的小说,矛头直指布鲁克纳的获奖小说《湖滨饭店》[1]1。另一方面,布鲁克纳的小说对女权主义的批评和对所谓传统的女性观的回归,也招致女权主义评论家的责难。娜塔莎·沃尔特在评论《此情不再》时甚至提到,布鲁克纳小说的重复和惯性是“英国文学腐朽一面”[2]的体现。这些批评都有偏颇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都忽视了女权主义之后的社会的改变,布鲁克纳以单身女性、艺术和异国风情建构的小说世界,毫无疑问是与后女权主义的时代脉动相契合的。她并不是简单地在创作中体现女权主义,而是在更为深刻复杂的社会道德伦理架构中探讨女性的地位与自我。如果说其八十年代的所有小说在叙述策略和情节结构方面带有作者的自我投射[1]13,那么她的小说中将20世纪的女性刻画成为社会中的流亡者,虽然一再追求,却没有“家园”[3]45的主题则生动地反映出当代女性的生活困境。诚如林·维弛·桑德勒所说的,布鲁克纳“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道德选择和小说承载着价值观念这一天性”[4]140。

在国内,国内学者对布鲁克纳作品的研究甚少,且集中在作品后现代主义写作风格和女性主义解读,其中女性主义研究多以传统女性主义解读单部作品中的女性形像,没有选取一个类似单身知识女性群像深入详细的考查女性人物主体性。如滕学明的“论《湖滨饭店》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小说中互文、元小说与印象画等表现技巧;王守仁和何宁的“构建单身知识女性的世界”和杜业艳的以小说《欺骗》来“探寻单身知识女性本真的自我”泛谈了小说人物以及作者的创作手法,未对人物内心诉求做详细的解读。所以对布鲁克纳小说中的单身知识女性群像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布鲁克纳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对单身知识女性情感婚姻和心理成长状况的关注似乎成了她独特的文学原型。本文选取安妮塔·布鲁克纳从1981到1984年依次创作的《开始人生》(The Start in Life,1981)、《天意》(Providence,1982)和《湖滨旅社》这三部作品,对其单身知识女性做一个深入的群像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单身女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问题是普遍的,她们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日渐被人所关注与重视,布鲁克纳文章中单身知识女性的生活状况与心路历程对当下单身知识女性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心声的书写

何为新女性,赛西丽亚·泰奇说:“所谓新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中产阶级妇女”,她们“独立、坦率、蔑视传统”,“有意识的选择是新女性的标志。”[5]438安妮塔·布鲁克纳作品中设置的女主人公大多是高学历,有见地的单身知识新女性,她们不是作家就是学者,这些单身知识女性无疑都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和期许。《开始人生》中的大龄女博士露丝·韦斯(Ruth Weiss),其研究的领域是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女性,并调侃自己是“一个喜欢男性的女性专家”[6]7。小说开篇就是她的抱怨,“四十岁的韦斯博士知道她的生活已经让文学给毁了”[6]7。露丝从小的愿望就是到大学当学者[6]23,然后三十岁再开始授课或写作[6]141,随着知识的增多和人生阅历的拓展,加之淡漠的亲情和没有归属感的爱情,命运消磨了她对生活的期盼但并没有真正打败她。小说以她的交稿结束,是对其人生中一个阶段的总结,也预示着未完待续的人生。《天意》主人公基蒂·莫尔(Kitty Maule)是教授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大学教师,深受文学道德的影响。讲课是她无拘无束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她以巴尔扎克的葛朗台为道德楷模:“基蒂·莫尔毕生追求真、善、美,相信人人都有最好的一面,享受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而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7]139但美好的梦想最后还是输给了残酷的现实,她是工作上的优胜者,却是情感上的失意者。而葛朗台也是露丝研究论文中写的篇幅最长的一个章节[7]176,这使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湖滨旅社》中的主人公埃迪丝·霍普(Edith Hope)是浪漫主义小说家,情感创伤后来到湖滨旅社静养,日常生活中除了进行小说创作外就是给情人大卫·西蒙写信。由此可看出,写作成为安妮塔·布鲁克纳作品中单身知识女性挣脱传统枷锁的武器,是冲破自身束缚的一种绝对力量。但女性写作也处在社会权力关系之中,“作者和读者的意识、文本的意义无不受这种权力关系的影响。这种权力关系涵盖作者、读者和文本。”[8]5埃迪丝的小说出版负责人哈罗德(Harold Webb)想让她顺应市场而创作,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知识女性虽有书写的权力,但话语仍受控制。“人们认为作家的职责就是让读者满意,却没有人想过取悦我们(作家)。”[9]91-92作者,读者和文本交织的网牢牢的禁锢着女性作家的思想。社会发展为女性在经济上及精神上的独立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知识女性们也在试着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呐喊,一步步争取真正的独立。

“家是自我生存的空间,蕴含着自我根基和文化传统。”[10]安妮塔·布鲁克纳作品中的单身知识女性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这跟她们的家庭有密切的联系。露丝的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德国犹太移民的后代;埃迪丝的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英国人;基蒂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法国和俄罗斯人的后裔。他们从小都游离在英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用英语与法语这两种不同语言交流,这使得她们像无根的精神流亡者。对于流亡者来说,陷于两种文化之间,文化的双重性决定了她们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这种视角使他们很容易由新国度的一情一景中联想到旧国度的一情一景,从而形成新旧两种经验并置的现象,即对位现象[11]44-57。这种对位现象让她们处于文化的夹缝中,处于挣扎状态,甚至被两种文化共同排斥,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地。像基蒂甚至使用两个名字:基蒂·莫尔和塞勒西·莫尔(Thérèse Maule)。名字是一种标记,身份的象征,这似乎彰显着当今知识女性的身份定位仍存在问题并且这种“悬浮”状态造成了沟通上的“失语”。

身体的挣扎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中曾提出:“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子”[12]2安妮塔·布鲁克纳这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经过自身的奋斗最终都实现了经济独立,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说:“在男权文化控制下,女人的身体和性,只是男人的对象与目标;女性的身体和性是被操纵、被塑造、被训规、被驾驭的”[13]58但知识女性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埃迪丝对弗吉尼亚·伍尔芙推崇备至,不仅取笔名弗奈莎·王尔德(Vanessa Wilde),而且穿着也刻意模仿她:“她身穿长得可怕的开襟羊毛衫,特意显示她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相似。”[9]55社会礼仪为女性设计了诸多限制,这就像巴特克所说,“妇女的空间不是她自己的身体可以认识和支配的领域,而是囚禁她的监狱”[14]66,也就是说女性在对自己的形象塑造中处处遵循的是男性的标准。然而埃迪丝却敢于按自己的审美来装扮自身,宣扬独特与个性,是女性独立意识的一种外在表现。露丝读书时因为母亲的懒惰与疏于照顾,“瘦小的身躯像小孩子,穿得不像样”[6]22,后来为自己心仪的男生里查德特意装扮自己,穿“祖母的衬衫和自己的织锦裙”[6]45,露丝骨子里是非常传统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再把巴尔扎克的葛朗台当作她最喜爱的女英雄,葛朗台在爱情上的逆来顺受与消极等待本身就是一种软弱而不是美德,葛朗台甚至“认为自己缺乏美丽的外表是致命的缺点”[6]139。露丝从来没有把感情上的失意归罪到外貌,这意味着她并不赞同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基蒂的着装在小说中更是占了很大的篇幅,因为其祖母是一个出名的设计师,所以基蒂的服装都略有考究。她在大学授课,很快就“因为她精致的着装而引起关注”[7]15并被人津津乐道。聚会和派对中她都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但同时她知道自己身份的定位,在与祖母探讨去参加重大聚会穿的礼裙设计上,她认为“裙子应该漂亮但不能看起来过于奢华”[7]142。她把知识女性的知性与自信演绎得淋漓尽致。

知识女性的健康状况也是安妮塔·布鲁克纳关心的一个问题。韦斯博士(露丝)因为脑膜炎的后遗症走路稍显蹒跚,有时复发还不得不请假,她决定病情更严重些再结束教授生涯[6]8。埃迪丝也因身心不适到湖滨旅社静养,对大卫的思念使她一直与道德抗争。包括基蒂在内,她们与人相处过程中的隔阂感也导致精神上的焦虑。这是单身知识女性呈现的普遍现象,身体的柔弱暴露出女性天生软弱的一面,也体现了单身女性追求独立所产生的副产品。

由此可见,在身体外貌方面,单身知识女性都有自己不同的见地与品味,也打破了世俗的眼光冲出了规训的牢笼,这体现了女性思想的先进性;然而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情况却不容乐观。事业心强使单身知识女性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当下独立女性在追求自身价值中所付出的代价之一;没有固定的伴侣在生活上相互照顾,长久以来精神上的负担对身体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这是现代单身知识女性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值得深思。

心灵的寄托

欲望是人们个体体验的基本内在需求,陈国恩对欲望进行系统地分析说:“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精神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基督教文化用爱的感召来消除人性罪恶,对于人性完美的追求建筑在忏悔和禁欲基础上,展示了人的形上欲求;人文主义崇尚理智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体现了人的理性欲求”[15];女性的欲望主要来自于对爱情的渴望,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爱情。黑格尔也曾说:“女人把全部精神活动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并推广为爱情,她们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力。”[16]327

安妮塔·布鲁克纳这三部作品中的单身知识女性都不顾世俗眼光,如飞蛾扑火般追寻理想中的爱情。露丝认为“没有爱就没有希望”[6]76,读书时为心仪的男生里查德特地向卡特勒女士讨教砂锅鸡的做法[6]43,从未下过厨的她一遍遍的练习烹饪,希望得到心爱人的肯定。工作后露丝碰到她钦佩的前辈杜普莱西斯教授,并被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打动了。即便年长她的杜普莱西斯教授是有家室的,作为一个知识新女性,她也甘愿“脱下她的蓝色礼裙,为他学习厨艺”(135)“女性的经历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凡与琐碎,她的持家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在女性经验中定义女性自我、继承女性美学传统的圣礼”……[17]60知识女性并非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

埃迪丝说,“我是一只乌龟”。她从遵循依赖父亲的教导来省视人生每一次关键性抉择,到大胆拒绝未婚夫乔福里·朗受束缚的传统婚姻;从毅然抽离追求者菲利普·奈威里自由交易婚姻的骗局,到重新回归情人大卫·西蒙的怀抱。这一路艰难的感情长跑,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屈服的现实。人们都喜欢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特别是女人[9]27。因为在寓言里获胜者并非众望所归的兔子,而是不起眼、默默无闻的乌龟。大多数女人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赢的那个必定是兔子的事实,因为她们内心承认自己处于弱势,却不甘示弱,于是才用美好的结局来麻痹与安慰自己。而埃迪丝以一位女性作家的逻辑理性反思自身以及自己的作品,知道这是一个谎言。但她的回归不是回到原点继续煎熬与忍耐,而是认清现实后更明确自己内心所需,是精神的升华。

基蒂爱慕同事莫里斯·宾利,而宾利只是和她暧昧不清,对她忽远忽近,这让基蒂期待又焦虑。最后她把未来寄托到命运上,在邻居的劝说与带领下去见占卜人,心中感到一阵羞耻[7]71。作为知识分子她内心是相信科学而非占卜这类世俗迷信,“在感情和理性的问题上,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天生富于感情,缺乏理性,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18]124基蒂把爱情归宿寄托于命运,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恐惧,另一方面是太想掌控自己的命运。

安妮塔·布鲁克纳这三部作品中的知识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爱情息息相关,除了工作,情感占据了她们整个生活。她们都在追求理想爱情的道路上受挫,过人的见识与博学在爱情上发挥不了作用。露丝最终放弃了追寻,遵照父亲的意愿嫁给了“合适”的人;埃迪丝在情感上屡碰壁后最终选择了回归;基蒂所占的卜人算不如天算,她不是故事的女主角。但她们都有一种英雄般勇往直前去追寻的精神,她们经历了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和梦想到现实的转换。然而一切只是告诉她们梦想只是幻想,现实才是真实存在的。在面对心中崇高的爱情与残酷的现实时,她们的真挚情感却是虚无,她们心中的情感在这现实中已无处安放。只能寄托于自身,在精神上真正独立。

结语

安妮塔·布鲁克纳笔下的单身知识女性用写作作为新女性的内心诉求的媒介,积极争取话语的主动权。打破父权制度下女性身体是被“凝视”的他者的观念,不仅做到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也把身体外貌打扮从男性眼中解放出来,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自信的张扬自身个性。她们经过自身拼搏努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情感方面却难得圆满。家庭、婚姻和伦理秩序是男权社会对妇女压抑和禁锢的主要途径,对此,知识女性不再表现出无奈的缄默,不甘充当男性的陪衬和附属品。理想中的爱情对她们来说虽像卡夫卡笔下的“城堡”看似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无论她们怎么努力,最后仍然被拒之门外。但她们勇于追寻,不到最后一秒从不言弃。经过生活的打磨,她们更懂得心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妥协,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反省自身。不寄托,不依赖,在自己身上寻找家园。

[1]Skinner,John.The Fictions of Anita Brookner:Illusions of Romance[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

[2]Walter,Natasha.“AWorld Elsewhere”[J].The Guardian,June14,1996.

[3]Robert,Jr.,and E.Hosmer,“Paradigm and Passage:The Fiction of Anita Brookner,”in Robert E.Hosmer Jr.ed.,Contemporary British Women Writers:Narrative Strategies[M].NewYork:St.Martin's Press,1993.

[4]Sadler,Lynn V.Anita Brookner[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0.

[5]赛西丽亚·泰奇.女作家与新女性[M].//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6]Brookner,Anita.The Start in Life[M].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81.

[7]Providence[M].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82.

[8]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Brookner,Anita.Hotel Du Lac[M].England:Clays Ltd.Stlves plc,1984.

[10]王爱菊.自我的构建:洛克哲学视角下的《鲁滨逊漂流记》[J].外国文学研究,2012(5):34.

[11]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2]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4]Sandra,Lee Bartlky.“Foucault,Femininity,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Patriarchal Power,”in Feminism&Foucault:Reflections on Resistance,eds.Diamond Irene and Quinby Lee[M].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8.

[15]陈国恩,杨永明.“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6]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7]Reynolds,Guy.Willa Cather in Context:Progress,Race,Empire[M].Houndmills:Macmillon Press Ltd.,1996.

[18]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Single Intellectual Female Group Figure in Anita Brookner's Novels

JIANG X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an 411201)

Anita Brookner is a renowned British female writer and remarkable for her depiction of single intellectual women and their existential plight.She won the 1984 Booker Prize by the novel Hotel du Lac and then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in 2010.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single intellectual female group in Anita Brookner's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and show intellectualwomen's plight in the society by describing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daily life and sufferings.At the same time,it also finds som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ita Brookner;single intellectual female group;feminism

I106

A

1671-9743(2015)02-0086-04

2014-12-19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140047)。

蒋雪,1990年生,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单身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单身久了会上瘾?
41岁,我单身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单身
单身是最好的升值期
我为什么至今单身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