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生智
(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中美国家安全观主要差异比较
——以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为视角
廖生智
(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超越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安全观“零和”、“单赢”的新的冷战思维模式、追求一超独大的绝对安全目标及以维持霸权稳定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的局限,以非“零和”、互利多赢的多向思维模式理解国家安全,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实现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新安全目标,主张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凸显了与美国利己的、排他性的安全观截然不同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冷战后;美国安全观;主要差异
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系统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注重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协调并重,其中就前者而言,展现了中国维护外部安全的基本思路,即:“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1]这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差异。
冷战结束以来,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在美国相继出现。虽然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奥巴马,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历经调整,但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战略决策的理论,还是以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支撑的保守主义安全观占主导地位,是唯我独尊、利益独占的新冷战思维的体现。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后美国安全观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凸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安全观上区别于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鲜明特色。
新现实主义以零和、单赢的安全思维模式思考和研究安全问题,并且二者都和对权力的认识相关。
新现实主义继承了古典现实主义对国家安全威胁认知的逻辑前提,即“安全困境”。古典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认为,在国际社会里,权力,尤其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的成因。他认为:“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2]172-175在新现实主义视野里,“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是两个充满对立斗争性质的概念,互相缺乏包容共存性。“安全困境”即“你之安全即为我之威胁”;“零和博弈”即“一国之所得即他国之所失。”
作为新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将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致,强调追求权力最大化,形成了排他性的单赢思维模式。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斯海默认为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平导致国际冲突,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按米尔斯海默的逻辑,在国际斗争中,只有掌握最大化权力的一方才能获胜,其他各方都属输家,于是出现一胜多负的单赢结局。显然这种排他性的单赢思维模式既不能保证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就是这个单赢的国家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安全,当其强权衰落时,不安全的状态也就开始了。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新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完全相反,以非零和、互利多赢的安全思维模式审视国家安全,超越了新现实主义安全观零和、单赢的新的冷战思维模式的禁锢。
总体国家安全观摒弃了新现实主义的“零和”思维中非得即失、非赢即输的只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否定矛盾统一性的片面方式。继承了自邓小平以来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零和”局面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因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3]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架内。”[3]“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要超越“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思维,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努力寻求和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致力于实现双赢和共赢。”[4]显然,中国领导人是以根本不同于“零和”思维的非“零和”思维看待和处理国家安全,这是安全利益相关国家走出“安全困境”的基本前提。
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非“零和”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以互利多赢的思维模式发展国际关系。与“单赢”的思维模式相比,这种新模式表达的中国主张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应既不唯我独尊,更不独占其利的理念呈现出两点新特色。一是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已密切地联为一体的深刻认识。“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二是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开放包容性,成为中国领导人参与国际事务的坚定信念。“‘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4]“中国领导人深信,惟有开放、包容、共享、多赢,尊重各地区和各国人民的愿望和选择,中国人才能在世界上得到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尊重,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领导力才能得到确立,‘中国梦’才能牢固构筑,坚实以行。强调包容共赢、命运共同,为全人类作更大贡献,正是‘中国梦’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在国际上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所在。”[5]可见,中国领导人确信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思维模式处理国际关系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使“中国梦”在安定有序的外部环境中实现。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从老布什到奥巴马,美国国家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从领导世界到支配世界的调整变化。但无论是调整前还是调整后,建立一超独大的世界霸权无疑是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在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第一任内初期,美国在自由主义安全观影响下推行领导世界的安全战略,即美国在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的基础上,带领其他国家朝既定目标前进。
2001年“9·11”事件后,小布什推出了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蓝本的支配世界战略。这一战略突出体现在“布什主义”的观念和政策上。“布什主义”以美国的超强实力为物质基础,以新保守主义及强硬的民族保守主义为思想基础,包括政权更迭、先发制人、单边主义、美国至上四大内容,其中美国至上是“布什主义”的核心,目的是维护和确保美国的世界霸权或至上地位。奥巴马上台后推出的新国家安全战略“没有改变美国追求绝对霸权的战略目标,只是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同布什有所区别。奥巴马虽表面上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实际上并未与布什政府最为人诟病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完全决裂,而是明确保留了单边行动的权利,而且没有明确放弃‘先发制人’战略。奥巴马与布什一样,希望国际体系继续由美国主导。奥巴马所谓的多边主义,是在美国主导下的多边主义,意味着参与国际体系的各国要服从美国的战略意图,不要指望得到美国的平等对待,这和真正意义上的多边主义相差甚远。如果说布什采取的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战略,新战略则暗示有可能采取经过包装的单边主义战略。”[6]
总体国家安全观超越了美国追求一超独大的世界霸权的狭隘、自私的安全目标局限,以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的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目标,为解开旧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格局下国际关系紧张对抗的死结提供了新思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了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安全观,继续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维护外部安全的目标,继承了胡锦涛和谐世界理念中安全领域中各国要互信合作,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实现共同安全的思想,并赋予其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世界各国都要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来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
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新的世情下将打造命运共同体作为实现外部安全的新目标。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来说是安全共同体。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这是在安全视域下对和谐世界目标的新发展。安全共同体古今中外并不鲜见,像中国春秋战国时的合纵连横,两极对抗时期的美、日、西欧同盟,但都是以结盟方式打败敌国和敌对阵营为目标。尤其是美国建立的安全共同体,只是包涵日本、欧盟的同盟共同体,只保护美国及国人、盟友和伙伴的安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全人类安全建立命运共同体,秉持你安全、我安全、大家都安全的世界整体安全新理念,以世界各国作为安全对象。建立在不结盟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和世界安全的实现。因为“从国与国合作的角度,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共识和稳定合作预期、能够经受一定程度压力考验的关系。它在政策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成员国不机会主义地利用国际环境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机会,不把通过向对方施压以获取利益作为优先的政策手段。从功能上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它有助于把相关国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在面临经济危机、外部安全压力、全球或地区层面的共同威胁与挑战等问题时,能够提供更可靠和更有效的相互支持。”[8]
冷战结束以来,霸权稳定论因迎合了美国追求单极世界霸权的目标而在美国受到青睐,成为美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霸权稳定论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由金德尔伯格在经济领域初创,80年代被罗伯特·吉尔平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再由罗伯特·基欧汉加以完善,最后在90年代末由沃尔弗斯提出单极稳定论的发展过程。该理论包涵四方面基本内容,即霸权带来稳定说,霸权提供公共商品说,霸权必衰说,霸权衰弱并非不可挽救说。虽然该学说在表面上视乎有理有据,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受到了批评和质疑,因而难以站得住脚。在这方面,有两个观点很有说服力和代表性。(一)霸权国并没有提供真正的公益品。因为“真正的公益应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共享性,能够确保所有国家从中得益”。而“通过对二战后的美国霸权进行考察,可发现霸权国所提供的所谓‘公益’只能使其盟友和特定国受益或是不能从中受益,或是反倒深受其害。”[9](二)霸权体系自身是不稳定的。日本学者猪口邦子从国际社会成员心理方面分析了霸权稳定论的矛盾:“在霸权体系下,由于霸权国的绝对优势和垂直性国际结构,使霸权国容易在在各国的利益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调整的情况下,便单方面处理问题和管理秩序,这在短时期内也许意味着对国际体系的高效率管理,但从长远看,加剧了体系内部的不满与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增强体系的内部压力,使稳定成为空谈。”[10]
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和发展了自毛泽东以来的前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安全政策。因为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不仅不能保障世界、地区及国家的安全,反而是引发各种冲突和战争的根源。总体国家安全观克服了霸权稳定论只重视霸权国自己及盟友的绝对安全而不顾别国安全的狭隘性,强调中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实际上,共同安全兼具了安全目标和安全手段双重性。从安全成果和权利共享的角度看,它是安全目标;从安全风险和责任共担的角度看,它是安全手段。此处共同安全属于安全手段。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及所包含的共同安全后,时隔不久,又于5月下旬在上海举行的亚信第四次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维护外部安全的四维方式。“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增进战略互信,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11]虽然习近平总书记此时是就亚洲安全而言的,但对维护世界安全来讲,上述维护安全的手段的道理一样,同样适用于全世界。
总之,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安全观的比较中,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异于美国安全观的中国特色得到了鲜明的彰显,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安全,推动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和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安全事务上的国际担当:胸怀世界,亲仁善邻,利己利人,兼济天下,与美国在世界安全上一手遮天、横蛮霸道的做派有着本质的区别。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 OL].新华网,2014-04-15.
[2]Robert Keohane.Neorealism and Its critc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人民网,2013-03-24.
[4]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2012-07-07电.
[5]林宏宇.解读新国家安全观四大内核[J].人民论坛,2014(6):22.
[6]崔磊.解读美国新安全战略:“奥巴马主义”呼之欲出[EB/ OL].中国新闻网,2010-05-31.
[7]陈须隆,杨晨曦.以共赢心态打造“命运共同体”[J].中国报道,2014(8):21.
[8]周方银.命运共同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元素[J].人民论坛,2014(6):32.
[9]王天韵.霸权稳定论与美国政治思维范式[J].红旗文稿,2008(11):36.
[10]猪口邦子.后霸权体制与美国的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11]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N].新华每日电讯1版,2014-05-22.
Comparison of the Main Difference on Sino USNational Security Vie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View and American Security View after the Cold War
LIAO Sheng-zhi
(College of Marxism,HubeiMedical College School,Shiyan,Hubei442000)
Chines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view has surpassed the American security concept,the new cold war thought pattern of“zero sum”and“single winning”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pursuing the absolute security goal of a single super power and the limitation of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way of sustaining its super power position.It is amulti thinkingmode of non“zero sum”andmutual benefits and win-win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putting forward the new security objectives of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world,achieving the common security and creating the community of destiny,and also advocating to safeguard the national security with joint,comprehensive,cooperative and sustainable security.It highlight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maintaining the world peace and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American selfish and exclusive security concept.
Xi Jinping;China;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view;after the Cold War;themain difference
D6
A
1671-9743(2015)02-0031-04
2014-11-08
湖北医药学院博士启动金项目“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研究——基于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安全观的比较视角”(2014QDJRW02)。
廖生智,1966年生,男,湖北十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