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宇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浅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内容创新
张 宇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体现在重新理解和定位整个知识体系的内涵,改变传统的知识点讲授方式,整合整个知识体系的中心点,然后围绕中心点再辐射到各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是马克思哲学,而马克思哲学是生活哲学,生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中心点,而生活哲学的意蕴在于解决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关系,在全面批判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之后,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的发展与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哲学;自由;异化;解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我国各个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大学生形成基本的思维方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生不爱学,教师不好教”的窘境,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何转变教师、学生观念,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课程的整体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学习能力是问题的关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下发的5号文件及其实施方案指出,“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新课改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整个原理课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主要的问题就是讲什么、怎么讲、讲的怎么样。讲什么是前提,对整个教材内容的把握就尤为重要,科学地掌握和理解整个教材体系,是怎么讲、讲的怎么样的前提。怎么讲则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把不同的讲授方法结合在不同的知识点上是问题的关键。讲的怎么样则是讲授内容与讲授方法的结合效果。本文仅从讲什么这点上作细致的探索。新课改后的教材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对教材理解的关键就在于是孤立的分讲这三部分,还是将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块整钢。
一、马克思的哲学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人和人所生活的世界,马克思哲学说到根本是生活哲学。“理性地回观中国马克思 (主义) 哲学的研究谱系, ……我们做出马克思 (主义) 哲学本质上即是 ‘生活哲学’ 的判断,……是力图揭示、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本质与价值旨趣, 并由此展开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探索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1]可见,整个哲学部分要讲出人的存在方式及人的生活世界的出场、演化与逻辑,这部分要讲出马克思哲学理论和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讲的都是此岸世界的真理,讲的是人生活世界的真理,了解了这些,才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真义。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通往彼岸世界幸福的道路,只有理解此岸世界的真理,才能实现人的幸福、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整个马克思哲学部分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世界的思维之维,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前提反思与批判。冯友兰先生提出“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的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是哲学的功能,也是我们原理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应该说都达到了知识的增进,也就是帮助学生获取客观事物的信息。可从一定角度来讲,关于境界的提升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原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地面向社会和把握自我,从而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坚定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植入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真正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是从商品这个最简单的概念入手,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恰恰是要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揭示了商品的“拜物教”,以及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逻辑的实质,商品并非简单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也并非劳动和劳动者所赋予的,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再生产领域的垄断者制定的社会法则和价值尺度所赋予的。商品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商品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劳动的产物,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商品又是社会再生产的产物,表现为植入人们头脑中的社会法则和价值尺度,是人们头脑和精神的产物,是现代人的价值依托,表现为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劳动的产物,受商品的价值法则所支配,而价值是由社会再生产领域的抽象法则所决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对立是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实体经济和虚体经济、主要制造国中国和代表“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的对立。这些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而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现代世界分裂的真正根源是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领域的对立,并从这一原理出发,清醒认识改造现存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三大基础思想商品、货币、资本的辩证矛盾运动均是以人类的现实生活为根基的,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意指是人的生活现实的生活世界。商品印证了人的平等理性,在商品的定义与商品交换的解析中呈现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人的平等的理性思想,商品概念的厘定中折射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人本主义”的转折,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使得哲学的发展路线从天上转到人间,转到现实生活中,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与发展,关注人的平等、正义与公平,商品交换考量的是劳动的无差别性,而不分轻重贵贱的人的劳动的平等性,正是折射人及人所处的社会的平等与公义,这恰是人类追求的根本要义。商品生产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2](P124)。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他所处的现实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运转的规律和深刻本质,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做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可见,马克思的经济学论著背后隐证着生活的辩证法思想。货币折射着人的独立理性,“货币并不因为它最终从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来而消失。它不断地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3](P140)这里我们可以解读出马克思哲学的精神要旨,现实生活境遇中的人及人类社会在自然经济的在场中、在市场经济的在场中的依附到独立的发展历程,渗透着资本主义制度中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相对的独立性。货币的发展史正是现实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从商品的价值形式上看,它是现实生活界面的不断展开,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正是生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是人的现实生活界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展开。资本内涵着人的创造理性,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资本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的增值、剩余价值的攫取是资本家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原动力,对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的物欲追求和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疯狂追逐,使得资本家误认为经济的消费是最大的现实幸福,这实际上是异化的幸福观,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和批判,来揭示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真实幸福,在无限的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过程中,势必丧失了作为主体存在的人的自由与发展,当现实的生活都围绕着以资本为基础而展开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法企及人的自由与发展的,要真正达到人的现实幸福,马克思首先对全面追求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与解构。
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懂得国际国内经济生活背后的道理,并通过实例领悟如何去爱国、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爱国的实际行动可以从自身周边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履行。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并在启发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教学内容并运用,以锻炼学生的表达陈述能力。在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案例中告诉学生背后的原理,让学生自然、真切地油然而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自发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之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多地引入视频、组织学生对经典原著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使得课上教学和课外实践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两个章节《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的理想生活世界的探索与实践,是对人的现实幸福的追寻,是对人的解放道路的力求,是人的自由的理性实践。通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与解析,解决与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力图实现非异化的社会和非异化社会中与人的发展,是现实生活世界在历史进程中展开的生活哲学的辩证路径,是生活哲学的最终价值与旨归。曾经的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对生活世界的一次改变与探索,而他们的失败则是探索过程的一个拐点而已,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现实幸福与真正意义上人的解放。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要面对的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要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就要用马克思的方法论而不是马克思的本本来解决目前中国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现状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我们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尊重、唤醒、贴近每个人的主体意识,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内在的否定与外在的超越,在差异性中寻找真实的共同基础,在共同的现实生活世界中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生活世界中生成历史总体性,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重建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联合体,这也正印证着共产主义是随着生活的展开来实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必然逻辑。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块整钢,是系统而逻辑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展开。三部分整合与印证着马克思哲学是生活哲学的逻辑,是生活哲学的理论、生活哲学的出场与流变的逻辑、是生活哲学的旨归。即问题提出的反思——现实的问题的批判——理想状态的追寻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逻辑,打破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僵死的僵化的理解及在教学中根深蒂固的分块知识点式的教学,讲不出来理论的中心点,改变以往教学中原理讲授加例子说明的固定模式,而是通过中心点辐射出来的知识点的讲授了解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的现实问题恰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问题之所在,让学生领悟马克思哲学的灵魂,真正了解究竟什么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
[1]杨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实质及其意义[J].学术研究,2013(3).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14-12-20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 12532208);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041811)最终成果。
张宇(1978-),女,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