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凤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肖锦凤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弗罗斯特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其中蕴含着道家思想,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 道家思想
作为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帕里尼(Jay Parini)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说:“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个机敏的诗人……‘真正的’弗罗斯特并非那个在美国到处朗读他那通俗易懂的诗文的……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而是一个复杂,甚至是晦涩的诗人、一个具有非凡笔力和永久重要性的作家。”[1]937他的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简单的深邃”[2]Ⅻ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征,正如弗罗斯特的传记作者劳伦斯·汤普森(Lawrance Thompson)所述:“就像绝大多数弗罗斯特的崇拜者一样,被他那貌似简单的诗歌艺术所迷惑,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佩戴的微妙假面。”[3]Ⅶ实际上,他的诗歌绝不是表面上看似的那么简单,他的诗歌富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其与中国著名的践行道家生活方式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相提并论。通过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深层解读,可以发现弗罗斯特的思想具有道家思想的特质。道家思想主要起源于早期的经典巨作《老子》,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他们是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庄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也是道家各派对道共同的理解。老庄富于批判精神,对于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偏失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并要求人类顺应自然,知止不殆,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这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克服人类与自然对抗、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滥用自然资源等错误观念和行为有着一定的规约作用。面对人们对物欲的过度追求,老庄提出的“返璞归真”启示人们保持淳朴的本性,抛弃欲念的烦扰,懂得知足,摆脱束缚人类的精神枷锁,知足常乐。老庄还极力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倡导“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庄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指导人生、净化风俗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老庄倡导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三个方面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进行开拓性研究,以期人们对弗罗斯特诗歌和道家思想有一个更深更新的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为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精神危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路。
1.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庄和弗罗斯特有着共识。道家推崇的一种自然观是“天人合一”,意指人类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合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通篇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起源于“道”,道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天地万物运动生灭的总规律。《老子·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86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老子·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50。《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197。天地万物本出一源,万事万物没有根本区别。人类看似有千差万别的品德、禀性、情感等,其实质是世间万物都是统一的,都是自然的造化。《庄子·秋水》借北海若之口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4]402。万物皆与人类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平等对待自然中的其它存在物,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
和老庄一样,弗罗斯特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当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在《小河西流》中,诗人写道:“自从天底下有河流以来,/那团浪花就在避开这突出的河岸。/它并不是在向我们招手。”[5]332弗罗斯特在此暗示人类并非万物之王,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都有其存在和运行的方式,并不是一切都以人类为中心,服务于人类。接下来,诗人写道:“我们生命的跌落托起时钟。/这条小河的跌落托起我们的生命。/太阳的跌落托起这条小河。/而且肯定有某种东西托起太阳。”[5]333弗罗斯特在此暗示肯定还有更高层的某种东西托起太阳,但显然不是人类。弗罗斯特把人类置于低于小河(自然的象征)的层面上,表明他认为人类并没有比自然中其它存在物高人一等,人类应当敬畏自然。这是对长期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挑战。在十四行诗《意志》中,诗人发现了一只白色蜘蛛黑夜在万灵草上布网杀了一只白色飞蛾,诗人纳闷“是什么使那朵小花儿枯萎变白,/还有路边那无辜的蓝色万灵草?/是什么把白蜘蛛引到万灵草上,/然后又在夜里把白蛾引到那儿?/除邪恶可怕的意志外会是什么?/没想到意志连这般小事也支配。”[5]383万灵草通常都是蓝色的,由于某种未知原因,变成了白色,从而被白色蜘蛛利用来诱惑飞蛾。这些巧合似乎被大自然中一种神秘的意志所控制,诗人推断意志连这般小事也支配,那肯定有某种超出人类理解的意志在控制着宇宙。尽管诗人无法测知它的意图,但明白人类的命运也像蜘蛛和飞蛾一样被它支配着。弗罗斯特在诗歌中还告诉我们要善待自然,例如在《蓝浆果》中作者阐明了“只索取大自然愿意给予的东西,不用犁杖钉耙去强迫大自然给予”[5]87。在《采树脂的人》中,诗人暗示向自然过分索取是错误的。“他让我看那些芳香的树脂块,/它们像尚未雕琢的宝石。/它们的颜色在齿间呈粉红,/可在上市之前却是金黄。/我告诉他那是一种惬意的生活:/终日在阴暗的林间树下,/让树皮贴近你的胸膛,/伸出你手中的一柄小刀,/将树脂撬松,然后采下,/高兴时则带着他们去市场。”[5]187诗人和采树脂的人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诗人认为采树脂的人懂得适度利用自然,善待自然,他用“一柄小刀”去撬树脂,而不会贪婪地把树脂全部撬完,那样会破坏自然的再生能力,也毁了自己的谋生之道。正如《老子·四十六章》中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93因此人类不能太短见,要知足,要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沟通,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共建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2.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弗罗斯特和老庄都看到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因此在生活方式上,他们都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崇尚简朴生活。《老子·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4]23老子在此阐明了正确对待物欲的方法,即选择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贪图享乐,民不聊生。对此,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纵情声色,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的安定和谐,并指出了圣人的追求“为腹不为目”,即只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不追求享受,希望能对统治者有所启示。老子的这一观点,对处在当今世风日下、物欲横流时代的我们仍有启示。人生在世,皆有欲望,但不能过度迷恋物欲,否则会使人丧失志向,颓废堕落,内心空虚。人们应当在合理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进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老子·十五章》中说:“敦兮其若朴”[4]29,启迪人们为人要像得道之人一样敦厚淳朴。《老子·十九章》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4]37,使人们保持淳朴敦厚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老子·十九章》中说:“去甚,去奢,去泰”[4]59,启示人们,只有清除自身极端、奢侈和过度的行为,才能使民风淳朴。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追求纯朴、自然,鄙视奢华、趋利。庄子认为,人生之利,主要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已,过分之利对维护生命毫无用处。《庄子·外物》讲了一个“庄周借粮”[4]560的故事,说明人活着,只要能维持生活所需就可以了,多余之利是身外之物。求取身外之物,就像舍弃眼下之需而求取身后之财一样,叫做本末倒置,舍本而取末。《庄子·秋水》借北海若之口说“故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4]407其意是说:不要以人为的方法破坏自然,不要以有意的行为破坏自然的秉性,不要不遗余力的只为获取虚名。谨慎地持守着自然的禀性,维护其不丧失,这就叫做返璞归真。
面对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弗罗斯特也提出了同样的告诫。弗罗斯特认为物质财富的过度丰富不但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还会异化人性,因此,他号召人们回归田园,回归简朴生活。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他的回归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变革。弗罗斯特青少年时期,目睹了20世纪美国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以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打破乡村平静的生活,异化了人性,也打碎了弗罗斯特对乡村生活的甜蜜回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取得了物质上的成功,但随之带来的却是道德的沦丧,这让严肃而具有洞察力的诗人极为担忧,为此作为“工业社会田园诗人”的弗罗斯特通过诗歌来呼吁人类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并倡导一种田园生活,这在他的一些诗歌中都有所体现。如《指令》一诗开始写道:“抽身离开我们难应付的这所有一切,/回归一个因失去细节而简单的年代,/一个像墓园里的石雕因风吹日晒/而变得凋零衰飒支离破碎的年代,/在一个如今已不再是市镇的市镇里,/在一座如今已不再是农场的农场上,/有一幢如今已不再是房子的房子。”[5]471在这首诗中,房子、农场和市镇代表着文明,诗人想离开这“文明”的社会,回归过去简朴的时代。文明使事情复杂,为寻求力量之源泉,诗人转向泉眼,邀请读者“喝下去你便可超越混乱重获新生”[5]474。又如《孤独的罢工者》一诗讲述了一个因为迟到而被辞退的人,并没有因被解雇而伤心,因为工厂无人性化的管理和工作环境让人心寒。“一声声敲响像一道道催命符/……/工厂的厂房虽有许多窗户,/但令人不解的是全都不透明。”[5]347当他想到一片美丽的森林时,所有的工业文明在他眼中都不值一提,“他知道一条需要去走的路。”[5]349在诗的结尾,被解雇者说:“要是将来果真有那么一天:/由于他曾经对工厂弃之不顾,/由于现在工厂缺少他的支持,/工业看上去就可能永远消亡,/或甚至仅仅是看上去一蹶不振,/那就来找他吧——他们知道地方。”[5]349以上诗行表明被解雇者决心远离工业文明,回归自然。同时也暗示工业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到自然中去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随着美国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阴暗的一面,人们越发“对城市所蕴涵的所有表示复杂、无常和焦虑表示厌恶”[6]154。再如《收落叶》是描写诗人田园生活的诗篇。诗人说他收集的落叶“它们几乎没用处。/但收成总是收成,/而且又有谁敢说/这收获啥时能停?”[5]305尽管收益不大,但诗人在劳动中传递着他对大自然的关怀。这种只重耕耘,不问收获也成了他的一种人生哲学———寻常的劳作,简朴的生活是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
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老子·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谷。为天下奚谷,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4]56其意是说知道自己刚强,却保持柔弱,做天下的溪涧。做天下的溪涧,就能保持永恒的“德”而不背离,回归婴儿一样的淳朴。知道自己清楚明白,却保持如痴如愚的状态,做天下的楷模。做天下的楷模,就能保有永恒“德”而没有差错,回归无终无极的原初状态。知道自身的荣耀,却安守卑微,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永恒的“德”就会完美,就能返璞归真。老子在本章多次提到了“复归”这个概念,指的就是不要让清规戒律(即老子极力反对的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信条)束缚人的本性,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淳厚质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的“返璞归真”。《老子·十八章》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4]36其意是说大道行不通了,人们就会提倡仁义;智慧机巧流行,就会产生大的伪诈。老子认为统治者大力标榜仁义、智慧,并不代表他们道德高尚,社会风气良好,相反这一举措反映出了君主失德、大道废弃的社会现实。因为只有在政治失纲之后,才会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而如果处在民风淳朴、情操高尚的社会中,仁义就是自然存在的现象,没有必要宣扬。因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遵从“道”的要求,无为而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极力宣传所谓的仁义、智慧。故此《老子·十九章》中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学无忧”[4]37,意思是说摈弃聪明智术,使人们返璞归真,达到自然的状态,百姓就会得到比以往多百倍的好处;摒弃仁义礼法,老百姓就会重归孝顺慈爱的状态,没有了仁义圣智,也就没有了忧虑。老子认为正是由于统治者对仁义智慧的大力宣扬,才造成了民风的恶化。因此,老子倡导统治者杜绝智巧、仁义,恢复淳朴谦让、清静无为的社会风尚,这样才能真正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庄子以圣哲之人所为来提醒统治者要去智,《庄子·齐物论》中说“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4]190其意是说由此得出,各种惑人心智的巧说辩言,都是圣哲之人所摒弃的。所以说,把无用寄托于有用之中,才是以事物本然的视角观察事物而得出的真实理解。
弗罗斯特和老子一样对于统治者所倡导的仁义,也表现得不屑一顾。他反对从道德上强制来“迫使人们互爱”[7]161,弗罗斯特在《培育土壤——一首政治田园诗》中写道“感谢上帝,我们的习俗使爱分离,/这样在朋友相聚之处,在养狗之处,/在女人和牧师一起祈祷的地方,/我们就避免了陷入尴尬的境地。/世间没有纯粹的爱,只有男女之爱、/儿孙之爱、朋友之爱、上帝之爱、/神圣之爱、人类之爱、父母之爱,/当然这还只是大致地加以区分。”[5]403弗罗斯特还看到了聪明才智如发明能力给社会带来不利的方面。他在《培育土壤——一首政治田园诗》中写道“有时候我们只能从中深受其害。/照你的意思来说,野心已经被/社会所有化了——被尝试的第一个/习性。接下来也许就该是贪婪。/但习性中最糟的一种还没受到限制,/还没社会所有化,这就是发明能力,/因为它并不为卑鄙的自我扩张,/它仅仅只为它自己盲目的满足/(在这点上它与爱和恨完全一样),/结果它的作用对我们是有利有弊。/甚至在我俩说话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某位化学家就正在悄悄地发明/用黄麻制羊毛,而他一旦成功,/成千上万的农场主将失去羊群。”[5]404发明创造在弗罗斯特眼中已成为破坏乡村生活的帮凶,使许多农场主失业,生活无所归依。接下来弗罗斯特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观点:“人不可让自己的野心无限膨胀,/亦不可任其发明能力尽情施展,/不可,若要我说的话。发明能力/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它太残酷,/会给毫无准备的人带来意外的变化。”[5]405
总之,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老庄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老庄认为人类与万物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都是从“道”那里衍生出来的。万物与人类都是平等的,因此人类既要重视人性也要重视“物性”,以免出现万物莫不失其性,引起自然秩序的紊乱,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调。人类在从自然界索取资源时,要适可而止,不要恣意妄为,正如《老子·六十四章》所写“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132。其意是说要辅助万物以其自然的本性发展变化,而不敢恣意妄为。只有把宇宙万物看成一个生命系统,重视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才可能实现“天人合一”。面对物欲的外在诱惑,老庄提出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要保持恬淡为上,知足常乐的心境,谨守自然的本性,返璞归真。老庄劝导人们回归纯朴本性,清心寡欲,特别是不要玩弄聪明来谋取私利,统治者也没必要通过人为的规范来强调仁义,因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存在亲和的关系,越是强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是疏远,这就是老庄强调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通过从道家思想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弗罗斯特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自然事物不仅仅是客观事物,而且是客观存在。像人类一样,自然万物皆有灵性[8]210。人类应当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才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相一致;弗罗斯特认为物质财富的过度丰富不但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还会异化人性,因此,他号召人们回归田园,回归简朴生活,这与道家的“返璞归真”相吻合;弗罗斯特反对大力宣扬仁义,反对从道德上强制人们互爱,反对发明创造,摈弃智巧,这正与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思想如出一辙。
[1]Emory Elliott,ed.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2]Peper Van Egmond,ed.Robert Frost:A Reference Guide,1974-1990[M].Boston:G.K.Hall & Co.,1991.
[3]Lawrance Thompson,ed.Selected Letters of Robert Frost[M].New York & Chicago: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4.
[4]老聃,庄周著.老子·庄子[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2.
[5]普瓦里耶,理查森编.弗罗斯特集(上、下)[M].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James M.Cox,ed.Robert Frost: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62.
[7]Marcus,Mordecai.The Poems of Robert Frost:an explanation[M].Boston:G.K.Hall Co.,1991.
[8]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Taoist Thought in Robert Frost’s Poetry
XIAO Jin-f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Fros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ircle of American poetry in the 20th century.His poetry seems simple,but in fact contains profound implications,like Taoist thoughts:“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returning to simplicity and naturalness”and“abandoning sacrament and wisdom,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Robert Frost; poetry; Taoist thought
2015-07-16
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道家思想映证下的弗罗斯特诗歌研究”(13WLH46);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弗罗斯特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似性研究”(14C0902)。
肖锦凤,1979年生,女,湖南邵东人,讲师,英国Ruskin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I106.2
A
1671-9743(2015)09-0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