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郑庄公形象探微
——从“礼”的角度

2015-03-28 08:01李国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郑庄公郑伯周礼

李国平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左传》郑庄公形象探微
——从“礼”的角度

李国平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郑庄公形象,诸家“援经解传”见解偏颇,矛盾纷呈。从“礼”的角度着手,还原历史事件,细致分析《左传》中郑庄公形象,能从“礼”对郑庄公树立全面的认识。

《左传》;郑庄公;礼

《左传》郑庄公的记载集中在鲁隐公元年至鲁桓公十一年共二十二年间,详略达三十五处,其中《郑伯克段于鄢》、《桓王伐郑》详细描述了郑庄公人物形象。按《左传》多而见义、曲而隐晦的记叙方式,郑庄公的整体形象在围绕他的诸多事迹中得以塑造,《左传》以他二十二年的执政史委婉而深刻地道出了他的客观性格。

一、离经叛道的“破礼者”

《左传》关于郑庄公的记载集中在鲁隐公元年至鲁桓公十一年共二十二年间,《郑伯克段于鄢》、《桓王伐郑》详细描述了郑庄公人物形象。历来郑庄公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没有从“礼”的角度对郑庄公形象下定义。

(一)“以礻方易许”之破礼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世之纪,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贱不肖。”[1]指出《春秋》意在明王道,辨是非,序人伦,正周礼。作为释《春秋》大义的三传之一,《左传》对“礼”有深刻的认识。此处依《左传》对“礼”本质的阐释,分析且定义郑庄公形象。

释《春秋》经文的《左传》,以“曲而隐”的方式给“礼”下了定义。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地位急剧的衰微,此时的周礼因王室统治的式微而逐渐遭到解构与破坏,“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其君者有之,子其父者有之。孔子忄瞿,作春秋”[2],此正解也。平王东迁雒邑,虢、郑、宋三国与周王室干系甚密,而鲁隐公四年至鲁桓公十一年,郑国在郑庄公统治下于周王室之边称雄称霸。身为平王卿士的郑伯,善破常礼,阴存郑志,遂成诸侯一霸。

鲁隐公四年宋、陈、蔡、卫伐郑,视为东诸侯分党之始,郑伯能在众诸侯中脱颖而出,在于他敢破“周礼”。按《左传》有“无礼”,经书有“违礼”,《史记》有“弗礼”之说,此处言“破”字,实有程度之深、叛逆之意,《说文解字》:“破,石碎也。”[3]用“破礼”一说,点明郑庄公勇于而善于打破、反叛周礼。平王东迁,虽然周王朝的礼仪秩序一落千丈,但并不意味“礼”这一思想已经完全被众诸侯摒弃,因此,在无尽的诸侯混战之中,怎样对待“礼”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郑庄公之父郑武公,是平王东迁的首要功臣,郑国也因此得到周王朝的礼待,而郑庄公时期,周桓王缘何兴师伐郑呢?这与郑伯“离经叛道”有很大关系。《左传·隐公十年》云: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礻方,不祀泰山也。”[2]礻方

郑桓公是周宣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因而得以赐,帮助周天子在祭泰山时,另祭汤沐之邑,赐周公许田,使礻方鲁君朝见时有住宿之地。郑礻方伯见许地近郑国,而远隔之,所以提出“以易许”,又“恐鲁以发祀周公为辞拒之”,故提出“请释泰山之祀”的理由。祭祀之礼始由周王朝定制,虽祀泰山之礼废弛,但周王朝安在,郑伯没有通过周王室直接与鲁国请易许田,是对“周礼”强有力的反叛。清代吴调侯、吴楚材在《古文观止》点评中说:“庄公之心愈毒矣”[4]。二人对庄公的性格持根本的否定态度。《周礻氏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天神,人鬼,礻地氏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5]祭祀之礼,事关王室统治,在周王朝属礻神氏圣之圭臬,遵《周礼》,大宗伯之职专管人鬼,地祭祀秩序,其他官员不能犯进。郑伯“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没有循经周王朝的同意,擅自主张,已经不是违礼的程度,而是极端破坏周之统治秩序。《礼记·曲礼上第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颂,非礼不决。”[6]无礼而难成道德仁义,当时为平王卿士的郑庄公,敢于撼动周王室至尊的“祭祀”之礼,君臣之间断然已无上下之关系,可谓离经叛道之极致也。此一处便可见郑伯之“破礼”。

(二)“周郑大战”中的“假仁假义”

周王室统治地位衰落的标志是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葛之战。从鲁隐公三年周郑交质开始,郑方伯于隐公九年“假王命伐宋”,隐公十年破礼“以易许”,诸如此类飞扬跋扈的叛逆事件不胜枚举。平王崩,桓王怒郑伯无礼,帅蔡、卫、陈众诸侯以伐郑。《左传·桓公五年》载:

此役虽桓王伐郑,但战争中却能看出郑伯的大逆不道之举。宋代人吕祖谦说:“庄公之心天下致险矣。”[7]郑伯如是从“周礼”,当在战前对桓王施以君臣之礼,负荆请罪化干戈为玉帛,但郑伯非但没有以“臣下”之身份赔礼道歉,反而罪加一等。战时所体现出来的局面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蔡、卫、陈逃跑后,郑国胜局已定,自卫告以成功。但郑伯却围王师,继而祝聃射王肩,此谓过矣。《春秋公羊传·桓公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其言从王伐郑何?从王,正也。”[8]周桓王统治时期,天子微弱,诸侯叛乱,桓王伐郑,只有蔡、卫、陈三个诸侯可以以死殉节,从尊周礼,从《公羊传》来看,桓王伐郑是正义的。《春秋谷梁传·桓公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举从者之辞也。”徐邈云:“举从者之辞,谓王不能以威致三国,三国自以义从耳。”[9]虽然徐邈所说有不足,但从中可窥其一貌,即周天子的威仪虽然下降,“周礼”的思想却是为诸侯所接受,桓王伐郑,从“礼”的角度看,确有正义之意。反观郑庄公,由于他之前傲慢无礼,逐渐失去桓王的信任,最终招致战争。郑国在“自卫”战争胜利局势已定的情况下,郑伯的臣子祝聃敢以箭射王肩,实质上郑伯对此持默许态度,即便不是郑伯亲自为之,又为何不因祝聃“大逆不道”而诛杀之呢,其中缘故,便是郑伯暗许之。战后及时慰王,实属假慈悲之举,为的是获得礼誉的名声。《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6]周礼的一切秩序核心是“王”,王有至上的地位而臣下辅佐之。《周礼》第一篇《天官》的起首第一句话便开宗明义,道明周礼总纲,王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10]。葛之战,郑伯名义上自卫,却在此次战争中彻底打败周桓王,而“箭射王肩”一事使得周王朝威严扫地,周朝秩序名存实亡,郑伯“破礼”程度之深,叛道之强,可见一斑。

二、阴于权谋的“用礼者”

郑庄公能够在当时众多诸侯之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他拥有过人的胆识,敢于打破常礼,而且在于他的足智多谋。郑庄公统治的时期,郑国实力日益强大,郑庄公也赢得君子及诸侯“礼”之赞誉,其聪明之处就是将“尊礼”利用地出神入化。

(一)对直系亲属“用礼”之深

《左传》中的郑庄公,除了敢于“破礼”,更善于“用礼”,《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3]此处“用礼”不是简单地行礼,而是利用“礼”,暗中施以阴谋。春秋是“礼”由成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尤其至春秋中叶,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王业不彰而霸道渐盛。春秋前期,王室统治力下降,但“礼”之思想还为人接受,得以施行。春秋前期众诸侯之中,利用“礼”暗施权谋而隐藏最深的便数郑庄公。典型的例子是郑伯克段于鄢后,对其母亲的处置,《左传·隐公元年》: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2]

王令说:“武姜使她的小儿子共叔段将郑国边境西方和北方的土地非法占有,又与共叔段里应外合企图消灭郑庄公,好在郑庄公明察秋毫当机立断,才平定了国内忧患。”[11]他对郑伯的行为持肯定态度,并在文章中给郑伯予以赞许,其实不然。郑庄公击败其弟太叔段后,太叔段出奔共国,母亲姜氏被流放至城颍。《左传》中对姜氏为内应之事没有详细记载,以“将袭郑,夫人将启之”一笔带过,姜氏为内应还没有成为既成的事实,郑庄公为何对其亲母重罚呢?按《左传》记载,郑庄公寤生,姜氏不爱,推知郑伯从小没有受到优越的母爱,并为姜氏所厌恶,因而借此役对其母进行惩罚。然而其态度又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掘地而见母,这究竟是真正的后悔还是利用此“礼”以取信诸侯呢?于宝成说:“郑庄公直到自身处在生死关头、姜氏和叔段恶毒野心最终暴露的时刻,才下定决心,出兵讨贼。郑伯克段的胜利是道德对不道德的胜利,是春秋礼治精神的胜利。”[12]他肯定了郑庄公的礼治精神,但《礼记·曲礼上第一》言:“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6]孝子不于暗冥之中做损害亲人之事,不于暗中从有违礼之事。以此观之郑庄公,姜氏对太叔段从小疼爱有加,郑庄公也早已知道姜氏与太叔段有联系,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姑息养奸”呢,若真为孝子,当予灾难没有发生之前给以劝止,郑庄公却没有做,其目的不言自喻。《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3]行孝最基本的是善待亲人,姜氏是郑庄公最亲之人,按春秋“嫡长子”继承制度,正是因为申侯之女姜氏显贵的身份,郑庄公才得以继承郑武公之位。《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王维堤在《春秋公羊传译注》中说:“子以母贵,即嫡子地位的尊贵是因为母亲地位的尊贵。”[14]则郑伯之所以能袭承武公之位,母亲姜氏高贵地位是重要的因素,而郑伯却没有因此感恩戴德,姜氏为内应还没有成为既定事实,郑伯便对其实施流放,这是大不孝之行为。郑伯基本的“事亲”都没有做好,又怎能行孝?郑伯既然没有行孝道,为何没有遭到诸侯和君子的口诛笔伐,《左传》中反而说郑伯属“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这与郑伯善于“用礼”不无关系。按《左传》所载,郑庄公流放姜氏没有多久便后悔,颍考叔进言,郑庄公掘地见母,遂而母子和好。姜氏错误在先,郑伯循礼而原谅姜氏,遂在众诸侯及君子中取得美言并被认为是孝子。然而并非如此,“掘地见母”实质是郑伯利用“礼”来美化自己,妙处是“掘地”可以扩大声势,造成轰动而取得美名。《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言:“人主效,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15]郑伯“掘地之举”可谓利用“礼”之旗帜壮大声势而使“天下誉”。《孝经·诸侯章第三》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13]郑庄公置姜氏于城颍,忖度之后便觉违“礼”,然而事既已成,何以釜底抽薪扭转声誉呢?“掘地救母”便毫无疑问成为他的不二选择,此时反映郑伯用“礼”可谓谨慎而有度。崔向荣评价郑庄公上述用礼之行为说:“郑庄公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迷惑对方,铲除共叔段和姜氏的势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郑庄公的谋略被运用得巧妙绝伦,神乎其技。”[16]

(二)对周王室“用礼”之伪

利用“礼”遮盖自己的志向而取信诸侯,是郑庄公常用手段。对直系亲属姜氏取此策略,说明郑庄公善于将“礼”以浩大声势表现出来,除了注意声势之外,郑庄公还善于抓住利用“礼”的时机。鲁桓公五年“桓王伐郑”,郑庄公将权谋和“礼义”运用到极致。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郑庄公阴用权谋不是阴险狡诈暗地里操作,他是正大光明打着“礼”的幌子,抓住利用“礼”的时机,并将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深藏美化,从而用“礼”而取赞诸侯。《左传·桓公五年》:

“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2]

桓王伐郑,源自郑庄公对周王室的傲慢无礼,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已无法和周朝前期相提并论,周朝政治军事力量的衰微,使郑庄公能够肆无忌惮的“破礼”。何新文说:“郑庄公审时度势,敢于第一个起来不按时朝周,第一个起来抵御王师以保卫社稷利益。形象地表现出郑庄公作为一代雄主的胆略、才能和果敢、勇毅的性格特征。”[17]与其说郑庄公保卫国家,不如说他暗存郑志。按《左传》载,桓王伐郑,郑庄公没有像处理共叔段叛变一样主动出击,而是采取“自卫”之策,以合“礼”。此时的郑国实力异常强大,称霸一方,衰微的周王室只有陈、蔡、卫三个弱国相助,胜负毫无悬念。郑国如果是单纯自卫的话,当王师败迹出现时,应及时停止战争,但祝聃却箭射王肩,大逆而犯上,郑伯战后并没有惩罚祝聃,可知郑庄公是暗中许其为之。而郑庄公为了赢取声誉,没有对周王室赶尽杀绝,反而遣使慰劳周桓王及其左右,这种做法是极善于利用“礼”而掩盖犯上之举。此役之后,周天子地位扫地,完全失去影响力,郑庄公却因战中细节处理完美而赢得有“礼”之名声。但纵观事实,郑国实力强大,实属一霸,为何春秋五霸没有郑庄公呢?周天子为何从始至终没有承认郑庄公霸主的地位?这与郑庄公战后阴于“用礼”脱不了关系。此次事件可以看出,郑庄公极善利用“礼”来美化自己的政治军事行动,他的“礼”是伪善的,“礼”之下深藏着自己的志向。

[1]司马迁撰.裴马因集解.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97.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7,58,105,2737.

[3]臧克和.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206,624.

[4]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63:79.

[5]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50.

[6]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4,31.

[7]吕祖谦.东莱博议[M].北京:中国书店,1986:131.

[8]公羊寿传.徐彦疏.春秋公羊传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3.

[9]范宁集解.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

[10]冯绍霆.周礼远古的理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11]王令.郑庄公楚庄王形象之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12(4):87-90.

[12]于宝成.论郑庄公的礼治精神[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179-183.

[14]王维堤.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

[15]吕不韦撰.陈奇遒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6.

[16]崔向荣.宗周秩序的叛臣重评左传中的郑庄公[J].中山大学学报,1998(1):245-247.

[17]何新文.一个量力而行相时而动的君主[J].湖北大学学报,2002(6):77-81.

Image Exploration of Duke Zhuang of Zheng in Zuo Zhu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iquette

LIGuo-p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uangxi530006)

To the image of Duke Zhuang of Zheng,intellectuals have differentopinions abouthis etiquette a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iquette,facing the history,analyzing the image of Duke Zhuang of Zheng in Zuo Zhuan thoroghly,this article hope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uke Zhuang of Zheng's image.

Zuo Zhuan;Duke Zhuang of Zheng;etiquette

I206.2

A

1671-9743(2015)04-0087-04

2015-02-01

李国平,1989年生,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五代文学。

猜你喜欢
郑庄公郑伯周礼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我谈郑庄公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从《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看郑庄公人物形象的流变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