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俞颂华政治思想析论

2015-03-28 07:19赵金平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言论国民学生

赵金平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淮安 223003)

五四时期俞颂华政治思想析论

赵金平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淮安 223003)

俞颂华毕生以启蒙为志业,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这是与他对进化论及自由主义理念坚定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五四时期的俞颂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声援学生的斗争,在他的文章中不仅体现出一个青年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展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为祖国的落后挨打而痛苦、为五四青年的抗争而振奋,但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青年的奋起仅仅是开始,必须有国民素质的根本改变,才能彻底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和西方的侵略,争得个性自由进而谋求民族自立自强。

五四时期;自由理念;国民素质

俞颂华一生从事新闻业,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教育家”,[1]“新闻界之释迦牟尼”,[2]这样一个人在建国后却几乎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试就俞颂华“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略作探讨。本文所谓的“五四”时期实是指1919年初至1920年俞颂华赴苏俄采访前。

1 反对北洋政府的投降卖国,歌颂“五四”精神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青年学生首先走上街头,反对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俞颂华旗帜鲜明地赞成青年的爱国行为,谴责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措施,“京电传来,各校学生,为外交之危亟,奋起而有示威之举。是非曲直,时论自有定评,而察其示威之举动,纯出于爱国之真忱,又为当世所公认。乃政府不谅,逮捕学生,盈廷聚讼,议处极刑,而不悟此次之反动,实由政府自造,其愚真不可及哉”。[3]随着运动的发展,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对学生的镇压,俞颂华更加积极地支持学生的自觉斗争,反对政府的暴政,他说,“今日北京之学生,受政府威力之压迫,蔑以加矣,然而始终不屈,百折不挠,其知耻力行固可敬,其真自觉又难能可贵也”。[4]

不仅如此,俞颂华还积极地为斗争出谋划策,首先,他号召国民对青年学生的声援,他认识到仅仅依靠学生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必须国民团结一致的斗争。俞颂华大声疾呼,“使吾国尚有几分正气存者,国民对于庄严之大学,爱国之学生,当决不使其受政府威力之荼毒”,并以此预测,“吾国文化前途之进退,我将于此次各界之能否保全学生,保全大学,以及国民于纪念国耻之余,能否主持正义卜之矣”;[5]其次,他还赞扬和启发青年更加自觉的斗争。他说:“天下惟真自觉者,能不为威武所屈,不为他人所利用……其知耻力行固可敬,其真自觉又难能可贵也”,[6]青年的自觉可贵之处在于自觉觉他,能够唤起全体国民的自觉心,“各地学生皆能自觉与自决,坚持其锲而不舍之勇气,又足唤起全国国民之自觉与自决,故政府之措施,未必竟能摧残学界,特反动之大小与压力之大小作正比例,此则不能不为政府危耳。”[7]国民斗争意识觉醒后,就需要团结一致;再次,俞颂华还高度赞扬了青年学生的团结和组织,希望工商界都能组织起来,团结一致的斗争。就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说:“全国青年永久的联合组织告成矣。吾人于此,惟有敬佩吾青年爱国精神之浓厚,手腕之敏捷,而自动的能力之进步,并勉今后对于改良社会,积极进行耳”,同时对工界、商界提出勉励和希望,“商界有商会,虽其内部组织,未能完备,然商界同胞经此番之经验,亦有觉悟,此后对于商会组织,逐渐改良,未尝不有凭借。独吾工界,虽有觉悟,而于联合的组织,尚属阙如,毫无凭借。工界既期望于商学各界与以助力,各界对之,岂能袖手旁观耶。”[8]因此,他主张,“青年投身工界,与工人为伍,一面唤起其觉悟,发起劳动组织;一面调查其状况,以供当世之研究……盖今后有志之青年应将文化普及于下层阶级,在黑暗里放光明,庶乎其得达救世之鹄的也。”[9]

将青年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结合,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这反映了俞颂华的远见卓识。透过俞颂华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更深层次的思想。

2 鼓吹自由理念

俞颂华赞成五四青年的斗争,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自由理念。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在整个五四运动中俞颂华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并未作过多攻击,他的着眼点是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认为这剥夺了他们的集会、言论、出版诸自由权利,他说,“北京学生之集会言论出版诸自由,胥被剥夺矣。是政府毫无悔祸之心,彰彰可见。”[10]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愤慨。因此他竭力号召“言论家尽他的责任”,希望“他们百折不回,在言论上决不肯放弃责任。但望继起者弗因他们受了挫折,便心灰意懒。革新家奋斗的精神始终不懈。将来社会意识逐渐扩充,难道习惯和制度终不能改良,言论终不能自由吗。”[11]

为什么俞颂华如此热衷于自由?我们看他对个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言论自由的分析,他说:“大凡革新家在言论上是负两种责任。一种是批评旧习惯和旧制度的责任,一种是创造新的责任。因此言论自由,不但可以防遏社会变态的变动,并且能促社会循进化的常轨发达。”[12]俞颂华反对社会“变态的变动”,正足以说明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俞颂华还从个性与群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个人自由的必要性。他说:“人之所以翘然特异于万物而有今日之文明者,个性为之也……纵观史乘,言论思想,不受束缚之时代,文明之进展最著,无他,个性发达也。横览五洲,言论思想之自由,素鲜拘束之国家,革命之频度最稀,社会亦安固,无他,亦个性有自由发展之机会故也。然则个性之不可蔑视抑亦无待申辩而明矣。”[13]在这里俞颂华从历史的也从现实的角度说明自由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看出俞颂华对于五四运动的支持,是就青年爱国的自由而言,青年有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更有为了爱国而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所以他指责北洋军阀政府的愚不可及,毫无悔祸之心,甚至于是黑暗统治,却并未有暴力革命推翻政府的迫切要求;他也支持学生的斗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的成立而感奋,号召国民支持学生的斗争,但终是把希望寄托在革新家的坚持不懈地批评旧习惯和旧制度,创造新习惯和新制度上,希望以此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国家的进步,达到社会常态的变动,即渐进的社会改良。

从上述俞颂华的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俞颂华的社会进化理论是基于他的自由理论之上的,但是如何在专制统治下挣得自由?俞颂华寄希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3 寄望于国民素质提高

3.1 基于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的自由理念

俞颂华的自由理念是基于他的进化论和改良主义思想之上的,是典型的英美自由主义立场。俞颂华注重社会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强调稳定,而就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他把改造中国的基础立于国民性的改造上。事实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反思,新文化运动就是这种反思的结果。加强教育,注重国民性的改造,提高国民素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共识。但是短短的几年,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向法兰西激进的自由主义方向转变,但还有许多人坚持英美的经验理性,俞颂华就是一个代表。

他坚持认为,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幻想依靠革命改变一切是不切实际的。就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他批评道:“一曰氏(马克思——笔者注)之社会主义系革命的社会主义也。社会组织在特定时期泰半为一种习惯。改革共同习惯之难不亚于个人之习惯,故征诸史乘,经一度之革命,必有一度之反动。而此反动恒与革命骤猝之程度比例。凡社会起一大变动,常有一定之步骤,必先有预备,着着渐进,然后水到渠成,有终局的改变……可知社会秩序之基于各个人本能与习惯诸天性者,鲜克由立法与制度之倏更而骤改,是故不求社会的习惯渐改,徒骛由革命而急就社会根本的改造事业,亦其缺点也。”[14]他在《美国独立纪念》一文中从侧面论证了他的观点,他在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两点原因后类推我国说,“当此新旧嬗变之时,孰不知军阀之罪恶及铲除一切旧有黑暗势力之必要,吾国民既有此觉,苟能蓄潜势力以求革新,何虞无适当之时机。第不知所谓中坚人物果安有哉?旧首领破产,谓无新首领出现,吾不信也。第新首领之良否,全视社会鉴别力之高低……”,[15]只有当广大国民的素质有了提高,有了革新的觉悟,然后选择、造就自己的首领,这种选择是否正确决定于国民的觉悟程度。俞颂华担心的是广大国民的觉悟程度,国民觉悟了,他们要斗争,也能选择正确的首领,则不患斗争不胜利,就像美国独立战争一样。重要的是通过国民觉悟程度的提高,革新的力量逐步增长,就可以相对稳定的实现社会进步,俞颂华反对革命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幻想。

3.2 突出自学的重要性

但现实的黑暗又让人们觉得这种改良遥遥无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俞颂华突出自觉的重要性,他就觉悟和自觉进行了区分。在《从觉悟到自觉》一文中,他论述道,“我以为觉悟与自觉,最大的区别是在一个只有消极的理想,而一个则以积极的理想为根柢。譬如就劳工说,劳工受了资本主义底荼毒,从困苦颠连中知道资本主义的制度,与他切肤之痛,起而反对,设法脱离他底束缚。这是劳工底觉悟,因为他们有脱离资本制度苛虐底消极底理想。若使他们有了这觉悟,再本其‘自治的情感’(sentiment of self-control——原注)努力于自己支配自己底企图,那才算得自觉。这因他们除打破资本主义外,还有自己支配自己境遇底积极理想。所以觉悟与自觉都是有意识底作用;不过前者是消极的意识底作用;而后者是积极的意识底作用罢了。”[16]觉悟是很难的,而自觉就更难。俞颂华的先进之处在于他已经认识到,唤起国民要求反抗压迫的觉悟仅仅是第一步,而如若国民没有自己支配自己的能力和自觉,他仍不免盲从,并未争得自己的自由。这样,推翻一个旧的专制,就会有一个新的专制产生来代替它,革命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俞颂华进一步倡导个人对于旧势力的单独实现。根据他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理论,俞颂华在强调个性的重要后说,“虽然,吾人不能自始离社会而孤立,个性不受群性之陶融,亦难盛旺而畅发,故个性之发达,实亦群性开展之故,二者相辅而相需,不能偏废而独存。”[17]那么在中国群性既不发达,个性亦无从谈起,国民要争得自由又如何着手呢?俞颂华首先从消极方面提倡个人对于旧势力的单独实现,他说,“何谓‘单独实现’(Individuation——原注)?极简单的讲来,就是各个人从因袭的羁縻,完全解放出来,恢复其选择(personal choice——原注)自由,以实现自己。试看!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运动,那一件不先经大多数对于旧势力的‘单独实现’才能成功?历史上有不知多少流产的社会运动、其所以流产的大原因,那一件不是因为大多数对于旧势力未曾有‘单独实现’的觉悟,以致失败?”[18]就中国而言,“现在中国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现实的旧而恶的势力,派别繁多,更仆难数……所以我想我们如果希望今后社会新运动有良好的成绩,惟有先向同感旧势力压迫的痛苦的,宣传对于旧势力的‘单独实现’,以使大多数都有超然于旧势力的觉悟与精神。等到大多数有了这样的觉悟与精神,旧势力必定失了根据;只要再加上几分毅力,便不难有消极的解决了。有了消极的解决,积极的建设,也就可以事半功倍了。”[19]当然这样的觉悟不是以恶止恶,更不是投靠旧势力,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民自主能力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所以,俞颂华鼓励青年知识分子走向农村、工厂,将文化普及于下层阶级。

4 结语

从个性的自觉,到社会全体的觉悟,以现实的社会为基础,不断改良旧的习惯和制度,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五四”时期的俞颂华就已经确立了他的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并从此坚定不移地践行,在他一生从事新闻事业的背后,是对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的执着信仰。而他一生的努力也足以表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英美自由主义的进化论和渐进的社会改造工程的失败。

[1] 胡愈之.代序[M]//葛思恩,俞湘文.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

[2] 黄炎培.新闻界之释迦牟尼——俞颂华先生[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

[3][5] 俞颂华.国民对爱国青年之态度如何[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

[4][6][7][10] 俞颂华.青年之自觉[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8.

[8] 俞颂华.对于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感言[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

[9] 澹庐.高尚之生活[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7-18(02).

[11][12] 澹庐.言论终不能自由么?[N]. 时事新报·学灯,1919-07-01(02).

[13][17] 俞颂华.个性与群性[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

[14] 俞颂华.社会主义之批判[N].解放与改造,1919-09-15(01).

[15] 俞颂华.美国独立纪念[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1.

[16] 俞颂华.从觉悟到自觉[N].解放与改造,1920-05-15(01).

[18][19] 俞颂华.个人对于旧势力的单独实现与对于新组织的社会化[M]// 俞颂华.俞颂华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3,15,16.

(责任编辑:郑孝芬)

On Yu Songhua's Political Ideas in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ZHAO Jin-p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3,China)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Yu Songhua released series of articles to support the students' campaigns. In his articles, he showed not only a youth's patriotic enthusiasm but also his political providences. He felt afflicted at the national backwardness and inability; thus, he was inspired by the youth's struggles. What's more, he was deeply aware that the campaigns were just a beginning. He believed that radical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quality were required in order to completely cast off the fetters of feudal despotism and the invasions from the West and obtain the freedom of personality and then seek the national self-reliance.

the period of May 4th; the idea of liberty; national quality

2014-12-10

赵金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D609.9

A

1009-7961(2015)02-0017-04

猜你喜欢
言论国民学生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高地
他们的言论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