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蔚,丁筑兰
(1.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0;2.贵州大学 中文系,贵阳 550025)
大众传媒视野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孙蔚蔚1,丁筑兰2*
(1.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0;2.贵州大学 中文系,贵阳 550025)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群落相对固定、文化传承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大众传媒借助高科技手段,可以全方位地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拓展其传播方式与范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大众传媒还利用高新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增添了新的元素,从内容、表现手段方面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同时,大众传媒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传统文化流失、文化失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
大众传媒;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业在21世纪呈现几何倍的发展态势,渗透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人生体验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群落相对固定、文化传承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借助新的传播形式,方便快捷地记录并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还将高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传统文化流失、文化失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
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明这棵植株与其说靠成长,不如说更要靠传播。”“只需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我们就能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自己仅仅是昔日习惯的传播者和修正者。”[1]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但是,像苗族、侗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以往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留主要依靠口述、仪式以及古歌,这些形式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很容易失传,其文化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对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大众传媒在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1.1 大众传媒的高科技手段运用
大众传媒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手法或是文字的形式全方位地记录下少数民族的歌舞、祭祀、婚丧等习俗。以贵州为例,贵州民族歌舞异彩纷呈,仅苗族就有芦笙舞、木鼓舞、板凳舞、猴鼓舞、铜鼓舞、踩鼓舞、跳花场等,贵州民族节日文化也十分突出,每个月都有节日,黔东南就被誉为“百节之乡”。在以往信息闭塞的时期,这些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破坏与流失现象严重。但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这些传统文化被记录下来、拍摄下来,并以文字、图片或数字的形式永久保存,而且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到外部世界,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为更多人所认知。例如2011年CCTV一套播出了4集《多彩贵州神奇之旅》的纪录片,分别邀请了苗族、侗族、布依族和水族的4位少数民族姑娘为观众介绍其民族的衣食住行。谭元钰在2012年编导的纪录片兼环保片《锦屏文书——贵州民族文化的瑰宝》,为观众介绍了锦屏文书的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并切实地投入到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中去。80后侗族导演丑丑的民族题材电影《云上太阳》等也受到了关注和好评。这种现代化的记录方式,既突破了以往在传承和传播上的时空限制,而且以一种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仪式,传达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通过观看纪录片、电影,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可以借此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同时对于动态的、易变的现代文化来说,通过纪录片和电影等传媒形态保存下来更有利于后世了解、研究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正如拉斯韦尔在其著名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所言:“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创造。而传播正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机制。”[2]
1.2 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
现代大众传媒以书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方式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逐渐加强。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民族文化要得到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才是文化传承的前提,这就要求少数民族人民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民族的历史、语言、仪式等各个方面,并将这些古老的文化传统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代都市文化的影响下,有些少数民族同胞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传统,现代大众传媒有助于少数民族人们以一种“他者”的、全球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脉络,评估自己的文化价值,在这一文化价值重估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看到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其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侗族大歌在2011年走上春晚舞台,就对侗族文化的宣传及侗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
现代大众传媒拓展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围。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一般是限定在本族内部,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传承民族物质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的文化传统,除了以往的父传子、母传女、师傅传徒弟等传承方式外,很少再有其他传承途径。但是现代传媒则以大范围、大规模、快速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传播方式。由于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地处偏僻山区,过去都是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很少有对外交流的机会,而且像苗族、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其文化传播的载体一般是耳口相传、节日仪式、歌舞表演等,这都受到了时间、场地的限制,不利于其文化的长远传播,在现代传媒兴起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西南部还有这样一个文化宝地。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借助磁带、光盘、录音机、播放器、电视机、网络等媒介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也逐渐由小众传播转向大众传播,尤其是网络的兴起,使其逐渐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博物馆于2009年6月3日与网民见面,一经开通就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4]网络不仅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渠道,而且与以往的传播载体相比,网络有着众多优势。首先,网络可以容纳海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苗族、侗族、彝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各自的服饰、语言、生活习俗、节日庆典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网站上还提供了文物介绍、展览信息以及学术交流等平台,这对推广贵州文化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其次网络传播还突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贵州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不仅有文字讲解,还配有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这样更容易让人们在电脑前就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最后,网上博物馆建设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实体博物馆的费用。据估计,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基础投资大概是百万元,而且建成后还要追加维护和运营的费用。与此相比,网上博物馆的建设只需10余万元左右,建成后每年的维护费大概只需2到3万元,而且网上博物馆建设所需的时间也相对较短。[5]
大众传媒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还为民族文化的创新增添了新的元素。首先,大众传媒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创新。传统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大多是歌舞、乐器的表演,而现代传媒将声、光、电等舞台效果加入传统表演,使民族文化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在世界舞台上,比如广西的国内首部全新概念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与传统民族歌舞表演相比,《印象·刘三姐》中运用了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以及烟雾效果工程,从而突破了以往自然环境的局限。而且高科技的应用并没有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演出的歌圩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灯光、音响等设施都采用隐蔽的设计融合在自然当中,观众坐在180度视角的观众席上可以尽情欣赏周围的景物和演出。这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不仅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称赞,还在2004年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1 现代大众传媒呈现传统文化内容调整
受到受众欣赏习惯以及时间场地的制约,现代传媒在呈现传统文化的方式上有着自身的特征。为了适应现代传媒文化生产的规律,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以近几年受到国人广泛关注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例,随着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首次增设原生态演唱方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优秀青年歌唱家走入人们的视野,他们身着民族特色传统服饰,演唱具有少数民族独特风情的曲目,并以质朴而又独具特色的嗓音打动了众多观众。但必须指出的是,为了舞台演出的效果,这看似十分“原生态”的表演,实则也是做了很多的调整,这在第十四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获得者“撒叶儿嗬”组合的表演中就可以看出。从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土家族的“撒叶儿嗬”在其原生场域中是一种丧葬仪式音乐,若当地人听到这个音乐时就意味着有人去世,所以“撒叶儿嗬”的表演有一定的禁忌,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表演,而是要在“特定场合表演,平时是忌讳跳唱的,哪怕是录音、录像也不会播放”。[6]但是现在“撒叶儿嗬”唱响了央视大舞台,纯粹以一种歌舞表演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抹去了其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深层含义,为适应比赛要求,在时间上、表演方式上甚至嗓音运用上都作了不同于传统的调整,这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而做的文化创新,这种转变更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这种在舞台上演绎的“原生态”文化虽然被有的学者称为“次生态”,缺失了原来的文化内涵,但这是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的必然结果,是少数民族文化搭上现代传媒这趟文化传播的快车必须做出的调整,这种调整过的表演方式“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民歌’,但已经充分表达了大家对‘原生态民歌’的热烈追求和理想。而且我们相信,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保护,它确实具有积极的作用。”[7]
2.2 现代大众传媒呈现传统文化形式创新
以往少数民族文化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现场表演的形式,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大众传媒利用影像拍摄、动漫制作等现代形式,在民族文化表现手段上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将承载着我国民族文化符号的动漫、影视作品推向世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市场渴望看到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产品,而视觉文化产品又是目前文化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消费对象,因此目前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表现民族文化的动画、影视作品,并引起一定的反响。比如日本著名导演宫崎骏导演的、曾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的《千与千寻》,就在表现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反映了众多日本传统文化,如泡汤文化、妖怪文化等。而号称文化帝国的美国其文化创意的取材已经并不局限于国内,他们开始借助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传达自身的价值观念。《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都展现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同时也无形中将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表现中国文化的影视作品,如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活着》等,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花鼓、戏曲、送亲仪式、染布工艺、皮影等民间艺术。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需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中动漫和影视的表现手段将民族传统文化推向国际市场,借此呈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并将我们的价值观念向外输出,让国外人民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从内心深处接受我们的观念与生活习惯。此外,在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影视作品也应注重反映少数民族当下文化生活内容,避免作品与当下现实相脱离。
综上所述,现代传媒为少数民族文化加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并且增加了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成事实,我们只有合理的加以引导,让民族文化在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世界的广阔舞台。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形式已经覆盖到少数民族大部分地区了。大众传媒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交流,为以往闭塞的乡村带来了外界的大量讯息;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与思想观念,甚至导致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亡。
3.1 现代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习俗冲击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和连续剧的内容大多是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表现都市群体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受此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不再穿上传统民族服饰,发式也模仿电视上的样子,男孩子更愿意进城打工,过上电视中展现的富足生活,而不愿留在家中。素有“千户苗寨”之称的贵州西江苗寨,以往是寨主选定苗年、鼓藏节的日子,而现如今常常要跟苗族旅游文化节连起来,时间要改动,不按传统时间来了。按照苗族老人的传统,结婚常定在下半年,但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遵守老规矩,甚至将婚期定在不能结婚的鼓藏节那一年。[8]尤其那些流动在外、混迹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年,一般都没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几乎不再使用民族语言,原本能歌善舞的他们也不再唱民歌。据统计,有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年轻人喜欢看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而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中青年妇女更愿意看韩剧和生活剧,而在服饰上,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尤其偏爱流行时装,不太爱穿本民族服饰。[9]
3.2 现代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失真
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失真问题。某些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惜以牺牲真实性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甚至一些纪录片、书籍也出现了夸大扭曲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媒体“明知故犯”,即在媒体已经知晓少数民族真实生活习俗情况下,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故意扭曲事实,夸大某些细节因素,还故意加入一些原本不属于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是媒体在不知晓的情况下的“误犯”,这一般是由于媒体人的知识储备不够,在不了解即将拍摄或是书写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始工作,结果在其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和真实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存在一些差距。不论是“明知故犯”,还是“误犯”都传播了错误的信息,误导了观众,加大了观众鉴别真伪的难度。因此,为了确保大众传媒对民族文化记录的高保真度,传媒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服饰、住宅、饮食和节日等表面上,必须要探寻其民族文化的核心。在这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4频道出品的纪录片《云之南》(Beyond The Clouds)的成功就值得我们借鉴。这部由菲尔·阿格兰(Phil Agland)导演的5集纪录片,耗时5年,深入丽江地区4个普通家庭,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习俗和历史文化。影片以精湛的制作和独特的视角获得了1994年的英国电影学会格列逊大奖等多个奖项,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它的播映权。《云之南》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影片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在深入地挖掘云南文化的内涵——在这种文化养育下的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影片通过对民间文化深层次艺术表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10]
3.3 现代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功利性选择
市场化操作下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势必会考虑到其社会影响以及经济利益,这导致大众传媒是有选择性地去关注一些民族文化,而另一些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不为人所知。商业化、市场化的经济原则早已渗透到大众传媒的行业运营当中,大多数媒体遵循“眼球经济”准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受众,所以传媒制作出的大量电视节目和书籍像商品一样摆放在受众面前,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大众传媒只能根据主流价值观和观众、读者的喜好有选择地传播某些文化。这种以市场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这对于公平对待传统文化是不利的,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同样作为需要保护的优秀文化,媒体的关注度会受到观众喜好的影响,而不是从文化流失程度的客观角度出发。正是因为媒体带有这种“有色眼镜”区别对待文化资源,才导致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被过分的宣传,在没有做好前期旅游设施准备的条件下就迎来了大批游客,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处于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长期受到冷落,得不到外界的关注,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濒临失传。博得人们眼球和趋利性是经营性媒体“天生”就有的特点,也是其生存法则。所以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流传,进入外界的视野,政府和学者可以一起合作:学者为政府提供关注点,政府利用雄厚的资金去记录下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种“强强联合”,一方面以依靠学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眼光去审视各族文化;另一方面凭借着政府的财政资金,媒体人可以不考虑其市场经济效益,并且不受大众品味的影响,真正从保护民族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出发来传播民族文化。
综上,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大众传媒虽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正是由于大众传媒以一种发现性的“他者”的眼光去评价少数民族文化,才促使少数民族人们更加确立自我民族意识。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丰富但地势偏远的特点,我们更是要合理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推广的功能,争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努力向世界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以促成多元化、动态化的文化全球化模式。
[1] 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10 .
[2] 刘新利.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保护的角色承担[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9-101.
[3]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4][5] 孟航宇.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8):23-24.
[6] 张延莉.舞台上的“原生态”和“原生态”的舞台——从青歌赛“撒叶儿嗬”组合谈起[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37-39.
[7] 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1):27-28.
[8][9] 李欣欣,曹妤.电视媒体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传统文化的维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62-64.
[10] 吴斌.电视传播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8(5):36.
(责任编辑:郑孝芬)
The Research on Minority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Media
SUN Wei-wei1, DING Zhu-lan2*
(1.College of Art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Chines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In the era of mass media, the heritage of relatively fixed, stable minority culture has also been affected by modern mass media. With the help of high-tech means, mass media can record and spread minority culture, expand its spreading mode and scope, which will benefit its inheritance. Mass media also use high-tech means to add new elements for the innov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inject new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means into minority culture. Mass media also exerts a subtle change in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values, and bring about problems of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distortion,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ass media; n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cultural innovation
2015-02-1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W020)
孙蔚蔚(1990-),女,贵州贵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学文化比较研究;*为通讯作者。
G206.3
A
1009-7961(2015)02-0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