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读书运动探究★

2015-03-28 05:18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6期
关键词:书籍读书图书馆

仝 愔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民国时期的读书运动探究★

仝 愔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民国时期由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发起的读书运动历时两年,分析了民国时期开展读书运动的原因和必要性,介绍读书运动开展的具体方式,包括对读书运动进行广泛宣传、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开展多种阅读活动、联合出版社等等,最后阐述读书运动的结果。

民国时期;读书运动;阅读活动

1 民国时期读书运动的背景

读书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们往往也是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和心灵的洗涤,这也是当今阅读推广活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原因。一场读书运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读书运动是精神运动、文化运动,而这在我国民国时期也不例外。民国时期读书运动始于1935年4月,由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举办。这场读书运动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民国时期,全国民众的生活普遍拮据。物质生活的压力,使一般挣扎着勉强识字的人们卷进了生活的漩涡,整天绞尽脑汁讨生活,没有经济能力再去读书。当时能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为数不多,有的学生也只是在学校的时候勉强学习些知识,走出学校后便不再读书了。在以上这些原因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国民中能识字的人并不多,可以读书、有所学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专科学校毕业的只有四万人,有四分之三是学文法科,四分之一学工理数科。全国四万万人民中,不识字者占70%以上,约在三万万人左右。”[1]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读书运动至关重要。

2 民国时期读书运动的实施方式

民国时期读书运动的实施方式主要有:对读书运动进行广泛宣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开展多种阅读活动、联合出版机关等。

2.1 对读书运动进行广泛宣传

全国读书运动大会开幕期间得到了出版界和新闻界的大力赞助。全国各大出版机构为读书运动均一律廉价发售书籍,各种书籍大多数均以五折出售,各种杂志也比较廉价。新闻界在读书运动开始前夕便发表文章进行宣传,并于当日发行特刊或专载。此外,读书运动中所刊登的宣传广告都予以特别折扣或不收取费用。全国各报馆凡是中央总部所直接管理的均义务刊登,不收取广告费。

在读书运动开幕之际,中国文化建设协会邀请知名学者通过广播对读书运动进行宣传。首先是陈立夫先生阐述了开展读书运动的必要性,即“一个民族的强弱盛衰,完全基于文化是否昌盛,所以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前夜,应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切切实实的文化复兴运动”。然后,吴醒亚先生指出在当前中国革命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智识的专业人才来完成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并在讲话中提及中央方面三年的扫盲计划、上海方面一年的扫盲计划以此提高全国民众的智识水平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纷纷响应读书运动的号召,在报刊上发表自己对读书运动的看法、读书的经验以及建议,指导学生及民众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心态。

在这样的宣传形势下,更多的小学、中学、大学积极参与其中,同学们自主的或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到读书活动中,达到了读书运动广泛宣传的效果。还有学者从学校图书馆角度出发,以图书馆工作为中心提出切实可用的建议支持读书运动。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发表声明说“读书运动在当下虽然不能算为一种救亡运动,然而它确确实实是一种复兴民族的唯一良策,唯一的工具!绝对不能只喊口号,要有正当的指导、确切的方针。我校图书馆也要负起责任、勇往直前。”[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工人阶层、妇女会都纷纷开展读书活动,成立多种多样的学习班、活动班。总之,读书运动在初期进行了广范宣传,同样也得到了各个阶层、年龄、职业的人们的关注。

2.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

2.2.1 对读书的三大问题进行指导

读书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该怎样读书?这也是读书运动的前提。

方治先生说,在读书的时候就好像聚集许多师友在一堂,供给我们咨询和探讨,在最少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知识。俞爽迷认为读书最初的目的是接受知识,然后是制造知识以至于谋生,再进一步是救国。刘启瑞说,读书就是为了做人。陈立夫先生鼓励我们应该“好学、力行、知耻”。尽管这些观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读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在当下它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只有鼓励幼年、青年、壮年、老年、士、农、工、商读书,才能提高整体国民知识水平,有望国家复兴。

那么,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所读的普通书籍和专门书籍都由学校和教师指定,除了必须学习的书籍以外,他们还应该阅读更多的书籍来修养身心。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约定专门学者推荐书籍,并在报刊上刊登了全国新书分类目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寻找自己需要阅读的书籍,这样就可以做到出了学校以后也有书可读。还可以根据一些知名学者制定的目录进行选读。

明确了读书的原因,选择好书籍后,正确的读书方法也很重要。钟荣苍先生提出“把书融化,把书里的材料变作我们自己的材料”[3]。这提醒我们不要做个书呆子,要结合社会实情,避免闭门造车。樊仲云先生写到“读书时每段重点要加线加圈,并摘取要旨,所以对所读之书都要思索一番,这样读完以后对于大体内容也就有一个相当概念。要做好眼到,心到,手到”[4]。蔡元培先生以自谦的方式讲述他读书将近六十年的一些心得体会,他认为读书应该专一,术业有专攻,阅读书籍太广泛不会在一方有所造诣,除此之外要勤于书写,将读书过程中可用的材料进行摘抄,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5]。关于读书的三大问题还有很多学者在报刊、杂志、广播中进行讲解,在民众阅读萌芽期给予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为他们指明了阅读方向。

2.2.2 对读书运动的开展提出建议

(1)开设更多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图书设备。由于经济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等原因,民众需要一个安静、稳定的读书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书籍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所以图书馆的设立是急需要的。图书馆大都限于几个都市,并且大都初具规模没有充足的设备。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图书馆,涉及部门全面,所有书籍还可以和各分馆进行流动。这在学校中也是尤为必要的,卢晚移提到“即便是有一些书籍和设备,学校自身都会感到简陋,这更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而这也是很迫切的。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书库、书报、期刊、日报等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食粮”[6]。

(2)普及民众教育馆以及多种讲学方式。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主要满足的是有基本阅读能力的人,而当时我国不识字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70%。所以有必要普及民众教育馆,使每个人都能识字,都可以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风气。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教育方式。刘启瑞就提到“组织学者进行书院讲学,包括家族讲学,对没有条件获得正规教育的一般人士,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习的机会,发挥优秀才能”[7]。

(3)举办读书会。读书会可以让参与者通过交流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新的知识。当时读书会团体并不是很多或者比较局限。何荫南在文章中提到,“现在有这种举办形式的仅仅是教育界的小学教师讲习会”,明堰也说到我们应该广泛组织起来,使读书运动波及到每一个职业部门,以至于学生界、妇女界以及各个领域,成立读书小组[8]。而在学生范围中,读书会更趋向于学生自行组织,但他们讨论的主题一般偏于文艺,很少讨论科学问题,这是需要纠正的。在读书会中还可以聘请专家一同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进讨论的深度。

(4)鼓励出版,尤其是学术读物。因为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物数量很少,致使学生离校后无书可读。随着出版物数量逐步增多,一方面可证明读书的人多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出版物多了激发大家来读书。但这些书籍大多数是软性的,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却很少。所以,很多学者建议出版者应该在民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后将民众的眼光渐渐转移到学术研究上,这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发挥到有用之处。

2.3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2.3.1 进行图书展览

浙江分会在读书运动中进行图书展览,将书库内所有图书就其分类提出,按日陈列于总馆阅览室中,“涉及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社会科学类、史地类、美术类、文学类等,对全部书籍进行展览规划,每两天展览一类图书,让民众饱览馆藏内容之美富”[9]。虽然这在现在看来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但在当时已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北平分会在进行读书运动宣传演讲以外,也于四月十六日起举行图书展览。

2.3.2 成立各种学习小组

在中国文化协会的号召下,各地开展的读书学习小组有很多。上海市教育局在小学礼堂内举办青年读书会,这则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后就有百余名青年进行报名,读书会规定凡是初中毕业程度以上青年,不分性别即可报名,并且不收取学费。各种读书小组、学习班也在工人阶级中开展,除此之外,还开展了语文训练班,成绩优良者获得字典一册。清苑校长刘云亭提倡妇女进行识字运动,训令各村镇乡长及校长开设民众夜校及妇女识字班,并颁发了推行法十三条,由村教员或热心教育者担任学习班教员。每班最低三十人,凡是年龄在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均可入学。每日授课三小时,课程有千字课、常识、珠算、笔算等等,结业成绩优良者给予奖状或传令嘉奖。

2.3.4 进行读书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训令各学校分别举行读书运动周及学生读书演讲竞赛。在训令中指出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特举办全国读书演讲竞赛和读书运动。要求全省内各级学校都要响应号召,每所学校通过举行读书运动周来鼓励学生阅读,通过积极参与竞赛提高阅读兴趣。上海市教育局也下发文件,通知本市各学校于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举行读书运动期内,“所属全市各级学校同时分别举行读书运动周,并举行学生读书演讲竞赛,以利宣传,而资策励”。北平分会训令社会局所属各学校,在宣传周内以读书运动之材料作为学生作文题目,各校举行读书讲演竞赛。

2.3.5 联合出版机关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与十五家出版机关进行合作,如上海法学书局、大东书局、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北新书局、光华书局等。这些书局除了在价格上给予读书运动支持外,还在报纸上刊登每一家书局的预售书,有意者可以进行预约,当时称之为预约书情报。详细内容包括该书为哪个书局预约书,书籍构成以及每册详细目录,具体发行时间、发行办法、书籍的样式及价格等。如对《新元史》作了这样的介绍:该书为开明书局之预约书,为二十五史中一种。由上等白道林纸印成,西洋布面的皮脊皮面,烫金精装。高市尺九寸一分,宽八寸三分厚四寸。定价十元,出书期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底,预约价五元,预约期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底,以及详细的邮费价格。除此之外,还有预告书情报,将一些新出版的书籍进行刊登。同时还会刊登一些分类目录,便于读者进行浏览选择,并预约专家进行书目方面的问题解答。

3 民国时期读书运动的效果

这场读书运动无论在文化影响力、参加人数、宣传范围还是在政府重视方面都是空前的,它在最初就得到了陈立夫、吴醒亚等多位学者的支持以及各种关于读书问题的讲解。还有很多书刊报社的大力宣传。这足以证明读书运动的广泛影响力,最重要的是不论年龄大小、贫富与否、工作高低,每一位民众都知道读书运动并参与到活动中来学习基本识字、工业技术、管理理论等。

但是,这场读书运动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1936年5月,在《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年来的读书运动》的文章,总结了读书竞进会主办读书竞赛的考试结果。在这次竞赛中,报名者分为大学组和中学组,总数有5 789人,而实际参加应试的却只有120人[10]。因此,主办方不得不宣布“因应试人数较少,故所有奖金均行核减”。接下来的竞赛事宜也随之宣告取消,就这样轰动一时的读书运动随之销声匿迹。

4 结语

民国时期读书运动无疾而终,其失败的原因引人深思。笔者认为,一场波及全国各个阶层的文化运动只依靠政府、各界名流进行宣扬或者张贴宣传标语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甚至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契合,而这在当时是不大可能的。国民党当局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高压政策,将很多书籍尤其是关于思想解放的书籍进行禁闭,制造白色恐怖,因此读书这件事在当时受到限制。另外,“九·一八”事变后,举国关注的事情是抵御日寇、保卫国土。在那个小孩子都关心时事的年代,读书运动虽然是为了民族复兴,但未提及抗日救国,显然读书运动背离了时代主题。与此同时,经济上的窘迫使人们陷入恐慌,购买力的降低造成了文化界的死气沉沉,这不是出版界的降价措施或是图书馆的开架阅览得以弥补的,也不是一场读书运动就可以改变的。

目前,阅读推广逐渐得到国家、政府、文化部门以及图书馆的重视和宣传,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当前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环境继续加大阅读推广力度,保障阅读活动有效、持续的发展。

[1]俞爽迷.从全国读书运动说起[J].厦大图书馆,1936,1(7):7-9.

[2]杜復和.提倡读书运动声中的一点感想与希望[J].厦大图书馆,1936,1(6):12-14.

[3]锺荣蒼.读书运动[J].德音月刊,1936,6(3):11-13.

[4]樊仲云.怎样读书[J].女子月刊,1935,3(5):8-10.

[5]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J].女子月刊,1935,3(5):23-25.

[6]卢晚移.展开中学生读书运动[J].新学生月刊,1942,4(1):20-22.

[7]刘啓瑞.如何促进读书运动[J].国聞週报,1935,12(31):2-5.

[8]明堰.发动广泛的读书运动[J].学习本月刊,1939,1(4):77-78.

[9]浙江省立图书馆.读书运动週中图书展览之举行[J].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5,4(2):6-7.

[10]贺汉光.一年来的读书运动[N].申报,1936-05-28(1).

G252

A

2015-09-28 责任编辑:张静茹)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我国民间读书会研究”(14BTQ01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书籍读书图书馆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书籍
图书馆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读书为了什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