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培育与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2015-03-28 04:57李茂森王志林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师范生教学改革

李茂森,王志林(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批判性思维培育与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李茂森,王志林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批判性思维培育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但在当前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育相对乏力,主要表现在师范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知识教学缺失批判性维度、教师教育者缺少批判性教学的意识等方面。基于师范生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展开:重塑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形象、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营造思维型的教学文化环境、引领师范生批判性的阅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师范生;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jg2013169)的部分成果。

学会批判性思考,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学习和发展中的师范生来说,不仅要对所教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加以不断修炼和提升,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养成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专业品质。作为未来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教职工作。美国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中曾强调,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对儿童、所教学科、学习和学校教育的本质以及他们周遭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成为他们努力让学生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之典范。[1]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于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2]。然而在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中,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师范生批判性思维培育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开展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一、批判性思维培育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

2012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要“提倡独立思想和批判思维”。美国学者保罗和埃尔德在《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一书中也指出:“拥有了能控制自己思想、经常自我反省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就能逐渐决定我们工作、生活的质量,乃至决定我们最为重要的生存。”[3]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略到,一个人是否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批判性思考,对他/她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意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卓越教师”,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内在目标。但在逐步迈向“卓越”的过程中,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能力,对师范生专业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存在。要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潜能的创新型教师,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则是非常必需的,因为“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基础,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要创造,就要求人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4]。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陷阱”之中,被那些“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所干扰和束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基于问题去寻找各种可能的证据,并作出严谨合理的自我判断,形成新的观点和思想;能够主动突破自己“偏见”的束缚和限制,“批判地审视我们的先入之见,让我们避免自欺欺人和故步自封”[5],从而有效改变观看问题的思想方式,展开大胆的想象,发展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二)有助于师范生个体经验的重构

经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在专业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每个师范生都有着多种不同的经验形态,例如个人成长经验、口传经验和教育见习实习经验等。但师范生如何合理判断自己所拥有的经验是否是积极、有效、高品质的?这些不同的经验形态又如何与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之间有效互动,避免经验有效性的失察呢?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师范生自觉养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它要求师范生能够对自身的经验进行理性地反思,“透过理论与经验间的不断批判反省、论辩与导正的过程,架构出有利于师范生理智而多元学习的条件,”[6]从而实现师范生个体素朴经验的重组、重构和再概念化,为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

(三)有助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实践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注意到什么、选择什么,往往是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建构的,这就潜在地要求个体具有独立的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并作出适当的决策行为。如果个体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能对来自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媒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判断和选择,就将会成为信息社会中的“另类”文盲,在社会中亦无法站稳脚跟。诚如有学者所言,“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导”[7]。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能够帮助师范生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重构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意义。

二、当前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育的乏力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然而严峻的事实是,当前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明显乏力。

(一)师范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在生命和生活中真正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只有唤醒这种能力,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8]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正是要培养人的这种洞察力、判断力。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一根基,就很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陷阱中不能自拔,思想的表达、知识的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很多时候,学生们只是努力地、习惯性地“记住”或“复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过的知识内容,只是渴望获得一套普适性的行为技术或行动方案,不愿对教材中的知识或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不愿对专家的知识权威进行挑战。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大量地再生产“无批判性的人”。其实,主动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应有之义。一个能够批判性思维的人绝不会简单地“占有”或“复制”他人的观点,而是会积极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加以分析、判断,进而提出自己的合理主张。这种思维“要求我们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审查,作出理智性的判断”[9]。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提不出问题,他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只会不加区分和选择地吸收各种知识信息。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就会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知识传输与接受的过程,变得没有生机和活力,甚至会让人感到“生命的窒息”。

(二)知识教学缺失批判性维度

长期以来,教师“满堂灌”的独白式教学没有给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生长留出空间。对教学的过度控制,无疑就是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压抑。2006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明确指出:“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让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3]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标,而不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知识为目标;只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对知识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探讨;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纳,而缺乏对知识的“活用”,几乎没有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学者分析指出,“倘若教学仅仅满足于‘理解’、‘消化’性记忆而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创新’性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不是‘死’的,就是‘异己’的,因为知识不通过‘批判创新’就难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不通过‘批判创新’也难以建立起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而只能使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10]可见,这种仅仅重视知识掌握的教学严重挤占了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培育空间,让知识教学缺少了批判性维度。久而久之,学生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惰性,懒于思考,丧失批判性思维的自觉意识,遇到问题只晓得从教师和书本上去寻找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是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主动、持续和缜密地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师教育者缺少批判性教学的意识

由于工具理性思维方式过于深入人心,使得我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弥漫着讲究控制、技术和效率的理性思维,导致人的自由和心灵受到极度压抑。对于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教师教育者自身应该积极倡导批判性教学,实现自我的“意识觉醒”,不断加强自己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因为“有批判意识的教师才谈得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生”[11]。如果连教师教育者自身都缺乏批判性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又怎能奢望在他们自己的实际教学行动中自觉地培育和发展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作为教师教育者,理所当然地应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极力避免思想的平庸和肤浅。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些大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要求不高,仅仅停留在常态化的教学维持层面。他们在教学中不愿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愿耐心启发、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思路。”[12]可见,沉湎于扮演“技术熟练者”形象的教师教育者,由于实践的技术化与心理学化倾向,使教师自我的批判性思考严重缺席,只愿在预设的知识框架范围内教学,竭力避免与学生们的广泛讨论、深入交流,限制或扼杀了教学的生成性、批判性等内在品格。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对于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不仅要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更要强调批判性精神的养成。为了改变当前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忽视批判性思维培育的现状,发展未来教师的卓越品质,我们尝试从四个方面来开展基于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重塑教师教育者的自我形象

教师教育者在未来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承担着知识教学的功能性角色,也为师范生提供了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或榜样力量。一方面,要重新定位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实现从一个“技术熟练者”转化为批判反思型教师。作为“技术熟练者”,课堂教学的技术化和心理学化倾向,往往“使我们放弃了批判性的实践观”[13]。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意味着教师教育者自我批判意识的全面觉醒,其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自己的知识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成问题化”,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反思,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发挥教师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效应。“‘教师怎么被教,就怎么教别人’。此种暗默性的价值取向,若不审慎的处理,将会严重支配师范生的专业学习知觉。”[6]当教师教学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师范生保持一种好奇、质疑的学习态度,不迷信权威并敢于挑战权威,逐步从“教材依赖症”中主动解放出来。而且这样一种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行为会像“影子”一样附在师范生的身上,并“传递”到他们今后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源动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如果“让学生反思性地分析那些密切反映生活中真正挑战和问题的那种丰富而真实的问题,肯定是更为有效的”[14]。为了摆脱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带来的实际教学困扰,实现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与师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机交融,我们开展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就教学内容而言,“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并刺激他们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并使大脑用新的方法重新建构知识。”[15]没有“好”的问题,学生难有深入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学习也就会停留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中,主要涵括三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一是在教育案例中呈现结构不良的问题;二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师范生的个体经验或常识性认识中容易与教育理念相冲突的问题。针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让师范生学会以批判反思的方式对各种教育理论观点或视角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慎地理性思考,自觉地澄清自己的旧有认知观念,积极地建构个人化的理论体系。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交往和对话的形式来开展研讨式教学,改变以往单向度的知识传递式教学,为培育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机制保障。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拥有“话语霸权”,师生每个人都在真诚的倾听和对话中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在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中进行着知识批判和自我批判。其实,批判性思维就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转变角色,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听讲者,而是主动的研究者,细致的审视者,挑剔的评判者。[16]在这些主动研究、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反思性的倾听者,促进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三)营造思维型的教学文化环境

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特定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经历着某种“文化适应”。传统课堂中“记忆型教学文化”强调的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存储知识,不是积极探寻和评价信息;新型课堂中“思维型教学文化”的创设则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检验假设、寻求合理性。[2]为了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文化环境,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教育者要做到几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充分了解师范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把握课堂提问的契机并多角度提出各种问题,引领他们全面地认识事物,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促进他们对话性、辩证性思维的发展。第二,激发师范生自身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提问主体。不能主动提出问题也就无法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批判性思维实质上就是一个提问的过程。在德里克·博克那里,批判性思维就是“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最终作出严谨而合理的判断”[17]。可见,能否“提问”以及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师范生批判性思维培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让师范生学会“反躬自问”。课堂学习不仅是与教材、他人对话的过程,更是与自身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师范生既不能被动接纳、简单盲从他人的各种观点,也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各种感知觉和思想观念,客观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并及时修正错误。

(四)引领师范生批判性的阅读

阅读、积累、反思、总结、研究是促使普通教师向卓越教师转变的五个重要途径。[18]对于师范生卓越成长来说,学会批判性阅读和思考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在教育类课程学习中,大多数师范生都不会认真地阅读相关课程教材,更不用说其他重要的教育类书籍和期刊杂志。这种自主阅读的严重“贫乏”极易造成师范生批判的肤浅、乏力。即使偶尔进行批判反思,也只是纯粹以自己素朴的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结果造成学生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常识缺乏合理、辩证地认识和理解,甚至一些“错误的观念”也不加区分、怀疑和澄清的全盘接受。我们知道,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谨慎地、基于证据地反思。若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基础,这种批判也只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为了诱发师范生自觉关注和思考教育实践问题,改变对教育的“麻木感”,促进师范生的批判能力和教育情感的提升,需要实现从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领师范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反思和研究,学会提出“新”问题,“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像专家一样思考”。布鲁克菲尔德等人指出,在批判性学习中要做到:(1)能够释清作者提出的一些假设;(2)对所提到知识形成的看法留有余地;(3)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这些知识形成的基础和表达方式;(4)对他们支持或反对的政治思想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作出深刻的分析。[19]通过这种多层面、多角度的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能够有效地促进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The 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A Report of The Holmes Group[R].East Lansing,MI:The Holmes Group,1986:28.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3]转引张梅,印勇.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其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

[4]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5][美]M·尼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走出思维的误区[M].张晓辉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432.

[6]陈美玉.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M].台北:师大书苑,2002,150:146.

[7]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

[8]杨叔子.“傻瓜精神”: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3).

[9]何云峰.论批判性思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0(6).

[10]郑祥福,李润洲.培育批判性思维:大学教学的重要维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

[11]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

[12]夏慧.大学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18).

[13][美]M·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8.

[14]彼得·费希万等.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15]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2).

[16]欧阳康.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17]汤广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德里克·博克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J].教育学术月刊,2012(3).

[18]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19][美]布鲁克菲尔德等.讨论式教学法[M].罗静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5.

The Nurtur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Courses

LI Mao-sen,WANG Zhi-lin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The nurtur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teachers.However,currently such nurturing is relatively deficient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courses,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ways:pre service teachers’deficiency in the awareness of critical thinking,the absence of criticalness in knowledge teaching,and teacher educators’lack of awareness about critical teaching.The follow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reform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educational courses:re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image of teacher educators,organizing problembased teaching seminars,creating a thinking-oriented teaching culture,and guiding re service teachers to have critical reading.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normal students;educational courses;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李茂森,副教授,博士,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收稿日期:2015- 03- 20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734(2015)06- 0013- 05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师范生教学改革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