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英·甘地政府时期“绿色革命”研究综述

2015-03-28 04:43张士昌
关键词:绿色革命甘地印度

吴 丹 张士昌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印度英·甘地政府时期“绿色革命”研究综述

吴 丹 张士昌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印度英·甘地政府实施的“绿色革命”基本上实现了印度政府粮食自给自足的预期目标,揭开了印度农业现代化的序幕,引起了印度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变化,增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潜力,加快了印度整体现代化的进程,所以研究英·甘地政府时期的“绿色革命”意义重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提出背景、具体内容、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对英·甘地政府的“绿色革命”展开研究,许多优秀的著作问世,为研究“绿色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方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便客观具体地认识和评价英·甘地政府的“绿色革命”。

英·甘地;绿色革命;印度;农业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印度英·甘地政府开始实施“绿色革命”,把夏斯特里政府的农业新战略由理论付诸实践,这是无奈之举,更是“现实”的选择,由此正式拉开了印度农业现代化的序幕。而随着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开启,印度的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没有“绿色革命”,就没有印度农业的现代化。所以,研究印度英·甘地政府时期实施的“绿色革命”,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今天印度的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沿革,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印度农业现代化的源泉,从中总结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目前,伴随着对印度农业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对“绿色革命”日益形成了相对成熟、完整的认识,相关论著也逐渐问世。这些论著资料翔实,论述详尽,范围广泛。

1 “绿色革命”提出的背景研究

国外研究印度实施“绿色革命”背景的有克里斯托弗·贝克(Chirstopher J.Baker)的《青蛙和农场主:印度的“绿色革命”及其朦胧的过去》[1],作者立足于印度农业的长时段发展,指出对进步技术的迫切需求、使用新技术的强烈意愿及组织分配货品能力的快速提高,印度的农场主对“绿色革命”的实施期盼已久。同时地方的社会结构对印度“绿色革命”发生地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技术因素的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绿色革命是内生型还是外生型提供了有力地借鉴。

在阿绍克·鲁德拉(Ashok Rudra)的《印度农业的政治经济学》[2]一书中,作者从印度政府新农业战略角度出发,认为外国政策顾问(主要是美国)的影响、富裕农场主的牟利动机、印度英·甘地政府的“推波助澜”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绿色革命”的到来。此外,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一场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农业运动。

B.H.法默尔(B.H.Farmer)在《“绿色革命”在南亚的视角》[3]一文中论述“绿色革命”之所以被采用,是为了增加产量,消除饥饿,缓和农业动荡,降低“红色革命”的影响力。同时,不能忘记“绿色革命”实施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美国把支持和援助印度推行“绿色革命”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一环,变相加强其在南亚的势力范围。英·甘地虽然继承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但她的外交政策更“棋高一筹”,高举反华的旗帜,使美苏两国竞相援助印度,相比其父亲近苏联,她与美国的关系更亲密一些。一个需要在南亚“站稳脚跟”,一个想借助外来技术和资金发展本国农业改变困局,二者一拍即合,何乐而不为?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出版的《IDA国际开发协会回顾》[4]中的一节《印度和绿色革命》指出,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在美国基金组织援助下引进高产技术改变农业困局,并成立农业价格委员会和粮食公司及相关的科研机构来保证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而世界银行行长答应解决资金问题又是一大助力。

国内研究印度实施“绿色革命”的背景有孙培筠和刘创源主编的《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5]。文中指出,由于土地改革停滞不前,农业合作化难以深入,乡村发展计划成效有限,又在接连旱灾的困局下,英·甘地政府在世界银行、美国援外机构和福特基金会的专家共同的建议下开始实施“绿色革命”,并对其过程、结果和影响均作了详细而明确的介绍,指出,“绿色革命”是印度政府的“农业新战略”,并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娄亚萍在《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6]一书中指出,美国对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农业技术的援助,在客观上刺激了印度“绿色革命”的产生,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基本上解决了印度的粮食短缺问题,有利于其社会稳定发展;同时印度成为美国出口商的巨大市场,加强了美印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保证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顺利实现。

在洪共福著的《印度独立后的政治变迁》[7]文中指出,面对粮食危机频发的经济问题,国大党党内外斗争不断的政治困扰,教派冲突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英·甘地必须采取措施缓解状况,来巩固国大党和她自身的地位。因此“绿色革命”被英·甘地政府付诸实践来解决印度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目标,被后来的继任者们继续推行。

施药后观察,防除禾本科杂草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5%精喹禾灵乳油和24%烯草酮乳油对紫花苜蓿安全,对紫花苜蓿正常生长无任何影响,株高和空白对照相近,株高抑制率在-1.68%~1.01%之间。另外,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48%灭草松水剂、5%嗪草酸甲酯乳油、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对紫花苜蓿也很安全,株高抑制率在-5.72%~0.67%之间(表1)。

2 “绿色革命”的内容研究

在阿丽丝·索纳(Alice Thorner)的《半封建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关于印度阶级和生产方式的当代争论》[8]一文中,作者从印度农业生产关系的形式考察,把印度“绿色革命”过程中的农业转型仅仅理解为农业生产方式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宏观转变。虽有一定的欠缺,如“绿色革命”的技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所蕴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问题均未能涉及到,但获得大多学者的支持。

王立新编写的《印度绿色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发展、停滞和转变》[9],作者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综合全面地探析了印度“绿色革命”的起源、过程和影响。对“绿色革命”的研究不局限于农业问题,而是以“绿色革命”为轴心和参照物,细致刻画了“绿色革命”以来印度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全貌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为我们研究印度的“三农”问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参考史料,对我们认识印度的当代社会和政治态势的演变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李仲生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10]一文中论述了印度英·甘地政府的“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以采用高产良种、提高化肥施用量、扩大灌溉面积、改良耕作技术、加快机械化水平的农业改良。“绿色革命”之后,印度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结自足,同时促进了印度农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绿色革命”导致印度各邦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不容忽视,要积极采取措施早日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保证印度社会的稳定运转。

丁声俊编写的《反饥饿 反贫困——全球进行时》[11]阐述印度英·甘地政府展开的“绿色革命”是采用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通过 20多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革命”是相当成功的,印度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后来的“白色革命” 和“蓝色革命”共同构成了印度农业改革的三部曲。鉴于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光环暗淡和不足之处,辛格政府呼吁第二次“绿色革命”,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这次革命的顺利实行。

陈峰君编写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12]论述英·甘地迫于印度国情,在美国援助下,把“绿色革命”作为印度农业的根本出路和解决粮食危机的有效途径。英·甘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证“绿色革命”的推行。与印度土地改革相比,“绿色革命”无疑是成功的,逐步解决了印度的粮食危机,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贫困问题,并加快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到来。

池泽新和谢元态合编的《中外农业政策》[13]阐述了印度“绿色革命”以高产品种为核心,增施化肥和农药,充分灌溉和使用相应的农业机具为基本内容。围绕这些主要内容,英·甘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贯彻执行,奠定了印度农业现代化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深化“绿色革命”,采取各种新的战略促进农村发展。

宋志辉在《印度农村反贫困研究》[14]一文中指出,1966年上台的英·甘地政府面对举步维艰的印度社会,认识到稳定的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对当时的印度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英·甘地政府实施了以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信贷、利用外资和价格推动农业发展、加大农业物资财政补贴、注重农业科研教育为主要措施的“绿色革命”,基本上实现了印度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目标,但绿色革命的硬伤——农作物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不容忽视,如何真正实现惠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富裕,从而摆脱贫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不懈探索。

林承节先生的多部著作:《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独立后的印度史》《印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15]等都论述到印度“绿色革命”的背景、内容、影响,尤其是“绿色革命”的发展演变过程内容十分详细,把“绿色革命”置于独立后的印度整个发展史中,研究得更为全面具体,为我们研究印度的“绿色革命”提供了大量史料和研究方法。

3 “绿色革命”的影响研究

在弗朗辛·弗兰克尔(Francine R. Frankel)《印度的绿色革命:经济收益和政治成本》[17]一书中,作者从经济和政治的因素出发,认为印度“绿色革命”的最终影响是 “有限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政治成本。印度的全部耕种者只有一小部分人从现代农业方法的引进过程中获益,而小土地所有者会构成一支保守的社会力量,传统的农业雇佣关系受到冲击越来越不稳定,导致广大雇农的质疑,引起激进政党的注意并加以“利用”,将对印度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威胁。弗兰克尔在她的另一本专著《绿色革命的政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农民参与模式的变迁》[18]中进一步阐释了“绿色革命”的政治影响力,随着英·甘地政府时期“绿色革命”的推广将无可避免会引起印度农民之间的经济差距,大量无地劳工会通过参加以平等价值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的政治活动和集团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一旦农民和劳工群众思想觉悟提高,斗争实践经验丰富,那么“利用”他们的政党领导人将“岌岌可危”,影响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芭芭拉·哈里斯(Barbara Harriss)在《农业变迁和泰米尔纳杜邦的商人国家》[19]一文中采用社会经济学的方法对印度泰米尔纳杜邦的农业变迁进行探讨。传统观点认为“绿色革命”加速了印度农业现代化的到来,从而推动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哈里斯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印度的“绿色革命”只是巩固了泰米尔纳杜邦的商人资本地位,而对以农场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贡献颇小,革命的成果不是惠及每一个泰米尔纳杜邦人。换而言之,泰米尔纳杜邦可以称之为“商人国家”。

T.J.拜里斯(Terence J.Byres)在《印度农村的新技术、阶级形成和阶级行动》[20]一文中不仅评估了“绿色革命”对印度农村阶级形成和阶级行动产生的重要意义,还考虑到对城市阶级形成和阶级行动的影响。英·甘地政府实施的“绿色革命”加速了业已开始的社会分化,同时巩固了富农的阶级地位,他们将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印度的政治舞台。

在安德鲁·D.福斯特(Andrew D. Foster)和马克·R.罗森茨维格(Mark R. Rosenzweig)合著的《绿色革命的证据:技术变革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21]一文中,根据一系列时间数据指出,随着“绿色革命”这种外生技术变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教育的投资。然而教育的回报率则体现在高速的技术进步、快速的利率增长,从而引起工资、财富的变化和对教育进一步重视。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更促进了教育的长期发展。

杰雷·R.贝尔曼(Jere R.Behrman)、安德鲁·D.福斯特(Andrew D.Foster)和马克·R.罗森茨维格(Mark R.Rosenzweig)等合写的《女性教育、家庭教学和经济增长》[22]一文中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英·甘地政府展开的“绿色革命”增加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对整个印度社会发展影响重大:印度女性的经济、家庭、社会地位等相应上升;有利于下一代教育水平的提高,保障了国家人力资源的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加强。我们应该重视女性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埃里奇·H.雅各比(Erich H.Jacoby)在《“绿色革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23]指出,“绿色革命”在过去几十年为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农业和社会的进步,成为发展中国家模仿的样本。作者以印度和菲律宾为例,虽然“绿色革命”促进了他们的农业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加剧了贫富分化,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约翰·W.加特雷尔(John W.Gartrell)在《印度安德拉邦的绿色革命:区位、不平等和创新》[24]一文通过在印度安德拉邦的社区调查实践研究表明,自英·甘地政府开展“绿色革命”以后,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运用,产量增加,贫农生活有所改善,富人拥有更多增加财富的机会,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平等的趋势日益明显,将不利于人们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扩展离不开创新的推动,如何处理好创新与平等的关系尤为重要。

在孙培筠和任鸣皋主编的《中印经济发展比较讨论会论文集分册》[25]一文中,作者高度评价了英·甘地政府开展的“绿色革命”达到了预期目标,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环境污染、两极分化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给我国农业的经验教训是:制定符合国情的农业战略,合理利用外援,实施财政支持,注重农业科研教育等。

美国学者汤姆·惕藤伯格著,朱启贵翻译的《环境经济学与政策》[26]中就明确指出,发展中国家采用新技术将会面临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以印度的“绿色革命”为例,采用新品种,加上政府的政策倾斜,受益较多的是富农,贫农经济地位进一步下降,社会分化加剧,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沈开艳著的《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1991—2010)》[27]中阐述了印度农业改革的三部曲——“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绿色革命”作为首炮,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在相关行业的同步配合和各个环节的精心协调下,顺利实施,使印度农业生产发生飞跃,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和观念的更新。

赵自勇在《印度绿色革命的政治经济分析》[28]一文中,简要介绍了印度“绿色革命”所取得的成就和难以忽视的问题,并客观地评估了“绿色革命”的社会政治后果——社会矛盾的加剧、教派冲突的激化、政治局势的动荡,同时指出,这也是实施“绿色革命”所要付出的“政治代价”。

4 对“绿色革命”的评价研究

日本学者岩佐茂著,冯雷,李欣荣,尤维芬翻译的《环境的思想与伦理》[29]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一场悲剧,以旁遮普邦为例,“绿色革命”曾做为克服粮食危机的有效途径,然而它的负面影响触目惊心:单一种植引起的病虫害泛滥成灾,过度使用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伤害,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引起的土质劣化及社会贫富差别的拉大,等等。这些问题使旁遮普邦荒芜不堪,我们应引以为戒。印度如何处理这些遗留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它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陈维真著的《中印经济论》[30]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印度为例,高度评价了印度的“绿色革命”。“绿色革命”的推广带动了农村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印度城乡间的经济交往,是20世纪60—70年代印度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 “绿色革命”的借鉴意义研究

焦守田的《培养现代农民》[31]中的第四章第八节指出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日益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职业培训体系为绿色革命的顺利开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者还阐述了其他国家如何注重现代农民教育的实施,为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专家舒斯基著,李维生翻译的《传统农业体系与现代农业体系的生态学介绍》[32]阐述印度由一个粮食常年进口国变为基本自给并有大量储备少量出口的国家,是因为实施了以“绿色革命”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战略,而这些成就归功于印度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科技进步成果的运用。我们要重视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节好政府、市场、农户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徐宁的《试论印度绿色革命》[33]概括印度实施“绿色革命”的背景、内容及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量萎缩等。印度政府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局?技术更新、回归传统和制度变革,哪一个才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旁遮普邦的几家农业贸易公司指明了方向:利用市场手段联合小农,以市场需求代替国家视角,进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升级。这也同时为人口大国解决农业问题提供了指导。

拉克什曼·亚帕(Lakshman Yapa)在《一个关于“绿色革命”的认识论:改良种子是什么?》[34]一文中指出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依然有人处于贫困之中。人们希望通过农业现代化,如“绿色革命”依靠科技改良种子来改善状况脱离贫困。虽有一定成效,但作者强调要充分认识贫困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

上述国内外的著述研究了印度“绿色革命”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未能形成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体系,单就某一时期的特点未能凸显出来,但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与方法。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英·甘地时期的绿色革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略尽绵薄之力。

[1]Chirstopher J.Baker.frogs and farmers:the Green Revolution in India, and its murky pas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Ashok Rudra.Political Economy of Indian Agriculture[M].Calcutta:K.P. Bagchi & Company,1992.

[3]B.H.Farmer.Perspectives on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South Asia[J].Modern Asian Studies,1986,20(1):175—199.

[4]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DA国际开发协会回顾[Z].世界银行,1982:41.

[5]孙培筠,刘创源.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娄亚萍.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7.

[7]洪共福.印度独立后的政治变迁[M].合肥:黄山书社, 2011:100—115.

[8]Alice Thorner.Semi-feudalism or Capitalism? Contemporary Debate on Classes and Models of Production in India[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82,(12):4—18.

[9]王立新.印度绿色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发展、停滞和转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李仲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2:140—142.

[11]丁声俊.反饥饿 反贫困——全球进行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67—69.

[12]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3—168.

[13]池泽新,谢元态.中外农业政策[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2007:171—174.

[14]宋志辉.印度农村反贫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5]林承节.独立后的印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印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6]Vandana Shiva. The Violence of the Green Revolution:Third World Agriculture, Ecology arad Politics[M].London: Zed Books Ltd,1991.

[17]Francine R. Frankel. Indian Green Revolution: Economic Gains and Political Costs[M].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18]Francine R. Frankel.The Politics of the Green Revolution:Shifting Patterns of Peasant Participa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M].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3.

[19]Barbara Harriss.Agrarian Change and the Merchant State in Tamil Nadu[M].Cambridge: Cambridge Cniversity Press,1984.

[20]Terence J.Byres.The New technology, Class formation and Class Action in the Indian Countryside[J].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1981,(8):4.

[21]Andrew D. Foster,Mark R. Rosenzweig.Technical Change and Human-Capital Returns andInvestments:Evidence from the Green Revolu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4):931—953.

[22]Jere R.Behrman,Andrew D. Foster,Mark R.Rosenzweig,Prem Vashishtha. Women’s Schooling,Home Teaching,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4):682—714.

[23]Erich H. Jacoby. Effects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J].Modern Asian Studies,1972,6(1):63—69.

[24]John W. Gartrell.Status, Inequality and Innovation: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Andra Pradesh, Indi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7,42(2):199—318.

[25]孙培筠,任鸣皋.中印经济发展比较讨论会论文集分册[C].中国南亚学会,1983.

[26]汤姆·惕藤伯格.环境经济学与政策[M].朱启贵,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73.

[27]沈开艳.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1991—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8—69.

[28]赵自勇.印度绿色革命的政治经济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29]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冯雷,李欣荣,尤维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7—41.

[30]陈维真.中印经济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98.

[31]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2]舒斯基.传统农业体系与现代农业体系的生态学介绍[M].李维生,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48—52.

[33]徐宁.试论印度绿色革命[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4]Lakshman Yapa.What are Improved Seeds? An Epistemology of the Green Revolution[J].Economic Geography,1993,69(3):254—273.

责任编辑:富春凯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6.004

2015-10-17

吴丹(1990—),女,湖北十堰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S-09

A

1674-6341(2015)06-0007-04

猜你喜欢
绿色革命甘地印度
甘地扔鞋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全生物降解,农膜“绿色革命”进行时
——访武汉华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物降解地膜项目组
甘地走上素食路
庄稼的绿色革命
印度式拆迁
甘地戒糖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