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护理干预
安丽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31例。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护理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引流管、皮肤及并发症等整体护理干预,然后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6.77%,护理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采取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等整体护理干预,不仅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的病死率,值临床推广和应用。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护理干预;疗效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最常见、最严重的脑损伤性疾病,而颅内血肿则是由于脑损伤后颅内大量出血并聚集在颅腔的某一部位,达到一定体积后而造成的颅内压升高,并引起的脑组织受压从而形成颅内血肿;常表现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心率加速、血压升高等症状[1];引起颅内出血的原因很多。临床对其病症的确诊均采用CT检查并观察其血肿位置,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对其大多采用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2],但要想得到更好的疗效,必须加强对其术后的护理干预。本研究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方法及疗效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31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0~72岁,平均(60.5±7.9)岁;护理组中男23例,女8例,年龄51~71岁,平均(61.5±8.2)岁。患者均经CT扫描后确诊,血肿位于基底节者有20例,位于小脑者有17例,位于丘脑者有19例,位于脑室者有6例;其平均出血量(77.3±10.8)mL;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意识模糊或血压升高等症状。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定时观察患者血压、心电等指标;定时对病房消毒,保证室内整洁卫生;同时叮嘱家属要轻拿轻放,减少走动,保证病房安静等。对护理组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生命体征监测护理。术后患者直到拔管前均需卧床休养,护理人员可将其头部升至20°左右[3],便于其静脉血液的回流,也可减轻脑水肿的情况。对患者的血压、体温、心率、瞳孔及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密切监视并随时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对症处理,若较为严重应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1.2.2 引流管及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加强患者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其脱离或曲折等情况发生,若来回挪动时应将其关闭后进行,并注意引流液是否出现回流现象;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剂量等并进行记录;并需将引流袋置于低于切口的位置;为了引流管不被堵塞护理人员应每天进行3次引流管冲洗[4];并在拔管前给予患者乙醇消毒,待拔管后将切口处用敷料敷盖并进行绷带包扎。同时为了避免患者颅内组织与外界接触而造成的感染,护理人员需适时对患者病房进行清洁与通风,保持空气的新鲜与流通,并控制来往探视的人群。
1.2.3 并发症护理。颅内血肿微创手术后由于活动量减少、卧床休息等原因,易出现感染、便秘、偏瘫或血疮等并发症,所以护理人员应定时帮助其翻身拍背(每天2次)[5],帮助患者促进血液的循环;且其卧位可选取适宜、舒服的方式或采用气垫床等;为防止其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护理人员需每天2次对其进行膀胱冲洗及排尿;并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等;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采取适当的吸痰处理,以保持其呼吸道的顺畅。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CT复查结果进行判断,分为痊愈、有效、好转和死亡,痊愈指临床症状全部消失,CT拍片血肿影像全部消失;有效指临床症状消失,CT拍片血肿影像基本消失;好转指临床症状基本消失,CT拍片血肿位置可见影像;死亡指经救治和护理无效,病情恶化导致死亡[6]。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痊愈的患者有6例(19.35%),有效的患者有10例(32.26%),好转的患者有8例(25.81%),死亡的患者有7例(22.58%),总有效率为77.42%。护理组痊愈的患者有8例(25.81%),有效的患者有19例(61.29%),好转的患者有3例(9.68%),死亡的患者有1例(3.22%),总有效率为96.77%。护理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利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颅内血肿进行穿刺的治疗,并通过引流的方式将患者颅内血肿进行清除,具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治疗时间短、致死率低等特点[7],是近年来临床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较为有效且认可的技术。但术后易引发各种感染、血疮或便秘等并发症[8],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加强对其术后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对比观察后,发现整体护理的护理组,有效率为96.77%,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效率为77.42%,护理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整体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整体护理干预需加强对患者血压、体温、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并加强患者引流的护理,引流袋需至于低位进行引流,并注重引流管的清洁与顺畅,同时为避免患者创伤部位发生感染,应加强对其皮肤及室内卫生的清洁;并要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根据其不同症状适时采取对应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引流及皮肤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整体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并减少死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1] 陈素英,何巧媚,周伙荷,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210-212.
[2] 徐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82-1383.
[3] 兰艳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63-64.
[4] 孙自杰,李健,王小渠,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华西医学,2009,24(8):2187-2189.
[5] 金跃玲.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7):99-100.
[6] 刘东霞,王霞,焦明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91-192.
[7] 吴章淑,曾玉莲.29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成都医药,2003,29(4):225-226.
[8] 潘临英,刘慧玲.37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10-1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0.064
吉林 132011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处 (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