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栗蔷薇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摘要:图式(Schemata)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的对现有世界的已有认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翻译这一过程涉及到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图式转换。运用图式理论,凸显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这三个理论层面,可以为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口译人才培养;图式理论;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化图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外交流日益增多,使得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我国口译人才质量培养总体现状不容乐观。高端性和专业性以及小语种口译人才依然奇缺.林茂荪(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指出,国内翻译水平总体不高,口译人员尤其是高级口译人员极其匮乏。为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就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laudia Angelelli教授围绕“口译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构成要素对“口译人才培养”做了详细阐释;她认为,“口译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口译人才的培养中,单纯的经验传授是不够的,口译教师还应该从实践中总结出口译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原理”,并用以指导实践教学。刘和平教授结合中国的口译教育现状,提出了“口译教育模式多元化、能力培养多元化”、“培养多层次、多领域、职业化口译人才”的观点。四川大学任文教授提出了“以成果为导向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习成果的重要性,把学习成果和实习实践效果作为检验学生质量的决定性标准。广外的蔡小红教授和张庆陆博士介绍了“广外接力同传”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口译人才培养除了要进行相关技能外,还需要注意到话语交接、认知补充和设备转换等问题。针对上述专家对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笔者拟从图式理论对该模式作一系统探讨,原因如下: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口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图式理论作为其中重要理论之一,能为口译人才培养课题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科学性。
“图式”这一概念是德国哲学家Immanue Kant在1781年出版的《纯理论批评》(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1932年,心理学家Bartlett首次提出了“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是对人们以往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学习者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对新信息发挥作用的过程。
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其对于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因此,人们在接触和认识新鲜事物时,总是会设法将其与已有的或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设法找到其中的关联,以此来达到对新鲜事物或信息的理解。
翻译,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涉及到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阶段:理解是对源语文本的正确解码,而表达是在正确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创造译语文本。从图式角度来理解,翻译则是译者正确理解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并将其成功地在目的语中加以编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可以被理解为“图式翻译”(刘明东,2004)。图式是人们关于某一事物具体构成的框架,它为人们理解事物或从事翻译提供了一种积极状态和正面效应,读者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将会涉及到图式的转换。
图式理论认为,在翻译的两大过程中,一方面,文本理解过程包含“文章驱动”过程,即由词到句到意义的逐步解码过程,和“知识驱动”过程,即读者或译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意义进行预测或达到对全文的整体理解的过程,这两种过程是交互的动态过程。国外语言学家在对翻译的研究中表明,翻译理解的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文章背景知识就能成功地激活图式,从而更好的帮助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文本翻译中,译者只有激活大脑中与源语文本相关的图式才能对源语文本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翻译。
另一方面,在翻译的表达中,译者的表达不仅要适合译文潜在读者的图式,而且要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激活读者的图式,达到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从而使得文本表达具有更好的接受力和亲和力。翻译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最大化相似;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目的语读者提供大量有助于激活他们大脑中的相关图式的信息。同时,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更是文化移植过程(彭保良,1998)。基于此,译者更应该在对目的语进行重新编码的过程中帮助建立更多有利的文化图式达到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根据图式理论,教师在口译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们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把新知识、新信息融入到学生们容易理解和吸收的现有图式,形成新图式,促使学生在完成口译训练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头脑中图式内容,在口译实践中对图式的运用愈发熟悉。
口译教学实践中,教师贯彻图式理论的关键在于帮助学
生激发已有图式,建立新图式。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变讲授教学模式为充分与学生互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活其头脑中现有图式,逐步建立新信息图式。
有学者从“语言图式”、“语境图示”和“文化图示”三方面来划分图示的具体内容(刘明东,2004)。在我国口译教学实践中,图式理论的这三方面内容给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教学启示。
(一)加强口译人才的语言基本功
语言图式在口译实践中起基础作用,译员对语言图式的良好把握有助于口译活动顺利进行。口译以语言为基础,一定的语言水平是口译的前提,而语言图式则是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必须熟练掌握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这就要求其尽可能多的熟悉相应语言的词汇知识,句法结构和常见习惯用法。如果译员不具备相应的语言基础知识,势必会造成源语理解上的困难或者目的语表达上的不地道,由此导致口译活动的失败。语言图示贯穿口译的全过程,它是做好准确传译的基础,在口译活动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译员掌握好语言图示对缓解口译过程中的心理焦虑和合理分配注意力也有帮助。
在口译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近义词和同音词。掌握这些词汇将会有助于我们在口译中消除歧义,准确把握词汇意思。例如:
1. The price of the commodity has increased.
2. The price of gold has skyrocketed to a new high.
以上两句中的increase和skyrocket都是增加的意思,但其程度却有很大差别,一个意为增加,一个意为猛增。所以这两句应分别翻译为“这个商品的价格提高了”和“黄金价格迅猛增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位。”再如:
3. Her tears ran down.
4. Tear the book into pieces.
该两句中的tear为同音同形词。但从意义上看,一个为名词的“眼泪”,一个为动词的“撕扯”,因此这两句话可以分别译为“她的眼泪掉了下来”和“把本子撕成碎片”。
在句法结构方面,英汉句式存在很大不同。对句式的掌握能够帮助译员节省时间,缓解因时间紧迫而带来的压力。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语句结构严谨,多采用连词、介词、定语从句、主语从句等形式来串联全文。而汉语结构松散,采用流动结构形式,对结构的重视远不如对实际内容和意义的重视。
(二)设置情境性口译教学,加强口译人才的变通能力
在口译实践中,不同的语境要求译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进行传译。口译根据场合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诸如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等,针对不同的语境类型,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如能建构相应的语境图式,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口译活动成功进行有很大助益。
语境图式在口译实践中的实用操作性很强。在一般的会议口译中,要求译员的语言表达方式严谨,遵循严格的语言规范,常用外交辞令,经常使用长句和被动句以示其庄重性。陪同口译则多是译员与客户非正式交流,语境气氛相对随意,译员的语言表达可以尽量口语化、日常化。相应的商务口译、媒体口译都有自身的语境特征。译员掌握好不同场合下口译工作对语言表达要求的不同模式,逐渐形成适应不同语境的图式,并能适时激活不同图式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传译,这才是一名能胜任口译工作的译员。综上,教师在日常口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语境的口译训练是必要的。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来丰富口译教学的内容和材料的多样性,让学生适应不同类型的语境,以加强其语言变通能力和语境转换能力。
(三)提高口译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口译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文化起源不同,发展历程各异,形成比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包括风土人情、民俗、习俗等。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既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也体现在语言文化内涵方面。口译实践中,译员作为搭建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只要准确翻译源语表达的所有内容,还需要传达出源语内在的文化精髓。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译员不但应该熟悉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应该进一步要求自己成为跨文化知识方面的专家。
由“dog”一词我们便可窥其一二。狗在汉语里大部分时候是个粗鄙的贬义词,比如“痛打落水狗”,“狗改不了吃屎”。而在英语中却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褒义词,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a lucky dog”等。在口译过程中,我们要将这种文化差异转为大众易于接受的表达。如“痛打落水狗”可翻译为“add new sufferings to the already defeated”;“狗改不了吃屎”可翻译为“a bad man can hardly change his characters”; “love me, love my dog”可翻译为“爱屋及乌”;“a lucky dog”可翻译为“幸运的人”。
每一种语言都在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一名优秀的口译人才,势必要重视文化图示,积累跨文化背景口译的经验,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源语的文化图示能准确理解,能以合适的目的语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译员胜任的基本素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终达到口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和被分类以及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基于图式理论的口译人才培养策略是对现有口译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在图式口译过程中,译者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进行正确的编码,才能使口译质量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JKGHC-0148)
参考文献:
[1]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 [M].London: The Macmillian Press Ltd,1781.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任文.迈向国际化:中国口译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1,(1):29-32.
[4]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2008,(4):45-48.
[5]刘明东.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