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造物艺术在情感化设计反思水平的思考

2015-03-28 03:40张凯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传统

传统民间造物艺术在情感化设计反思水平的思考

张凯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要:反思水平的设计是情感化设计的最高层次,其核心是文化。传统民间造物艺术所包含的自然观、器物观、人际观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内核,并与当代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适度设计、高情感满足和人格化设计等设计理念遥相呼应,且意义更加深广。研究传统民间造物艺术的文化内涵,对于拓展和丰富当代设计理论,提升反思水平情感化设计品质,推进中国本土化设计风格的形成,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间造物;情感化设计;反思水平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品在满足用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越来越趋向于情感的满足与表达,即:一种形而上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美国学者唐·诺曼(Donald A.Norman)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将设计的情感需求满足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以及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1]本能水平对应产品外形,行为水平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反思对应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和记忆。其中,反思水平是最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它是在本能和行为水平情感基础之上,对于情感更深层次的解释、理解和推理。

传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民间造物艺术不仅在本能、行为水平的情感满足中已然融入了本元文化特点,更是在反思水平中蕴藏着的独特自然观、器物观、人际观,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定、且最不易被同化的部分。在全球价值体系重构的今天,中国传统民间造物思想为反思水平情感化设计提供了异于西方文化的思考维度,其独特的文化说服力对情感化设计的拓展与丰富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民间造物艺术中“自然观”的思考

中国传统民间造物中对大自然的原始信仰与崇拜,不仅表现为一种精神信仰观念,更重要的是人们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2]不同于西方哲学,“天人合一”观念,即“生态大协调”的自然观,是东方哲学最核心的显著特征。“天人合一”强调“人——自然”整体的健康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大和谐。因此,和现代工业设计所奉行的“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相比,“天人合一”的意义更为广阔和完善。

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是,中国民间造物将“天时”、“地气”与“材美”作为造物的先行法则,而后才是“工巧”。这样的排序,强调对自然的尊重,遵循自然规律,而非对抗与掠夺。其倡导的是一种系统的、自我约束的和可持续的自然观,与现代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一致。传统民间造物强调在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不论人力发展到如何程度,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从自然发展的底线,建立在对自然运行规律的掌握基础之上,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否则人类主观需求满足的愿望非但无法实现,反而事与愿违。

基于这样的自然观,传统民间造物注重在认识自然运行规律和自然物质特性的基础上对于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如南方传统的轮式水车,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安装一个刮板和水斗,河水冲来,刮板借着水势转动水车,水斗装水后被提升并注入渡槽,以灌溉农田,昼夜不歇。水车的设计充分遵循大自然规律,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协调。再如民间造物中对于竹子的利用,取其刚性,可造屋宇;取其柔性,可行编织;取其弹性,可制良弓;取其凉性,可作枕席;取其中通,可为萧笛、烟管[3]……天然材料的性能、特点被充分的发掘出来,即顺其自然、又为我所用,充分体现了造物者的智慧,并完美展现了尊重和谐与发展的自然观。

二、民间造物艺术中“器物观”的思考

从反思水平情感化设计的角度看传统民间造物,其器物观主要表现为“重己役物”的主体性原则,“文质彬彬”的整体性原则,以及“器以载道”的人文性原则。

(一)“重己役物”主体性原则

“重己役物”要求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理性的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其理念首先强调人为万物之灵,创造器物,即为器物的主人,因此器物应很好的为人服务。在这方面,我国传统民间造物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造物智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巧的设计。其次,强调“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要求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理性、适度的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反对过度追逐以“物”为载体的利益,而使人异化为“物”的奴隶。第三,强调器物不光要为人服务,同时还承担发展人的“本质能力”的责任,在器物的设计、制作、使用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介入和控制,以及能力的体现和提升。第四,强调“物以致用”,反对华而不实的“奇技淫巧”,从而体现对质朴人性的尊重。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其著作《绿色律令》中指出:“在西方世界,我们贪婪地奔向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我们已经严重地忽视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的环境责任;我们失去了爱情、友情,彼此之间也失去了尊重;我们忘却了短暂的快乐,也忘记了身无长物的自由。”[4]这正是“役于物”的表现和危害。“重己役物”的主体性造物原则

强调人在造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以符合社会伦理道德、人性发展和主体自由的评价标准,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从设计伦理的角度辩证阐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二)“文质彬彬”的整体性原则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传统造物中也受到儒家“文质说”的影响。“文”与“质”,在传统造物艺术中指物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文质说”指出了造物过程中形式与功能相互适应、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构成了民间造物整体、中庸、和谐的造物原则和评价标准。如《藏书纪要》中记载“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由此可见,传统民间的古籍装帧设计,首先关注对书籍的保护,以及雅致的排版和适宜的厚度,反对单纯的装饰华丽,使阅读功能、审美价值和文化体验统一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书卷气。再如明式家具,其设计巧妙、功能完善、尺度适度、榫卯精密、风格简约、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纹理的审美呈现,同时蕴藏着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人文精神,是“文质彬彬”造物原则的典型代表。

“文质彬彬”的造物原则对现代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所构建出整体协调的评价结构。在现代商业社会背景下,获取商业利益仿佛已成为设计的唯一评价标准,粗制滥造,山寨仿制,过度包装的设计比比皆是,快餐式的时髦消费横行,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产品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平衡被严重的扭曲。设计评价把握着设计的方向,“文质彬彬”作为民间造物评价标准,对于拓展反思水平情感化设计维度,修订现代的设计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器以载道”的人文性原则

“器以载道”的造物原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器”关系的衍化,器物虽然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却体现“形而上”的思想,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理想追求与生活向往。其主要表现为赋予造物元素相关的象征意义,强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创造了大量吉祥寓意的题材、造型和纹样,并固化了语义程式。传统民间造物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在各个维度挖掘器物的人文价值,力求实现低技术条件下的高情感满足。如在折扇的设计中,古人通过折叠结构缩小了扇子的大小,使得折扇的携带和使用都非常方便;扇面上的书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多样的题材与表现形式,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文化品位;折扇还承载着古人丰富的情感,可作为馈赠礼品,甚至是定情信物;折扇时常也体现和改变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一把御用折扇甚至可以使拥有者获得生杀大权。

现代社会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高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物质世界,却同时将社会导向了“高技术、低情感”的状态,带来了感性世界和精神层面的匮乏和社会关系的冷漠。“器以载道”的造物原则具备“低技术、高情感”的情感化设计特点,如何传承“器以载道”的造物原则,实现其在高技术背景下的现代转型与创新,达到现代产品中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是反思水平情感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民间造物艺术中“人际观”引发的思考

传统民间造物思想中的人际观可为分两个方面,一是以“士人情怀”为代表,针对个体的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完善;二是以“仁者爱人”为代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发展的思想。

(一)“士人情怀”的人格理想

“士人情怀”是以精神上追求高尚品质和人格完善为理想目标,汇聚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使命感和凝聚力的传统民族精神。以“士人情怀”为基础,造物过程被赋予了教育意义和人格化标签。其主张通过修生养性追求人的生理与心理和谐,达成身心健康、舒适愉悦,这是解决好自然尺度和社会尺度问题的基础。

“士人情怀”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主张“欲而不贪”、“从心所欲不逾矩”,对物质需求强调有节制的适度满足,即人的行为不能超出自然、社会尺度;主张通过器物实现对于人的行为修正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如太师椅的设计,单纯从人机程度考虑并不舒适,但其造型简洁明快、朴质大气,体现了传统“座端行正”的礼仪风范,靠背中间镶嵌石材,并有日月江山的提铭,赋予背负江山社稷的精神熏陶,潜移默化的表达出对人的素质、教养、审美观、价值观的教化。这种对器物的态度和精神正是现代泛物质社会所严重缺失的。

“士人情怀”背景下,器物与使用者人格上是共通的,如民间造物中常用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题材,就是为了表达使用者对于高尚人格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向往。再如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紫砂茶壶之所以深得人们赞赏,除了它的工艺精巧之妙,最重要的是“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其中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缺一不可。[5]茶具的设计不仅体现功能,更是其主人修养和气度的物化反映;同时,茶具的使用过程——茶道,优雅而有序,动作中蕴藏行为暗示和人文情怀。达成了实用与审美,行为与情趣,物质形态与精神意蕴,材质工艺与意匠营造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儒家“内省修行”的思想,构成了“士人情怀”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注重视觉标签的产品人格化设计相比,传统造物蕴藏的人格化设计更为综合、系统和含蓄,其对于反思水平中满足用户建立自我形象和表达社会地位的情感需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仁者爱人”的人际关系

“仁者爱人”传统人际观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现,主张人与人交往中互敬互爱,强调有礼有节,进退有度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和谐。“仁者爱人”的人际观也影响着传统民间造物。如放在中堂八仙桌,会客时,分坐于平行两侧的宾主之间既保持较大的尺度距离,也保持了宾主宽松的心理距离,利于宾主有礼有节的适度交往。而当用餐时,家人或宾主有序的围坐一桌,人与人之间的尺度距离缩小,心理距离也随之靠近,更加易于交流沟通;且每人用餐的空间基本相当,用餐时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就餐习俗是中国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已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载体,更是反映了“仁者爱人”人际观,蕴含着“人际交互”的设计理念。

受西方设计思想影响,现代设计中关注“人机交互”以及个体的情感满足,而忽略了从社会伦理角度提出“人际交互”的设计,导致人与物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与人的相处却越来

越少,人际关系的冷漠化、电子化、虚拟化,亦是当代情感化设计需要破解的难题。

四、结语

从情感化设计角度来看,本能和行为水平多是相同的,只有反思水平在文化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国家设计风格特点的形成无一例外的都根植于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特点。中国的设计如果只停留在对所谓现代设计的形式追逐,止步于本能和行为水平的满足,那么中国的本土化设计就失去了反思水平的文化“母语”和“根性”。因而,只有重视研究与应用中国传统民间造物艺术的深刻文化内涵,强调产品所传达的文化和情感,才能建立起产品和用户之间的长期纽带,进而反映出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精神和文脉的延续,最终实现消费者的文化归属感,形成以文化创新力为核心的“中国设计”。

(注: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SD016)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

[2]谢筱冬.民间艺术的造物观与现代生态设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230-231.

[3]杨亚萍,崔致远,张伟社.产品设计的文化性透视[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6):14-16.

[4][美]维克多·帕帕奈克著.绿色律令[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9.

[5]陈宁,蔡伟国.“钱塘茶人”茶艺馆空间意境的文化氛围[J].大家,2010,(8):10-11.

猜你喜欢
情感化设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创意设计中的情感传递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