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体系构建

2015-03-28 01:26李文砚
关键词:舆情危机大学生

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 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普及,手机上网者数量已悄然超过了电脑上网者数量,尤其是在高校,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机,而与手机上网技术一起兴起的还有微信、微博客、贴吧、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等新媒体广受大学生喜爱,他们都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利益诉求在网络上表达,传播各类不同的情绪、观念、态度和意见,形成网络舆情。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明辨是非和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网络上复杂多样、是非难辨的煽动性信息所迷惑,很多大学生在这类信息的狂轰乱炸下盲目跟从,受到那些居心叵测的人蛊惑利用。因此,高校抢占网络舆情阵地,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现状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情引导成为高校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当前除了一线城市的高校已经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的相关措施之外,其他城市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有些高校决策层认为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但是具体的引导意识还未形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舆情引导的理念落后、管理的形式也较单一、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准备不足,处置也较为被动,尤其是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干预不到位。

(一)引导观念落后,管理形式单一

观念是能左右人行为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变化。但如果教育者的观念落后,他们的教育行为将受到其落后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进而会影响教育实践价值的发挥。当前,高校并未形成利用网络舆情的“软力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意见,多数学校网络舆情引导也还只是停留在硬性管理和“鸵鸟式”的处置上,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也较为简单,只能通过在学校门户网站发布信息或是通过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干部公共聊天群(QQ群、微信群等)、公共邮箱等方式发布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信息。这些传递网络舆情引导信息对于学生的引导教育作用不大,由学校建设的论坛、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新媒体,大学生访问量少之又少。众多高校对于网络上传播的负面信息往往采取的是网络封堵、强行删帖或是找出信息的发布者和跟帖者实施说教,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堵住了学生在校园网(BBS)发帖,但学生会寻求其他网站平台(如百度校园贴吧等)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这对于学校形象的影响更大。因此,依据大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才不至于导致大学生的抗拒和逆反心理。

(二)应急准备不足,处置方式被动

网络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各种媒体大兴其道,在这种情形下,高校的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是不言而喻的。一旦有事件发生,2-3小时就能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到,24小时后跟帖和讨论达到高潮,36小时之后事件的后果就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这些突发事件若是重大事件,如果学校当局处置不当,必然会在网络上快速掀起新一轮大讨论。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具有非理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因此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一定要响应迅速,及时抓住舆论的导向,第一时间掌控事态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传递正面信息并未实现全方位覆盖。甚至有一些高校还没有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制度,学生管理人员的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时有发生。一旦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最易导致人员缺位。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应急的灵活性不强,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回避现象很严重,都怕担责任,因此在处置时过于保守和被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监控系统不完善,干预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方面的投入均不够,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和预警的难度也随之增大,有些高校构建的监控体系和预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的需求。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还处于人工处理水平,也就是仅靠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只有极少部分学校购买了较专业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来收集、监控、过滤、处理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这样会使在网络上的一些低级、色情、偏激,甚至反动的言论得到及时的处置,与此同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信息在争夺“舆论的主阵地”时显得较弱。干预机制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措施,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网络舆情干预机制。干预的措施也较为单一,即各院系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育学生不要在网络上发布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和言论,告诉学生如果造成的影响较大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监控不得力,干预不到位的管理方式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走不到事件的前头,从而失去控制和改变网络舆情导向的最佳时机,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体系的依托

(一)要增强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条件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差异。在网络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加上由于年龄特征导致的自制能力低和情绪波动大,极易在其中迷失自我。为了不让大学生在海量网络信息中迷失,提高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能力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依托网络德育来实现,也就是说将网络德育内容纳入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党校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教育体系中来,这样能有效地节省资源,帮助大学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还可以依托主题班会、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向学生传递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以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律意识,达到“不信谣、不传谣”的教育目的。教育的内容可以形式多样,可以说理、辩论,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等,只要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传播的责任意识均可以采用;第三,可以依托高校现有的各个社团的力量,向大学生传递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和言论。简而言之,就是将思想教育内容嫁接到大学生点击量高的SNS网站、微信、微博,并以此为阵地实施“微博辟谣、微博海报、学生社会活动网上征求意见”等活动扩大高校网络主流文化舆论阵地。此外,还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公选课程和系列讲座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体价值的判别能力,为大学生创造运用科学的价值观判别网络媒介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条件。

(二)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因为它高效、快捷,除了文本信息之外,还可以配图、甚至视频。一旦学校某些决策有可能存在触及大学生的利益,如果没有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大学生就会借助于其他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最快捷、最方便,且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网络。当前,许多高校还沿用以前的教育体系,学生处于学校整个管理体系的最低层,话语权被校方掌控。当大学生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或是有被侵犯的可能时,他们有强烈的表达利益诉求的需要,如若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被堵死,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诉求,宣泄情绪,一旦这种网络舆情达到一定程度,汹涌的网络舆情危机就会爆发。

根据上述事实,高校要想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有效引导和管理,就需要畅通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构建校方与学生对等的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拓宽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这样不仅能维护学校的形象,掌握舆情的主导权,还能促进学校民主进程,保护学生合理的舆情表达权利。学校还可以依靠广大学生干部引导学生选择合理合法的表达渠道,以社团组织来表达利益诉求,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参议制”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代表以专题的方式召开参议会(每月一次),就学校学风教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以及学校数字化建设向校方提出质询,合情合理地表达事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利益诉求。学校还要培养学生干部的科学价值观,并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走进人声鼎沸的微博、BBS、SNS网站、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了解广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利益诉求。一旦发现有不良情绪宣泄的信息,学校要及时疏导、转化,尽力解决他们正当的利益诉求。

(三)培养网络舆情引导的意见领袖

校园网上的“意见领袖”具有强势的话语权,也是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他们的言论能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共鸣。一旦网络上各种意见僵持不下时,他们的具有说服力的言论就能影响网络舆情的方向,形成“导势”,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网络舆情的领导者。因此,高校要培植网络舆情引导力少不了培养“意见领袖”这一关键内容。学校选拔“意见领袖”的培养对象可以是青年骨干教师和有能力的学生干部,也可以是思想独立、思维缜密的各论坛的“版主”“博主”,只要在网络上能引导舆论走向的个体都可以被选择为“意见领袖”。

学校还可以通过百度等网站校园贴吧的管理员加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精华贴、置顶帖和励志博文鼓励这些“意见领袖”发言,从而在网络上培养一批人气高、思想进步的“意见领袖”。学校可以通过他们来掌控舆情的导向,通过他们的微博、微信传达学校的教育信息。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体系的处置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体系除了构建依托之外,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个性特征和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人员保障机制、收集研判机制、安全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置机制。

(一)网络舆情人员保障机制

人员保障是网络舆情引导力培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此外,校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学生工作处和后勤处还要为学校网络舆情提供组织保障。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应包括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和网络信息员。从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角色来看,他们的职责各有不同:即网络评论员是通过强化学校主流言论来引导网络舆情的理性分析者,而“意见领袖”则是针对网络评论员的言论,从大学生视角来评说网络评论员的言论达到掌控网络舆情导向的目的;网络信息员是能够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人员,可以从各班学生干部和寝室长中选拔,通过集中培训提高他们信息过滤的能力,掌握有价值的网络舆情第一手资料,并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之前上报给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二)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

网络上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因此学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机构,专职于收集来自各方的信息,全时段监控校园网络、通过软件从海量网络信息中检索有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信息,并将发布这些信息的ID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随后,还要将检索出的信息作深入剖析,并通过访谈调查,精确核实进行研判,将过滤下来的信息作为重点研判对象,力求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来掌握网络舆情的新动向。

(三)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实质是指从网络舆情危机征兆出现直至危机爆发这段时间里实施化解和应对危机采取的各类有效行动。其实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就是为预警尽量多争取一些时间,即尽早预测网络舆情发展的动向。预警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危机判别标准,还要根据危机不同级别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一旦爆发危机,就能为化解危机争取不少时间。其次,要畅通信息渠道,这能保证各类动态网络信息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各个职能部门。第三,工作人员要保持冷静,在疏导网络舆情危机时要避免过激的做法和言论,密切网络舆情的发展新动向。最后,一旦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后需要进行处置,预警机制能为其做好准备工作,为危机处置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四)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校园网络舆情危机一旦爆发,学校要即刻启动处置机制。首先要根据危机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动向,随时调整预案处置内容。务必做到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晰划分。其次,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媒介,主动公开处置危机的具体内容,做到信息透明化。此外,还可以发动“意见领袖”在校园网、主流论坛、微博和微信平台发布真实信息,澄清谣言,迅速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掌控网络舆情导向。第三,学校要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内容需要领导严格把关,迅速联系主流媒体发布信息。避免事态扩大化。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蔡晓平,李海云.高校网络舆情诊断及引导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高教探索,2011(6):27-30,45.

[3]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146-150.

[4]邓凌月,杜艮芝.新媒体时代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理论学刊,2012(8):77-80.

[5]吴彩虹.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学生思想动态引导机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4):100-103.

猜你喜欢
舆情危机大学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