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笑飞
(蚌埠医学院 社会科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古希腊是西方美育的发源地。毕达哥拉斯那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1]265第一次道出了美育的真谛。柏拉图也在其理想国中阐述了教育应该包括艺术教育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明确表明教育应当是阅读、体育、艺术及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体,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概念,并将重点放在了审美教育之上。文艺复兴运动带来艺术的革命,促使人们的个性解放、全面发展,这个时期的教育已经包含有艺术教育的成分。再回头审视中国,早在原始社会众多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中均涉及“先王乐教”的故事,孔孟的“仁学”审美观念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产生了激烈碰撞,启迪后人对于审美教育的思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明清的思想家,虽然他们的哲学见解各有不同,但其教育思想均能看出对美育的认同。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美育思想的传播,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先后提出美育的观念。在注重艺术教育的今天,美育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美育必然在实现人的主体化、个性化与多元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追赶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快速的发展带来一些矛盾与问题,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其中也包括基础艺术教育。解决基础艺术教育的不均衡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破”与“立”上做好文章。
问卷调查反映,有78%的学生在做选择题“基础艺术教育的作用”时选择了“在考试中可以加分或者是可以获得某种证书”,存在明显的功利化的倾向。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人们学会某种技能,而是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基础艺术教育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发育、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他们的教育切记要除去功利化因素。
我国近些年流行“艺考热”,有的学生将艺术当成了自己踏入大学的敲门砖,有的学生学习艺术仅仅是为了“艺术专项加分”,艺术教育在许多学生与家长眼中已经不再是陶冶情操的手段,而是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技能,或者是一条“成才”的捷径。通过调查发现,67.9%的学生在回答选择题“你为什么参加学校开设的艺术兴趣班”时,选择了“父母让去的”。只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了“兴趣爱好”,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走向了急功近利的方向。许多家长想在孩子身上圆他们童年的梦想,或者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图让孩子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这种强加到孩子身上的艺术培训不仅不能培养出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孩子们对艺术的反感。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教授艺术课程的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喜欢出类拔萃的学生,给了他们较多的偏爱,如在课堂上让尖子生辅助教学示范等。这本无可厚非,是人本性所致,但基础艺术教学关乎每个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应强调公平,避免歧视行为。学生在回答调查问卷主观题“你理想中基础艺术课程是什么样子”时,答案有以下三类: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可以一对一辅导,很多学生特意强调了希望老师要有耐心,还有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跟学生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心得与看法,希望受到艺术的熏陶。可见,学生普遍想得到艺术老师的指导与重视。高尔泰曾经说过:“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基础艺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发展,培养他们可以感受艺术的眼睛和耳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的话),艺术直接影响着生活的质量。
《乐记》中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真正的艺术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是本体的审美能力在艺术形式上的体现,人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选择艺术的形式。这是基础艺术教育较为理想的形式,而现在的基础艺术教育形式单一且浮躁,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
通过调查发现,90%的学校均配备有艺术器材,但使用率极低。学校配备艺术器材成了装点学校素质教育的面子工程,而不是真正从学生的教育出发。还有很多学校为了完成自己学校的素质教育报告,临时下派任务,要求每个年级必须交出多少作品,试问,临时赶制出的作品又能表达学生心中多少真情实感呢?调查问卷还显示97.8%的学生表示曾出现过艺术课被其他老师占用的情况,尤其是学期末复习迎考时期,艺术课就成了各种文化课老师觊觎的“香饽饽”。《乐记》上还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万事万物皆因和谐而有序,我们的课程教学上也要和谐而有序,不能随意挤占艺术课程。我们知道基础艺术教育能给予学生心理与精神层面的美育,同时还能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越是学业紧张的状态下,学生越是需要艺术的熏陶。随意占用艺术课堂是基础艺术教育“浮躁化”的表现。
艺术是对美的追求,何为“美”?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2],蔡仪说美是物本身,高尔泰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都会因主观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大家对美的概括的诠释各有不同,但这不影响我们在基础艺术教育阶段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
基础艺术教育“美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的潜能。科学家指出人类有90%的潜能处于休眠状态,但凡我们多挖掘一点,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基础艺术教育“尖子化”的错误倾向打压了许多学生对于艺术的热情。作为老师,要运用心理学中“皮革马利翁期待效应”鼓励学生。例如在美术课上,你鼓励学生完成他几乎完成不下去的作品,让他知道他在艺术的领悟上有独特的见解,再启发引导他进一步去表现。被夸赞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种幸福,带着幸福感的创作又怎么能不表现出“美的本质”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个启迪者,教师通过努力唤醒的是学生的自信与渴望成功的勇气,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带来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艺术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容易受到榜样力量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得学生把对于教师的喜爱迁移到他所教授的这门课程,正所谓“爱屋及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本质”。
1.基础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课业负担时常使他们感觉劳累、沮丧。艺术能够给他们以感官上的享受或放松,例如头痛时的一首轻音乐,亦或是失落时一首鼓励的歌曲,不经意间鼓励着学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犹如心时常对着太阳,就能有更多的光明、希望与憧憬。
传统的德育工作隶属思想政治领域,靠的是理论的梳理与灌输,往往使受教育者感到空洞与乏味。对比之下,基础艺术教育的德育内容就会显得丰富多彩了。在寓教于乐方面是其它教育形式所无法相比的。例如,美术课我们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透过我们的画笔勾勒出祖国的壮美山河,学生们不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了身心,锻炼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水平,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又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音乐课播放一些名家名曲,让学生们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抒发自己对于所听歌曲的感受,同学们之间既交流了音乐知识,同时还教会他们懂得聆听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2.基础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
人类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大脑左半球是“语言脑”,司言语、逻辑推理、数学和其他逻辑思维能力。右半球是“非语言脑”,主要识别空间图形,感知音乐等完型知觉能力,司形象语言[3]165。研究显示,人们在进化史上使用左半脑的概率远远高于右半脑,使得右半脑处于“压抑状态”。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一个人长时间思考容易陷入疲惫状态,此时听听歌曲,看看自然风光等都会有助于其状态的改善,这就是艺术的智育作用。这在《乐记》中早有体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教师作为启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进行智育的工作者,更应该牢固地树立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基础艺术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尺讲台,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美的世界。基础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没有严格界限上的对与错,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把传统的“教”变成“学”,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联想、讨论,把自己的角色由一堂课的“独唱者”变成了“伴唱者”,让学生展现他们自己的潜能与才华。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间加以引导即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走的被动局面。
1.基础艺术教育需要得到全面重视
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对于基础艺术教师的选择具有随意性。有部分老师入职后,学校没有其本身所学专业的空余岗位,于是就被调去做了艺术教师。在许多农村学校,有艺术专业老师的学校只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2.1%。许多学校管理者简单地认为艺术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写写字、画画图,认为只要略懂得一些就能应付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这种观念是可怕的。
艺术教育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美的学问,首先其自身就要符合美的标准。这个美不是简单的长得美,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仪表、教态,服装搭配得体、大方,说起话来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最重要的是其必须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对学生进行艺术性启发教学,根据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案。这一切对于不是艺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有些人认为基础艺术课程只是辅助课程,忽视了基础艺术教育课程本身所具有价值。对于艺术课程的教育简单理解为技能培养,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贸然取消基础艺术教育课程,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学校方面应该严格遵循基础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固有的规律,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民主氛围。充分开放学校购买的艺术器材,为学生发挥其艺术潜力搭建平台。对于一些边缘地区的学校,艺术器材和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确实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资源以丰富其教学方式。同时还可以同城区学校结成对子,以弥补艺术资源的不足。
2.基础艺术教育要在全面发展中注重“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4]166艺术的美是多元的,艺术的判别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个学生在心中都有自己对于“美”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差异,因材施教,要注重特色发展,苏州作为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九大新兴科技诚市中唯一的亚洲城市,原因是其独具特色,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城市的发展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提倡基础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走上艺术的道路。而是要每个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都可以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普及基础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孩子审美意识的必由之路;普及基础艺术教育是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也可以使得一些富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能够进一步发展;普及艺术教育,也是为了充分开发学生智力,使其得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础艺术教育的发展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成为他自己,使我们的国家、民族时刻保持着“竞争力”。
[1]汪子蒿,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朱光潜.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4):9-34.
[3]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