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政伟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古事比》是清代方中德奉其父方以智之命精心撰写而成。此书以事为经,以人为纬,“审同而辨异,溯流而穷源”[1]2,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值得学界应有的重视。吴孟复先生曾高度评价此书“博采旁搜,去芜取液,连类比附,融会贯通”[1]5。徐学林先生点校本《古事比》已由黄山书社于1998年首次出版,此本是以康熙初刻本为点校底本,以光绪点石斋为校本,然二本各有讹误,尤以光绪本为甚,徐先生严谨求实,据方氏所注出处逐一加以查核,或出校记,或径改,前后耗时八年,可谓后出转精。但近来笔者在研读该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遗存的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考订。今不吝浅陋,依据有关史籍资料,拈出徐校本《古事比》中讹误者十七则加以探讨,望方家教正。徐校本《古事比》引文中方氏所附按语为小字,本文依其体例。
1.束皙之对流觞。挚虞曰:“汉徐肇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相携水滨盥洗。”皙曰:“周公城洛邑,因流水泛酒。”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因此立为曲水帝,大悦。(卷 1“时序”条)[1]10
按,此误有二:其一,“三女”后脱一“生”字,“至”误属上句。《晋书》卷51《束皙传》记此事作“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2]1433、《通志》卷 124[3]1917、《太平广记》卷 19[4]1477、《太平御览》卷30引《续齐谐记》[5]143、冯梦龙《太平广记钞》卷26[6]673、严可均《全晋文》[7]1902记此事皆然。故《古事比》当校改为“汉徐肇三女生,至三日俱亡”。
其二,据此文意,且核以《晋书》等文献,“羽觞随波”“令君制有西夏”二句显系束皙转述之言,当施以单引号。“因此立为曲水帝”甚为不辞,“因此立为曲水”显为束皙语,当置于引号之内,“帝”字当属下句,与“大悦”自成一句。故《古事比》相关语句当断作:
皙曰:“周公城洛邑,因流水泛酒。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因此立为曲水。”帝大悦。
2.高阳里、荀淑旧里,名西濠。颍阴令以其有才子八人,改曰“高阳”。(卷1“舆地”条)[1]20
按,“西濠”疑“西豪”之讹。《后汉书》卷62《荀淑传》记作“荀氏旧里名西豪”,李贤注:“今许州城内西南有荀淑故宅,相传云即旧西豪里也。”[8]2050《三国志》卷10《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亦作“淑旧居西豪里”[9]307,《通志》卷111记此事亦作“西豪”[3]1651。《古事比》当校改。
3.晋桓豁子二十人。后以石为姓。(卷2“多子”条)[1]34
按,《晋书》卷74《桓豁传》言豁“有子二十人,皆以‘石’为名以应之”[2]1943,《通志》卷 127 亦然[3]1992。《古事比》“姓”显然是“名”之误。
4.后还本生者:诸葛举、举父乔,字伯松,瑾第三子,本字冲慎。亮未有子,求乔为后,瑾启吴主遣之。乔生子举。亮后自有子,举还复为瑾后。(卷2“继嗣”条)[1]41
按,此误有三:“诸葛举”乃“诸葛攀”之形讹,“第三子”乃“第二子”之误,“冲慎”乃“仲慎”之形误。《三国志》卷35《诸葛乔传》记此事曰:“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9]931—93《2通志》卷118记此事亦曰:“初,亮未有子于吴,求兄瑾第二子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乔字伯松,本字仲慎。”亦言乔子“攀还复为瑾后”[3]1779。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亦依次列及诸葛瑾三子:恪、乔、融。且明言乔子攀,字仲慎[10]2698。皆足资证。
5.众不识,而独异之:钟离牧、绪之子。童龁时,号为迟钝。从兄骃与谢赞、顾谭齐名,曰:“牧必胜我。”后假节钺,守武陵。(卷3“知子”条)[1]50
可是,武汉这么大,上哪儿去找李大头?他年前回村子,说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说他在武汉买了房。他经常说的地方,有前进一路,前进二路,六渡桥,偶尔也提一下中山公园。我向一个抄着汉口口音的人问路,他反问我,你到底要到前进一路还是前进二路还是六渡桥?我想,前进一路前进二路有两条路,而六渡桥只有一个,那就上六渡桥吧。
按,此误有二:其一,“龁”乃“龀”之形误。“童龀”犹“幼小”义,《三国志》卷60《钟离牧传》裴注引《会稽典录》正作“牧童龀时号为迟讷”[9]1392,《太平御览》卷516引《会稽典录》[5]2348、鲁迅辑录《会稽典录》[11]281皆然。
其二,骃并非牧从兄。《三国志》卷60《钟离牧传》裴注引《会稽典录》记此事曰“:牧父绪,楼船都尉,兄骃,上计吏,少于同郡谢赞、吴郡顾谭齐名。”[9]139《2太平御览》卷 516[5]2348、鲁迅辑录《会稽典录》[11]281记此事皆作“兄”。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亦可印证[10]2723。《古事比》当衍“从”字。
6.知其不可任,而密启:钟毓于弟会。遣会征蜀。毓密启不可专任。会果谋反,所养兄子逡、迪当诛,故宥。(卷 3“知子”条)[1]52
按,“逡“”迪”二字皆形讹。《三国志》卷28《钟会传》记此事作“峻“”辿”,裴松之又于“辿”下注音曰:“敕连反。”[9]79《3资治通鉴》卷78《魏纪十》亦记此事作“特原毓子峻、辿”[12]2483,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亦作“峻“”辿”[10]2665。故《古事比》当校改。
7.不知子之贤……魏衡不知兄子舒。使守水碓。(卷 3“知子”条)[1]53
按,《晋书》卷41《魏舒传》言魏舒“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于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2]1185,《通志》卷 122[3]1877、《资治通鉴》卷 78[12]2469亦然,故魏舒乃魏衡从兄子,《古事比》脱一“从”字,当校补。
8.以金玉比誉者……荀靖、荀爽也,许章曰:“二荀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明内润。”(卷“3兄弟”条)[1]54
按,《后汉书》卷62《荀淑传》李贤注引皇甫谧《高士传》曰:“靖字叔慈”,并记此事作“叔慈内润”[8]2050,《三国志》卷10《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作“爽字慈明”“靖字叔慈”,并引皇甫谧《逸士传》记此事作“叔慈内润”[9]307。《世说新语》卷9《品藻》刘孝标注引《逸士传》亦然[13]599。汪藻《颍川颍阴荀氏谱》亦曰:“靖,淑子,字叔慈。”[14]755。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亦作“淑慈”[10]2659。足勘《古事比》之误。
按,“平”乃“丕”之形讹。《后汉书》卷25《鲁恭传》记此事作即作“丕”[8]874,《通志》卷107记此事亦然[3]1531。严可均《全后汉文》卷 33 亦作“丕”[7]554。故《古事比》当校改。
10.甘美分遗,孔奋也。奋弟寄在洛阳。分俸禄以给之,四时送衣,下至脂烛。所食有甘美,辄分减遗寄。(卷3“友爱”条)[1]56
《古事比》卷4“叔侄”条曰:“著书者,孔琦与侄嘉也。奋弟奇作《春秋左氏删》;奋晚有子嘉,作《左氏说》。”[1]73而卷三“兄弟”条曰:“以弟奇明经当仕,上病去官者,孔奋也。”[1]54按,“孔寄”“孔琦”皆“孔奇”之误。《后汉书》卷31《孔奋传》记此事即作“奇”(1099)[8]1099,《通志》卷107记此事亦然[3]1554。故《古事比》当校改。
11.谢述之尽心营视。兄景行爱甝而憎述。及有疾,述尽心营视,不解带,不巾栉者累旬。景行深怀感愧。(卷3“友爱”条)[1]59
《古事比》同卷“友爱”条记此事又曰“:兄不爱,而事愈谨……谢述也。景仁爱弟甝而憎述。”[1]56按,“行”乃形讹,当作“仁”为是。《宋书》卷52《谢述传》记此事作“景仁爱其第三弟甝而憎述”[15]1496。《南史》卷19《谢裕传》曰:“谢裕字景仁,朗弟允之子、而晦从父也。名与宋武帝讳同,故以字行。”[16]528汪藻《陈国阳夏谢氏谱》曰:“裕,允子,字景仁,宋武帝尚书左仆射。”[14]72《5通志》卷132亦曰:“谢裕,字景仁,晦从父也,名与武帝同,故以字行。”[3]208《8古事比》卷11“姓名”条:“避讳而以字行……谢景仁,本名裕。”[1]253皆足勘误。
12.无礼于翁者……谢万、妻父王述为扬州刺史,万尝衣白纶巾,乘平肩舆,径至厅事前,谓述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述曰:“非无此论,但晚合耳。”(卷4“翁婿”条)[1]97
按,《通志》卷128记此事亦作“晚合”[3]2017。“晚合”乃“晚令”之形讹,谓晚年有美誉。《世说新语》卷24《简傲》记此事即作“晚令”,刘孝标注引《述别传》亦曰:“述少真独退静,人未尝知,故有晚令之言。”[13]90《8晋书》卷79《谢万传》虽作“晚合”[2]2086,不过中华书局点校本出注曰:“‘合’当作‘令’。”[2]209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亦以《世说新语》为据言“作晚合者误”[17]88。故《古事比》当校改。
13.贾充之妻欲后其甥,而趣杀其子于乳母之怀。子黎民三岁,见充喜笑,就而拊之。充妻谓充私乳母,杀之。黎民恋念而死。(卷“5妬妇”条)[1]128
按,“甥”乃“外孙”之误。《晋书》卷40《贾充传》曰:“充妇广城君郭槐,性妬忌……及薨,槐辄以外孙韩谧为黎民子,奉充后。”[2]1170—117《1通志》卷121记此事亦然[3]1873。《资治通鉴》卷81《晋纪三》亦曰:“充薨,世子黎民早卒,无嗣,妻郭槐欲以充外孙韩谧为世孙。”胡三省注曰:“韩谧,充婿韩寿之子。”[12]2580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71《封建考》亦曰“:谧,韩寿子,以外孙袭(充)爵,为赵王伦所杀。”[18]2151万斯同《晋功臣世表》谓贾充“无子,以外孙韩谧为后”[10]3317。《古事比》卷2“继嗣”条亦曰:“以外孙为后者,韩谧。韩寿子。贾充以为后。”[1]41足勘此误。
14.族以地著:王有临沂、太原两派。王舒后有融,二子:祥、览。(卷“6宗族”条)[1]134
按,《晋书》卷33《王览传》言王览“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2]991。又卷76《王舒传》言王舒“父会,侍御史”[2]1999。汪藻《琅琊临沂王氏谱》详列前后十二代世系,其中王融属于一世,而王舒居于四世,王舒为王融曾孙而非其父祖[14]669。可证“王舒后有融”一说不合史实。
《晋书》卷33《王祥传》言王祥“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2]987。汪藻《琅琊临沂王氏谱》明言:“琅琊王氏本居皋虞,后徙临沂。汉大夫吉生御史大夫骏,骏生汉大司空崇,崇孙后汉中大夫遵生青州刺史仁,仁四子曰谊、曰睿、曰典、曰融。”[14]573故《古事比》当校作“王仁后有融”才是。
15.伏湛世传经学。琅琊东武人。九时祖胜。湛封阳侯,二子隆翕嗣爵,子光,光子晨,晨子无忌,忌子质,质子完。(卷 “6家世”条)[1]144
按,此误有二:其一,《后汉书》卷26《伏湛传》记此事作“封阳都侯”,李贤注:“阳都,县名,属城阳国,故城在今沂州沂水县东。”[8]89《4资治通鉴》卷97《晋纪十九》胡三省注:“阳都县,前汉属城阳国,后汉、晋属琅琊国。”[12]306《2通志》记此事亦作“阳都侯”[3]1534,熊方《补〈后汉书〉年表》谓其“建武三年三月壬寅封阳都侯”[10]1787,严可均《全后汉文》卷12亦谓其“封阳都侯”[7]532。故《古事比》当校补。
其二“,二子隆翕嗣爵”一句颇存歧义。《后汉书》明言伏湛“二子:隆,翕。翕嗣爵,卒,子光嗣”[8]897。《通志》亦然[3]1534。《文献通考》卷269《封建考》亦曰:“阳都侯伏湛,琅琊东武人……子翕嗣。”[18]2136熊方《补〈后汉书〉年表》[10]1787、钱大昭〈后汉书〉补表》[10]1865皆可佐证。故《古事比》当校补为“二子:隆、翕。翕嗣爵”。
16.优劣之别于评品者……董、费优劣。许靖丧子,董允白父和,请车,遣鹿车给之,允有难色。费祎便前先上。及至,诸贵人车乘甚鲜,允神色未泰,祎晏然自若。和知之,谓允曰:“常疑汝于文祎优劣未别,自是吾意了矣。”(卷6“优劣”条)[1]149
按“,文祎”乃“文伟”之形讹。《三国志》卷44《费祎传》曰:“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且记此事作“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9]1060。《通志》卷118记此事亦然[3]1801。《资治通鉴》卷 75《魏纪》[12]2393、严可均《全三国文》卷62[7]1389、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10]2704皆作“文伟”。足勘《古事比》之误。
17.陈郡袁霸,涣弟,与同郡何夔并知名于时,而霸子亮、夔子曾、涣子侃,复齐声友善。(卷7“朋友”条)[1]174
按,《三国志》卷11《袁涣传》记此事作“涣从弟霸”[9]336,《通志》卷114记此事亦然[3]1707。汪藻《陈郡阳夏袁氏谱》亦明言:“霸,涣从弟,字公恪,魏大司农。”[14]767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亦谓霸为“涣从弟”[10]2654。故《古事比》“弟”前当补一“从”字。
当然,古籍整理工作既复杂又艰巨,要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想搜罗、整理、补充面面俱也实属不易。本文仅对徐校本《古事比》遗存的问题先期作了一些简短的校补,相信通过后续的研究能为徐校本《古事比》的修订再版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使其尽善尽美,从而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使用。
[1]方中德,撰.徐学林,点校.古事比[M].合肥:黄山书社,1998.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冯梦龙.太平广记钞[M].郑州: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
[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1]鲁迅辑录古籍丛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2]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3]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刘义庆,撰.王先谦,校订.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