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籍俗谚语修辞运用探析

2015-03-28 01:19任连明孙祥愉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灯会同义语录

任连明,孙祥愉

(聊城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禅籍俗谚语修辞运用探析

任连明,孙祥愉

(聊城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文章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禅籍俗谚语在语音、语义、语法修辞上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禅宗文献的解读,而且对于把握禅宗语言的性质,促进对禅宗文献的研究大有稗益。

禅宗;俗谚语;修辞

“禅宗语录(禅宗著作的主要部分)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修辞特色,使它成为近代汉语修辞学的引人瞩目的探讨对象。”[1]18从修辞角度来看,禅籍俗谚既有一般俗谚所具有的特点,又有其自身不同于世俗俗谚所具有的特点,下面从语音修辞、语义修辞、辞格运用三个角度论述禅籍俗谚的修辞特色。

一、禅籍俗谚中的语音修辞

“在语音修辞中,音节匀称是节律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2]33要求音节整齐,这是中外俗谚都具有的特点之一,禅籍俗谚也不例外。禅籍俗谚中无论是单句俗谚、复句俗谚还是多句俗谚,大多都讲求音节整齐。例如:

(1)《拈八方珠玉集》上:居士从外归,女子举似居士。士云:“丹霞在么?”女子云:“去也。”士云:“赤土涂牛奶。”

(2)《景德传灯录》卷一六筠州九峰道虔禅师,问:“动容沉古路,身没乃方知。此意如何?”师曰:“偷佛钱,买佛香。”

(3)《五灯会元》卷六栖贤怀佑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井底寒蟾,天中明月。”

(4)《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三:“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朝东。时人若识藏身处,拈取簸箕别处春。”

(5)《古尊宿语录》卷一四,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

例(1)中“赤土”与“牛奶”双音节词相对。例(2)中“偷”与“买”,单音节动词相对;“佛钱”与“佛香”,双音节名词相对。例(3)中前后两句都是四字格相对,“井底”对“天中”,“寒蟾”对“明月”。例(4)中的俗谚属于七字格相对,前后两句中的“天上”配“人间”、“有”配“无”、“星”配“水”、“不”配“皆”、“拱北”配“朝东”,既有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又有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例(5)中的俗谚属于五字格相对,四个单句中“金佛”“木佛”“泥佛”“真佛”,双音节相对;前三个单句中“度炉”“度火”“度水”双音节相对而立。

俗谚一般都比较讲究节奏,在一些字数为偶数的单复句俗谚语中,一般由双音节组成一个音步,比如前面举到的“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构成“二二,二二”结构。另,像“春日鸡鸣”“中秋犬吠”构成“二二”结构。在奇数句的俗谚中同样如此,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张公吃酒李公醉”构成“二二三”结构;“人逢好事精神爽,入火真金色转鲜”构成“二二三,二二三”结构。总之,不论句式长短,在节奏上都讲究整齐划一。

在一个俗谚当中,有的反复使用一个或多个语素。如:

(6)《明觉禅师语录》卷三,僧问兴化,化云:“一盲引众盲。”师云:“端的瞎。”

(7)《联灯会要》卷二九亡名尊宿,道了叩齿云:“适来无端,不合与么道。”邻壁有不老宿,闻云:“好一釜羹,被一颗鼠粪污却。”

(8)《天圣广灯录》卷一四荆南府竹园山禅师,师近前,以手掩僧口云:“低声,低声。”僧便打一掌,师拓开云:“山僧招得。”僧拂袖出去。师笑云:“早知如是,悔不如是。”

(9)《五灯会元》卷一七黄龙惟清禅师,上堂:“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更是谁?雾露云霞遮不得,个中扰道不如归。复何归,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10)《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八:“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何似风恬并浪静,一江明月满溪船。 ”

例(6)中单句俗谚“盲”字两现;例(7)中的复句俗谚前后各出现“一”字;例(8)中复句俗谚“如是”双音节词重复使用;例(9)中的俗谚“团”“尖”“似”反复使用;例(10)中的俗谚“相”“好”“无”三字重复使用。类似例句中相同语素的多次使用,使得整句俗谚在语音上读起来叮当有声、铿锵有力。

禅籍俗谚有时会使用连绵词,双声叠韵连绵词的使用,使得整句俗谚读起来回环和谐,悦耳动听。比如:

(11)《法眼禅师语录》卷中:“大众,三世诸佛向火焰里转大法轮,闻名不如见面。今日智悟上座,见面不如闻名。”

(12)《五灯会元》卷六庐山栖贤怀祐禅师,上堂:“若会此个事,无有下口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井底寒蟾,天中明月。”

(13)《联灯会要》卷二五袁州木平善导禅师,僧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曰:“石牛沿古路,日里夜明灯。”

(14)《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三,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师曰:“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

(15)《拈八方珠玉集》卷三,举:“僧问镜清:‘一等明机双扣。为什么却遭违贬?’清云:‘打水鱼头痛,惊林鸟散忙。’”

(16)《景德传灯录》卷十,明水和尚问:“如何是顿获法身?师云:“一透龙门云外望,莫作黄河点额鱼。 ”

以上各例中的俗谚语,依次来说“见面”“寒蟾”“古路”属于叠韵,“泥牛”“消息”“头疼”“外望”属于双声①。通过这些双声叠韵连绵词的使用,使禅籍俗谚的口语性更强,流传度更广。

语音修辞方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讲究押韵。例如:

(17)《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僧云:“和尚休得也。”师云:“此扰是落平常。”僧云:“恰是归众。”师云:“龙蛇易辫,衲子难瞒。”

(18)《嘉泰普灯录》卷十,上堂曰:“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一法透,万法周。且道透那一法?”

(19)《景德传灯录》卷二三,师曰:“还将得吹毛剑来否?”僧展两手。师曰:“将谓是个烂柯仙,元来却是樗蒱汉。”

例(17)中,“辨”“瞒”相押;例(18)中,“秋”“收”“透”“周”相押;例(19)中,“仙”“汉”相押。这样使整句俗谚读起来更加鲜明、更加上口。

二、禅籍俗谚中的语义修辞

(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修辞讲究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许多深刻的道理、复杂的经验可以通过俗谚简捷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比如:

(20)《五灯会元》卷五长髭旷禅师,师礼拜,头曰:“汝见个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据某甲所见,如红炉上一点雪。”

“红炉上一点雪”这一俗谚给读者描画出一副美妙的画卷,纷纷扬扬的大雪刚好有一片要飘落到烧红的炉子上,很明显找不到雪在哪儿了。在禅籍中,这用来譬喻修禅悟道的过程是无迹可寻的,禅心不必他证,禅道之心来自自心。该俗谚把修禅的大道理用如此简单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表现出老禅师深厚的修禅接引功夫。

(21)《古尊宿语录》卷八汝州首山念和尚语录,僧云:“成佛后如何?”师云:“众生,众生。”问:“觉花未发时,如何辫真实?”师云:“冬不寒,腊后看。”

“冬不寒,腊后看”这是一句气候谚语,意义为:“冬天冷不冷,过了腊月之后才能真正知道。比喻事物的真相在初试阶段并一定明朗,要有一个过程才能完全显露。”[3]166禅家也用来告诫参禅僧徒,修禅境界必须要一定程度才能检验。以气候谚语来比修禅的大道理,非常形象而且显豁。

(22)《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颂云:“身上着衣方免寒,口边说食终不饱。大唐国里老婆禅,今日为君注破了。”

“身上着衣方免寒,口边说食终不饱”,字面义为:身上披上衣服才能免除寒冷,只是说说的食物而没有吃进嘴里是终究不会饱的。这句生活谚语以如此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说明做事不能空谈,进而阐明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禅宗的信徒主要由中下层的普通劳动人民组成,其主体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由于受信众文化水平的制约和本身主导思想的影响,所以禅宗在说禅论道、接引学僧时多讲求用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而俗谚本身在语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也正好符合禅宗传道的要求。

(二)同义手段,变幻多样

“修辞活动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其中核心问题是对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4]5“8所谓同义手段,顾名思义就是把同义的语言或言语形式作为一种修辞的预备手段。同义形式,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意义或内容的语言或言语形式,这样的形式可大可小,大至语篇,小至语素,只要有意义存在,就有同义形式存在。”[5]201禅籍俗谚语中同义手段的运用主要有同义或近义单音节词替换,同义或近义双音节词替换,同义或近义短语替换以及同义或近义句子替换。

1.同义或近义单音节词替换

(23)《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六:“一言既出驷难追,赖遇梁王放过伊。杨子江头航折苇,浪头何似问头危。”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老人当日曾祗对,五百生来由自悔。一言才出马难追,累他百丈成群队。”

(24)《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若成此十,则顿成五十二种胜行。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批注》卷六,此之禅定:不出三界,未免轮回。可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也。

(25)《禅真逸史》二十四回:“出家人图个安闲自在,我俗门中要替父母争一口气。自古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金瓶梅》七十六回:“你两个已是见过话,只顾使性儿到几时?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你去与他陪过不是儿,天大事都了了。”

(26)《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如是能令正法速灭,不值佛世生,地狱如箭射。”

《僧羯磨》卷上:“有五法为僧分粥,入地狱如箭射,谓有爱等。”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谓从他闻法言我自解,不称赞师,准观佛三昧经,堕地狱如箭射也。”

例(23)组中“一言既出驷难追”与“一言才出马难追”,两俗谚一用“既”,一用“才”,皆为副词,“既”和“才”都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紧相连,一件事结束后另一件事接着出现。属于同义替换。

例(24)组中“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与“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两俗谚一用“百”,一用“八”,就整句俗谚来看,它们都是用来表虚指的,不表实在数字意义。属于近义替换。

例(25)组中“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与“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二者一用“争”,一用“受”,用“争”隐含着施动者具有主动性,主动去争取某种利益。用“受”隐含着主体的接受义,与“争”的意义有一定的差别。

例(26)组中“地狱如箭射”“入地狱如箭射”与“堕地狱如箭射”,分别使用“入”“堕”,“入”隐含施动者的主动行为动作,“堕”隐含被动义,但都有“进入”义,属于近义语素替换。

2.同义或近义双音节词替换

(27)《列祖提纲录》卷二:“金刚心真,华藏界阔。一佛出世,千佛拥卫。一华开敷,万华周匝。现殊胜因,作奇特事。”

《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佛出世,千佛赞扬。十方坐断,独露真常。”

《无量寿经讲记》册二《法会圣众第一》:“这些佛弟子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也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诸佛没有嫉妒,没有障碍,那一个带头都一样,绝对平等。”

(28)《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首座趋前问讯曰:“太守无辜屈辱和尚如此。”师以手指地曰:“平地起骨堆。”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卷二:“今日普庵到这里,恰似不会。往往这个老汉,只是破一作二,教坏人家男女,平地起土堆。”

《破山禅师语录》卷三:“平地起孤堆,虚空堕地走。撞着瞎驴鸣,将谓狮子吼。”

(29)《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僧问:“祖歌如何唱?”师曰:“抛送醉人酒。”僧曰:“恁么则辜负和尚。”师曰:“猛虎不吃伏肉。”

《水浒传》第二回:“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虫不吃伏肉。 ’”

(30)《五灯会元》卷一六大梅法英禅师:“三十六旬之始,七十二候之初。末后句则且置,抵如当头一句,又作么生道?”拈拄杖曰:“岁朝把笔,万事皆吉,急急如律令。大众,山僧恁么举唱,且道还有祖师意也无?”

《平石如抵禅师语录》,元旦上堂,拈拂子作书空势,召大众云:“看看,新年把笔,万事大吉。且道书底是什么?孔门弟子无人识,碧眼胡僧笑点头。”

《楚林禅师语录》卷三,元旦上堂,拈香祝圣毕,以拂子点空曰:“元旦举笔,万事俱吉。一毫端上,文彩全彰。百亿山河,花攒锦簇。”

例(27)组中“一佛出世,千佛拥卫”、“一佛出世,千佛赞扬”、“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其中“拥卫”“赞扬”“拥护”交叠使用,属于近义词语替用。

例(28)组中“平地起骨堆”、“平地起土堆”、“平地起孤堆”,“骨堆”“土堆”“孤堆”皆有隆起义②,属于同义词语替用。

例(29)“猛虎不吃伏肉”、“大虫不吃伏肉”,“老虎”称作“大虫”在晋干宝《搜神记》里就有记载,记如“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这里属于同义替换。

例(30)“岁朝把笔,万事皆吉”、“新年把笔,万事大吉”、“元旦举笔,万事俱吉”中,“岁朝”“新年”“元旦”,三者同义,《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3.同义或近义短语替换

(31)《五灯会元》卷五船子德诚禅师,夹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夹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五灯会元》卷十八大沩海评禅师:“灯笼上作舞,露柱里藏身。深沙神恶发,昆仑奴生嗔。”喝一喝曰:“一句合头语,万劫堕迷津。”

(32)《联灯会要》卷十三浮山法远禅师,随后以衣袖拂一拂,师曰:“诛龙之剑,岂可挥蛇。”僧乃嘘嘘,师曰:“如今大有如君者,不到乌江不肯休。”

《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悟新禅师,因僧问:“弓箭在手,智刃当锋。龙虎阵圆,请师相见。”师曰:“败将不斩。”僧曰:“恁么则铜柱近标修水侧,铁关高鏁凤凰峰?”师曰:“不到乌江未肯休。”

《古庭禅师语录辑略》卷四:“钻之弥坚,游春公子勒金鞭。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亦只般。”

(33)《五灯会元》卷七雪峰义存禅师,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师曰:“宁自碎身如微尘,终不敢瞎却一僧眼。”

《五灯会元》卷十八大沩鉴禅师:宁可碎身如微尘,终不瞎个师僧眼。晦堂较些子,有般汉便道。熟处难忘,有甚共语处。

《佛果击节录》卷下:“宁可碎身如微尘,终不瞎个众生眼。长庆较些些子,有般汉设使羚羊未挂角,也似万里望乡关。”

例(31)组中“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撅”、“一句合头语,万劫堕迷津”,“系驴撅”指“系缚驴马之木桩。”[6]442禅家转喻学人虽领得一句一棒之玄机,然若执着于一语一句,则反受其拘束系缚,欠缺活用之机法。“迷津”即迷之境界,三界六道。“堕迷津”即堕入三界六道而没办法顿悟。在禅籍俗谚中当属近义运用。

例(32)组中“不到乌江不肯休”、“不到乌江未肯休”、“不到黄河心不死”,三者都表示不到完全绝望,决不轻言放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例(33)组中“宁自碎身如微尘,终不敢瞎却一僧眼”“宁可碎身如微尘,终不瞎个师僧眼”“宁可碎身如微尘,终不瞎个众生眼”,三句俗谚当中,分别使用“瞎却一僧眼”“瞎个师僧眼”“瞎个众生眼”,在禅籍中意思是一样的,即误导学僧修禅③。

4.同义或近义句子换用

(34)《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三:“方为种草,亦多令兄弟,多作偈颂。虽未十成,要他揩磨心识做得了,却与他一槌击碎,大事明了,偈颂亦不用做。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密庵和尚语录》:“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如珠走盘,不拨自转。二六时中,折旋俯仰。”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七安州白兆山通慧珪禅师:“一念回光,豁然自照,何异空中红日,独运无私。盘里明珠,不拨自转。”

(35)《五灯会元》卷三古寺和尚之行者:丹霞来参,经宿。明旦粥熟,行者抵盛一钵与师,又盛一椀自吃,殊不顾丹霞。霞亦自盛粥吃,行者曰:“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五灯会元》卷二○万年道闲禅师:“相见不须瞋,君穷我亦贫。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不会禅师语录》卷五,进曰:“如何是急?”师曰:“石火电光难可比。”进曰:“教后人如何担荷?”师曰:“只知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师云:“你不来,我要打你。”明维那即打师一掌。师曰:“只说今行早,更有早行人。”

《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师云:“你不来,我要打你。”余即打本师一掌。本师云:“只说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天隐禅师语录》卷三:一僧咳一声出,一僧作礼。师云:“夜眠侵早起,更有夜行人。”

例(34)组中“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如珠走盘,不拨自转”、“盘里明珠,不拨自转”,三句俗谚字面意义通俗易懂,禅义喻指直下承当,不用费力。

例(35)组中“五更侵早起,更有夜行人”、“谓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只知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只说今行早,更有早行人”、“只说人行早,更有早行人”、“夜眠侵早起,更有夜行人”,上述6句俗谚,字面义都可以理解为自己虽凌晨早起,还有更早的行人。比喻强中更有强中手。

同义手段的运用,使禅籍俗谚格式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情达意上更加灵活自由。同时也是禅宗不拘泥于文字的宗派观念的直观体现。

三、禅籍俗谚中的语法修辞

(一)语序的变化

在汉语中,语序既是一种语法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修辞手段,禅籍文献中,语序的变化同样比较常见,比如:

(36)《镇洲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师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是神通妙用?本体如然?”普化踏倒饭床。师云:“太粗生。”

《宗镜录》卷二五,问:“如上所说:‘芥纳须弥,毛吞巨海。既唯一心。’须弥为复入芥子,不入芥子?若言入,经何故云:‘须弥本相如故。’若言不入,又云:‘唯应度者见之。’”

(37)《吹万禅师语录》卷二,上堂:“一翳在眼,乱坠空华。一物在心,横生烦恼。论凡论圣,尽作碍眼之尘。说佛说生,总是蒙心之被。”

《古雪哲禅师语录》卷十二,问:“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是如何?”师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

(38)《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曰:“如何得覲天子?”师曰:“盲鹤下清池,鱼从脚底过。 ”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三五:“咸鳥咸鳥鸟,守空池。鱼从脚底过,咸鳥咸鳥总不知。”

例(36)属于四字格俗谚语中语序的对调;例(37)中只是俗谚语后句进行了语序调换;例(38)属于五字格俗谚语语序变换,该例中的俗谚不只是单纯的语序发生变化,其中一句遣词用语都有所改动,但是意义没变。总之,禅籍中俗谚语在语序上的变动对意义基本没什么影响,多数只是禅师任性为之,这也说明了禅宗不拘泥文字的特点。但是这也使得禅师在启迪引进学僧时更加自由灵活。

(二)修辞格的使用

“组成句法结构的配置方法通常称为言语的句法格……言语格在汉语修辞句法学的手段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作为句法表现手段用于各种语体的作品、各种文学体裁。”[7]97这里的“言语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修辞格。可见,修辞格的使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语法手段。在禅籍文献中,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十分丰富。择例如下:

1.对偶格

对偶在禅籍俗谚中十分常见,复句中从三字相对句,一直到七字相对句大部分都使用对偶句。

(39)《五灯会元》卷六九峯道虔禅师,问:“动容沈古路,身没乃方知。此意如何?”师曰:“偷佛钱,买佛香。 ”

(40)《天圣广灯录》卷二一,师又竖起拄杖云:“大众会么?言不再举,令不重行。”便下座。

(41)《五灯会元》卷四 益州大随法真,问:“佛法偏在一切处,教学人向甚么处驻足?”师曰:“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42)《嘉泰普灯录》卷五庆元府大梅祖镜法英禅师,提朱履曰:“达磨携将一只归,儿孙从此赤脚走,借他朱履代麻鞋,休道时难事掣肘。化鹏未遇不如鲲,画虎不成反类狗。 ”掷之。

例(39)、例(40)分别是三字格、四字格宽式对偶;例(41)中的“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五字格俗谚前后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平仄相谐,文字相异,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工对。例(42)中的是七字格的宽式对偶句。

2.夸张格

禅机对话中,禅师与学人也喜欢运用夸张这种修辞格来参悟佛理。例如:

(43)《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一口吸尽西江水,意旨如何?”师云:“蹈破天关,逈然廓落。”

(44)《镇洲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师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是神通妙用?本体如然?”普化踏倒饭床。师云:“太粗生。”

例(43)是以“庞藴与马祖的对话”作为话头引入禅机对话,谁人能做到一口吸尽西江水呢?从字面上来看,这显然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然而“以禅学的眼光来看……如果能做到心性空虚,便是整个宇宙万物,也可一口吞下。”[8]61例(44)所用俗谚与例(43)相类,单从字母看也是运用了夸张辞格,从禅学来看则不然。

3.层递格

(45)《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师曰:“我不恁么道。”

(46)《景德传灯录》卷四 嵩岳破灶堕和尚,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如是,千处亦然。”僧乃叉手近前应喏一声。

例(45)中俗谚属于递降式,例(46)中俗谚属于递升式。

4.回环格

(47)《物初大观禅师语录》,师云:“赤须胡,胡须赤。蛇吞瓮,瓮吞蛇。及乎点检将来,二俱不了。”

(48)《费隐禅师语录》:“自今至古,不迁不易。从本以来,无欠无余。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只要瞥悟无生,便见完全受用。”

(49)《从容庵录》卷六,上堂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扰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送落花。”

5.对比格

禅籍俗谚中,禅师喜欢运用对比修辞格来说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进而用来启悟学僧,这样的例子很多,择例如下:

(50)《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51)《五灯会元》卷一六温州光孝已庵深禅师,上堂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沿屋栋。达磨大师不会禅

(52)《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州云:“尔问赵州聻?”师云:“这僧问赵州,赵州答:‘赵州得人一马,还人一牛。’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会么?”

除了以上所选取的对偶、夸张、层递、回环、对比等修辞格外,像比喻、借代、拟人、顶真等等也比较常见,在此不一一列举。

以上通过搜罗禅籍中所使用的俗谚语,根据它们在修辞方面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这对于把握禅宗语言的性质,禅宗语言的理解都有重要意义。禅籍俗语、谚语在修辞方面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注释:

①“外望”不成词,但是在该句中我们认为这两个前后相连的两个语素所用声母相同,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语音修辞效果,宽泛点也可以称之为“叠韵”。

②“骨堆”一词,《禅宗大词典》(袁宾、康健主编,崇文书局,2010年,320页)在“平地起骨堆”一条下释:“骨堆,坟墓。”而龚元华《释“骨堆”》(辞书研究,2014年第6期,80页)在音理、义理以及充分实例论证的基础上得出“‘骨堆’‘骨都’‘孤堆’‘骨笃’‘姑都’皆为‘骨朵’之声转,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属于叠韵连绵词,因其中心词义为凸起、鼓起,故可表示地面凸起的土堆,上揭‘平地起骨堆’就是在平整之地堆起土堆,在禅籍中寓指无事生非,与坟墓无关。”笔者家乡山东宁阳也有此用法,比如:你去那个骨堆上站着去。因此更倾向于龚元华的观点。

③袁宾《禅语译注》(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482页)释“未曾瞎却一僧眼”为“从没有使一个僧人瞎了眼。”笔者认为这只是直译,深层意义的“瞎”当释为误导、教坏。

[1]袁宾.禅宗语录的修辞特色[J].当代修辞学,1988(2).

[2]宗守云.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2005.

[3]温端政.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宗守云.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2005.

[6]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

[7]郭列罗夫.现代汉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8]周裕鍇.百僧一案——禅悟禅门的玄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On the Rhetoric Using of Proverb in Zen Scripture

REN Lian-ming,SUN Xiang-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mmom proverbs in Zen Scripture on three levels:phonetics,semantics and grammar,which is helpful not merel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Zen Scripture,but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not only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Zen Scripture,bu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Zen language and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tudy on Zen Scripture.

Zen;proverb;rhetoric

H136

A

1673—8861(2015)04—0048—06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11-05

任连明(1982-),男,山东泰安市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史、文献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40001)、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猜你喜欢
灯会同义语录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春节灯会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语录
语录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