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姣��
摘要:目前不少大学生都存在心理危机,因此探究心理危机的成因、特点,是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提出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社会因素。
伴随改革开放广度与深入的不断加大,现代媒介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迅速涌入我国,面对着多元信息的洗刷,不同文化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行为准则冲击,他们常常感到混乱、困惑、无所适从、进而产生产生焦虑惶恐的心理。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常常使人感到身心俱疲,精神压抑。而且社会转型期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使当代大学生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苦楚与无奈,进而引发心理危机。
2.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家庭因素。当前大部分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使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绵绵不断的宠爱里,处于被照顾、被关怀的角色,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依赖感;另一方面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将家庭教育的中心放在孩子智力开发和技能培养上,而在生活上许多家长却越俎代疱,忽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与生存技能的培养,这种环境中,当前大学生习惯于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索取, 更注重自我的实现。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部分大学生有过家庭离异、留守等经历,这些经历带来的创伤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长期乃至终身难以消除。
3.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家教育因素。自高校扩招以来,虽然各高校办学规模有所增长,但一些学校,教育管理跟不上,且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不够,导致大学生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激烈的求职竞争,艰辛异常的求职过程,使学生们饱受心理的煎熬,面在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下,心理失落更为明显。因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分溺爱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心理脆弱,自力能力与抗挫能力不强;家教方式过于严格,易使孩子感到压抑,面对于家人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常感觉压力很大,如果没有释放压力的途径,极易导致心理问题。
4.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自身因素。由于多数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导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匮乏,因而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知不够全面、充分,极易出现一定的认知偏差。因此,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面对来自于社会、家庭、学业等多重压力与情感困扰时,容易出现激烈的心理冲突和波动,而没有经历太多的磨难与挫折的他们,难以忍受任何的破折,因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1易发性。大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还很不成熟,其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加之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认知不够全面,却又具有想象力丰富的象与思维活跃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受到外界不稳定的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一旦内心压力强度太大或问题不能及时化解,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2.潜在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往往是有某些潜藏在内心并长期得不到宣泄的的负面情,在某一特定的诱因下引发的。而且危机的演变通常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日积月累达到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就会演变成巨大的危机。
3.易察性。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但是在爆发前并不是没有迹象可寻的。一些学生在危机爆发前通常会有一些反常的表现,与之生活学习在一起的同学,经常与之谈心谈话的辅导员老师都非常容易察觉出这种异常反应。
4.时代性。大学生心理危机与时代息息相关,社会的每一次变迁,对大学生的心理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反映了一定的时特性代。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残酷的竞争与快节奏的生活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在大众化教育的当下,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已成为困扰着当今的大学生的又一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途径
1.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应对及时、效率高速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减少和杜绝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基础。建立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确立全天候危机干预制度,确保24小时有专人具体负责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旦发生危机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进行干预;二是建立危机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分类别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时时关注重点学生的动态;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心理咨询部门的作用,开通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确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处理方案,并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进行定期的评估;四是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对发现的危机预兆进行及时上报;五是要鼓励大学生在发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且难以排解时,能够主动走进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及时有效的帮助。
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使多数学生在出现危机时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展形态各异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基本具备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一是要利用选修课、心理讲座等形式,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情绪管理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 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及成因,引导他们树立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提高其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激发其参与心理危机预防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及时调节负面情绪,从而有效消除各种心理困惑,树立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二是集合多种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广播、网站、运用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宣传与普及心理危机相关理论,及时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三是是以主题班会、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完成舒缓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的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3.建立完备的危机支持体系。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是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可以实现的,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减少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具体来说,学校层面上,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及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形式各异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对置身于困境中的学生给予更大的关爱与关怀,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系统,对大学生常见学习生活环境适应性问题、社会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并对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和挫折承受力和的训练培养,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并根据大学生热情活泼、喜好表现、精力充沛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家庭层面上,应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家庭情感关怀与温暖,发现异常时及时向学校反馈,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监控,不使危机事态进一步扩大;社会层面上,各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应对大学生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帮助,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及网络平台,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通过贫困捐助、及时提供助学贷款、危重疾病救治等方法,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李伟.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 [J]. 青年研究,2000.6.
[2]孟庆恩,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3]章明明. 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 [ J]. 高教探索,2007( 3).
注: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L14CSZ06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