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辉
【关键词】 生物;自主探索;问题;情境;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4—0107—01
生物课要摆脱“背诵课”的影子,就需要开拓学生自主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亲历情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加体验感知,并结合生活经历,对生物现象和原理进行探索。生物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问题设置、情境创设、评价措施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展探索新空间,增加体验新途径,探求学习新方法。这样才能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大面积提升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航,开辟探究新空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需要对教学进行设计,很多教师为图省事,往往是选择教材和教参上现成的问题,而没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含金量和适合度。每一个班级都有自身实际情况,在其他地方适合的问题未必也适合自己的班级。因此,教师不仅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筛选,还要考虑问题提出的切入角度,增加思考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就是串联教学的线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特点和规律,让问题发挥导航作用,提升感知体验水平。
教师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新意,需要改进问题设置角度。可以运用设置悬念、讲述故事、游戏活动、实验操作、课件展示等手段,提出带有触动启发作用的问题,要让学生快速实现思维对接。很显然,和生活非常接近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会产生更多好奇,强烈求知欲望就是最重要教学契机。教师要抓住学生兴趣点,对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解读,让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学生根据自身认知展开合作学习,结合生活经验,横向联系其他学科和领域,探索空间寬度加大,对问题的探索便会更深刻。
二、情境创设,增加体验新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真知。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需要不断观察、讨论、分析、调整、整合、总结等具体操作,并注意从实践过程中获得新发现新感知。教师在情境创设操作时,要注意学生即时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针对性调整,提升实践效果。
在学习《人类的神经调节》一节时,首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明白了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这个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是后天形成的。问题解决后,教师让同桌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同桌用课本吓唬对方一下,做敲打对方面部的动作,结果是:对方都会眨眼。再让学生做另一个小实验:膝跳反射。这个实验操作程序很简单,同桌合作进行,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特别是趣味性较强的实验,学生参与热情高,感知效果好。因此,教师要注意开拓情境实验感知新途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真切体验。
三、评价激励,探索学习新方法
教学评价不单单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判定,而是要将评价措施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新发现、新认知给予肯定和表彰,激发学生探索热情。教学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习榜样。教师还要注意总结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从中找到学习方法,并将这些新学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比对提炼再形成操作性更强的学法加以推广。这对大面积提升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概述组、质疑组、发现组、学法组。概述组的任务是将这节内容进行概括描述;质疑组是提出问题,摆出疑惑;发现组需要从内容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新视点;学法组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学法总结。活动开始后,各个小组分头行动,课堂探究气氛相当浓厚。最后,各个小组进行成果汇报,教师给予总结评价。这种分组探讨是一种崭新的学法实践,成效如何要看课堂学生实际表现。
生物学和学生生活有很多契合点,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拓展教学空间,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实践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感知生物现象,学习感知效果非常显著。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在教法学法指导运用方面有所创新,用崭新的理念支配教学,用科学的教法辅助教学,让学生探索空间逐渐扩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