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歌田野调查——以搜集号子、山歌为例

2015-03-27 09:38史一丰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歙县徽州民歌

史一丰,曹 爽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田野调查属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范围。观察、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是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应从音乐的视角,以民间文化事象、音乐事象中的人和物作为考察的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来对民间音乐开展深入、全面、正确的理解。

从2006年开始,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年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徽州民歌列入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遗”的成功是对徽州民歌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其今后传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徽州民歌“申遗“的成功并不是给徽州民歌的保护工作划上了句号,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深入挖掘徽州民歌是我们不懈的工作。

从2012年开始,对徽州民歌进行田野考察。作为一个外乡人,深入徽州各地参与调查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语言不同和风俗不熟悉是主要问题。

一、徽州地理和人文概况

徽州,现名黄山市,辖三区四县。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在此地设郡。徽州地域广阔,境内群山环绕、河流纵横。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誉。[1]2徽州人居住主要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状况。沿河居住,山上耕作是徽州人主要的生活习惯。

由于徽州历史上外迁人口众多,地域方言丰富,内部奇异复杂,兼有吴语、赣语、江淮官话等多种方言特性。[2]1各区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许多村子还有多种方言,村子间相隔一条马路却相互不能用方言沟通。例如:黟县与休宁县交界,但是两地方言完全不同。黟县方言结合了河南信阳、江西德兴和当地的土语,是徽州方言中最不易听懂的方言。歙县按照东、南、西、北乡的地域来划分,也有各不相同的方言,但是歙县各地区的方言主要在音调和语气上不同,用词表意上几乎一样,因而各地间交流都可以听懂。总而言之,徽州方言对非徽州本地居民来说要交流实属不易。

二、徽州民歌资料留存情况

徽州民歌田野调查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文化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民歌抢救运动。当时徽州地区文化馆的刘凡、汪继长等音乐工作者组成了徽州民歌抢救小组,对徽州全境展开了民歌调查和抢救工作,搜集并整理了《徽州民歌100首》,2005年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00册,现今在黄山市图书馆徽州文化专馆内收藏了1本,可以供读者查阅。2006年9月,由歙县文化局编纂委员会主持编写,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歙县民间艺术》一书中搜集了徽州民歌45首,该书在黄山市各地区图书馆和文化馆都留存,可以查阅。2009年,由戴朝庆、崔琳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民歌200首》中选入了徽州民歌7首,该书可以从图书市场上购买。2011年,歙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写了《古歙音韵》,收入了徽州民歌190首,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市场上没有出售,黄山市图书馆和其它区县文化局有留存。从现有留存的徽州民歌资料总体情况来看,乐谱资料较多,音像资料稀少;用简谱记谱的资料较多,五线谱记谱的资料很少。

三、挖掘徽州民歌不能局限于已有成果,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地区普遍调查就是对某一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普遍的调查。[3]6这种类型的调查是在调查者事先对这一地区的民间音乐的蕴藏不了解的前提之下所要进行的调查,目的在于挖掘和整理该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后续的专项调查或者个案访问作铺垫。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徽州民歌的曲目众多,但是主要以山歌和小调为主,唯独没有号子这一民歌体裁。再看徽州地理状况,境内新安江、渐江、练江、率水、横江、扬之水等中大型河流不占少数。通过查阅《歙县志》,了解到民国及之前,练江、新安江、渐江都可以通航,但是航道和港口未给予相应的整治。主航道练江、新安江礁石林立、险滩众多。其中梅花滩、绵潭滩、毛家滩是著名的险滩。[4]2572014年5月下旬,和徽州民歌传承人凌志远老师一起到歙县深渡镇绵潭村调查。

表1 文献记载与实地调查情况对比表

四、探访民间艺人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健在的民歌手的探访,是民间音乐调查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与民间歌手面对面的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民歌的认识。对徽州民间歌手的探访始于2012年,当时探访了祁门县闪里镇民歌手金和均。老人当年56岁,早年丧偶。因为常年义务维护当地烈士墓而被评为2011年度“黄山好人”。金和均不仅是黄山好人,而且还会演唱多首当地民歌,有时自己也喜欢改编民歌。因此,专门对老人进行了探访。

表2 祁门闪里镇采风情况一览表

五、开展徽州民歌田野调查工作既要遵循方法,更要有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

明清以来,徽州社会受程朱理学思想和徽州宗族制度的影响很深远,对妇女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约束也很多。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森严的宗法等级制是程朱理学人伦观的核心主张。[5]245传统的徽州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和农事,赡养老人和小孩,很少与外人接触和交流。未婚的姑娘按规矩必须足不出户。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如今一些老者身上还依稀可见。在徽州民歌的田野调查中也时常会遇到。当我们决定走入这些研究参与者的生活时,我们就处在一个合法却不合乎伦理道德的两难境地。[6]24在歙县新溪口村访问老艺人凌金兰 (2012年84岁)时,老人见了人就往家里躲。后来通过邻居找来了老人的侄女余丽瑛陪同,老人才让外人进门。余丽瑛是当地文化站的工作者。我们坐下来和老人闲聊,聊家常,熟识了一段时间后,老人才给我们倒了水。在谈到需要老人唱几首调子的时候,老人感觉有点害羞,一直说:“记不得了,不会唱了”。最后还是余丽瑛有办法,她让我们先唱一首给老人听,我便唱了一首歙县民歌《四季探妹》。老人惊讶地说:“你怎么也会唱啊。”此时我们看到老人的神情完全松弛下来,陆续给我们唱了当地的民歌调子《送肥记》、《咳拉拉》、《雄纠纠》和《切头髻》。 这次田野调查我们意识到,对民间艺人的调查要讲究原则和方法。原则是尊重艺人、入乡随俗,消除相互间的文化隔阂。正如伍国栋教授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中提到 “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去淡化这种文化冲击,消除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文化隔膜,以使实地调查工作顺利、科学的进行,便成为身处异地音乐调查现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7]139如上所述的我唱一首,她唱一首的方法,暂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一歌引一歌”。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调查者有耐心、有热情的工作态度。

结 语

对民族音乐工作者来说,深入音乐现场实地调查,是对民间音乐挖掘、整理和保护的实质性工作。掌握好具体的调查原则和调查方法是实施田野调查工作最重要的工作程序。徽州民歌的田野调查同样不例外。除了以上所谈的几点体会以外,对田野调查的成果的整理,尤其是歌曲的记谱也需要讲究方法,定音定调,用MIDI技术来制作乐谱,翻译好每一句歌词,这些都是调查者需要做好的,并且每一步都要做准确、做细致。徽州民歌是中华民族民歌宝库中的瑰宝,对徽州民歌的挖掘和保护离不开全社会尤其是徽州当地有识之士、民间组织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努力。

[1]卞利.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陈瑶.徽州方言音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间音乐探访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4]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周晓光.新安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罗斯曼.设计质性研究[M].王慧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7]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歙县徽州民歌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港
徽州绿荫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歙县找寻王茂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