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忠,吉玉良,杨卫东
基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何 忠,吉玉良,杨卫东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
文章以贯彻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背景,构建新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课堂教学、健康体质测试和课外体育活动三个方面构建而成:课堂教学重在理论与技能传授;健康体质测试重在改善大学生的形态、机能与素质;课外体育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能力,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贯彻新评价体系应制定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评价细则和管理规定,对全校体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资源配置和日常管理,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联动推动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局面. 该评价体系对于发挥师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拓展学生学习和锻炼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大学体育;体质健康;评价体系
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持续下滑的严峻局面,教育部于2014年6月出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将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至国家战略层面[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课堂教学而言,课程教学重技术、轻理论,重课内、轻课外,重眼前、轻长远现象十分突出. 尤其是评价内容方法单一,评价功能窄化(多以课堂学习情况为主),难以考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利于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本文根据教育部新《标准》的要求,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竞赛的情况纳入到“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构建由课堂教学、体能测试和课外体育活动三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不但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能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本覆盖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准确反映出高校体育工作状况(体育管理工作、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实施等). 充分发挥该体系对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目标并最终实现国家意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锻炼的空间
实行课堂教学、体能测试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习考核评价方法,督促学生既重视课堂学习,又关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还要完成健康体质测试的各项要求,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资源配置互补,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锻炼空间. 解决大学体育课程考试评价功能窄化、内容与方法单一,客观性差[2],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问题.
2.2 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将“倒逼”教师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效率.
2.3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评价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模式的课内外一体化,要求学生参加诸如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体育公益等校内外体育活动. 推行这种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模式,将促进评价体系中的“三个因子”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2.4 有利于整体推动学校体育工作
“三位一体”的课程学习评价模式涵盖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促使学校相关部门(如校体委和大学体育公共课部)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大学体育”课程运行将更加规范,校园体育活动将更加丰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培养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
3.1 导向性原则
“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根据《标准》的要求,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从“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能、运动技能、情感表现、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2]. 同时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体育学习目标. 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注重评价内容的确定和评价方式、方法的组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2 多元性原则
依据《标准》要求,以“运动促成”为指导思想,学习评价的内容应涵盖体能、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与体育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五大领域[3],建立多元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成绩动态评价体系,彻底避免传统单一的评价目标内容体系的弊端. 同时,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式上抛弃教师一人评定的模式,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充分体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及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3.3 可操作性原则
“大学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评价不应是单一的结论性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在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不仅要考虑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和科学性,而且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4]. 建立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学习评价体系,是保证评价体系能够被教师和学生接受并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如果评价体系过于繁杂,就不利于操作,即使再科学也很难实施. 基于以上原则,大学体育部要加强评价体系的信息化研究,建立学习评价体系目标数据的采集、输入和成绩录入平台,只要将原始得分输入计算机就可得出总成绩,保证学生学习评价过程简单、易操作.
4.1 评价目标
一是通过专业理论与技术学习,掌握1~2门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二是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制定运动处方,能够自我诊断,掌握简单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以及利用体育活动资源塑造自我形象、社会交往;三是综合体育能力,如能够策划组织体育活动,善于利用体育资源服务行业和企业等.
4.2 评价内容
该学习评价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一是课堂学习情况(主要是理论与技能);二是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形态、机能、素质三项指标);三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参加社团、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和社会服务等).
4.3 评价标准
制定课堂学习、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活动成绩评分标准与细则. 学生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理论与技术考试为主,来源于期末考试,权重不小于60%;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源于学生在校4年测试数据,权重为30%;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社团、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裁判工作,以及参加与体育相关的公益活动,权重为10%.
5.1 抓好制度建设
一是由大学体育部按照课堂教学、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活动三个部分各占的权重制定出合理的《大学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办法》;二是根据《健康体质测试评分办法》对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的宣传和培训;三是制定《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及成绩评定办法》,确保任课教师在课程学习评价时有章可循,标准清晰明确,便于操作.
5.2 合理确定评价内容
5.2.1课堂教学
围绕评价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加强理论课教学,增强体育基本知识的普及,布置课外作业,注重立体化教材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开办学习橱窗,举办知识竞赛,促使学生在掌握1~2项受益终身的体育项目的同时,学会自我诊断、制定运动处方、处理简单的运动损伤方法和能力[5],为终生体育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
5.2.2体质健康测试
加强体质健康测试宣传和管理,成立“体质健康测试研究中心”,做好数据采集、分析、监控、上报和信息反馈工作,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和多次测试服务,确保测试数据完整、准确.
5.2.3课外活动
一是学生参加校、院运动队训练和大学生体育社团情况,该项成绩由大学生体育社团联合会提供;二是推行早(晚)锻炼“打卡”制度,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由电子信息系统录入,每学期成绩由大学体育公共课部提供;三是学生参加学校的运动竞赛,该目标数据由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提供.
5.3 优化成绩录入与评定办法
按照《大学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办法》等文件精神,由大学体育课部牵头,建立大学体育课成绩评价网络录入系统,教师将学生课堂教学、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活动成绩填入网络系统,通过系统运行,自动生成一个最终成绩,确保操作简易方便.
1)新的评价体系的推行,需要教学实践检验,应通过不断反馈并总结经验,然后对方案进行反复调整,使其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满足新《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任课教师与管理者要注意收集资料,对系统进行及时修正.
2)该评价体系将课堂教学、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活动三方面有机结合,构成全面、客观、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将体质健康测试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尚属新尝试,因此管理者不但要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而且还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价细则(按照每个部分的权重,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计分办法).
3)“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推出,统筹了学校的体育工作,对学校、教师、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就学校管理者而言,要对全校体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资源配置和过程管理;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方联动推动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局面.
4)注重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推广,该评价体系的推出之初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对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评价系统一旦成熟,不但要运用于本校大学体育课程的考试评价中,还要力争将该评价体系逐步推广介绍到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 (2014-06-12)[2015-03-27]. 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xxgk_171180.html.
[2] 陈爱莉. 中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中学生评价的分析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1): 98-99.
[3] 闻 兰. 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0): 70-72.
[4] 孟 霞.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2(6): 80-83.
[5] 李 高.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构建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4): 109-111.
(责任编辑:徐 杰)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ports” Based on
HE Zhong, JI Yuliang, YANG Weidong
(PE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Based on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tried to construct a new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niversity Sports”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classroom teaching, physical health test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ocuses on theory and skills; the physical health test focuses on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hape, function and quality;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focus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the habit of lifelong exercise.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we should build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make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school sports work,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the alloca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and daily management.
; University Sports; Physical health;Evaluation system
G807.4
A
2095-4476(2015)05-0034-04
2015-04-02;
2015-04-23
湖北省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2014369)
何 忠(1963— ), 男, 湖北随州人,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