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彩 苹
(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关于“修辞”与“立诚”的启示
——读任火先生《汉字百味》
鲁 彩 苹
(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任火先生的《汉字百味》借助表意文字的独特构造,从文化的角度探索汉字的起源、发展,通过多种修辞手段的描摹把对汉字的解读指向“生命”的内涵,回味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精神智慧。之所以如此,根本来说,导源于作者对自己身为一个写作者的身份的尊重,对自己写作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和认同。可以说《汉字百味》是对写作原点理论“修辞立其诚”的一个具体诠释和论证。
任火;《汉字百味》;汉字;写作;“修辞”;“立诚”
最近,笔者在做一个课题,研究大学生写作“术”“道”分离的现状和原因。究其根本,就是探讨大学生乃至每一个写作者如何做到“修辞立其诚”的问题,恰逢此时,得以品读任火先生的《汉字百味》。本文谈一谈《汉字百味》的“修辞”“立诚”问题。
“修辞立其诚”最早出自于《周易》的《文言传》,是用来解释《周易》的《乾》卦“九三”爻辞的。何为“修辞”?将其本义置于《易传》的大背景下,放在《文言》解释《乾》卦爻辞的语境中。孔子解释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九三爻·文言》)这样看来,孔子所谓“修辞”的“辞”具有沟通人神的宗教内涵,以及从祝史作辞向士大夫修辞的官守职业的演变,含有政、教两方面的含义,不是一般的语言修饰,而是一种职务活动。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修辞立其诚”的观点逐渐被引入文章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写作学领域,“修辞”的概念相对于它的本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写作学中,何为“修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文章是以语言为工具传情达意的艺术,那么,品读《汉字百味》不妨先从它的修辞入手。
诚然,如任火先生所言:“我轻轻地抚摩着汉字,仿佛是在抚摩一个不朽的生命。”[1]14《汉字百味》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说文解字,而是借助表意文字的独特构造,更多地把对汉字的解读指向“生命”的内涵。也就是说《汉字百味》用一篇篇饱含作者情感和探索精神的文字,从文化的角度探索汉字的起源、发展,回味每一个汉字所蕴含的先贤智慧。为了挖掘汉字中五彩纷呈的味道,作者不光对每一个汉字的意蕴细细体“味”,而且,为了让它们值得读者玩“味”,在语言修辞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一)修辞美之排比
初读《汉字百味》,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它均齐而密集的排比。比如所谓“辞”,就是舌辛,“辞,朗朗上口,文采飞扬;辞,声情并茂,铿锵作响”。而“为辞者,辛矣”“辛,绞尽脑汁、捻断茎须;辛,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辛,只为二三佳句、几许精神”[1]91。诚然,美好的言辞就是这样一个苦尽甘来、冥思苦想的结果。对读者而言,这一连串韵律整齐、词采优美的文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强化了对“辞”本身意义的挖掘和拓展。那何谓“孝”呢?答案也是简单:“子上有老。”而越是简单的事情把它做好却是很难,因而作者对此展开了一连串语势很强的排比:“孝,老在上,子在下;老相随,子相依;老不舍,子不弃……孝,为老人送上米面、送上美味;孝,为老人送上蒲扇、送上棉衣;孝,为老人送上开心、送上安慰……”[1]106这样的排比句式,呈现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场景和行动,对“孝”字的阐释既形象生动又情感充沛。在《汉字百味》中,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总的来说,笔者认为都达到了以下两点修辞效果:其一,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或用短句排比,语势充足,读起来铿锵有力;或长句排比,音韵婉转,读起来情深意长。其二,文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挖掘一个又一个汉字的文化意蕴。通过排比,一连串或并列或递进,或陈述或抒情的文字对有“生命”的汉字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索和思考。
(二)修辞美之设问
《汉字百味》中,解释“毙”,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灭亡。何以竟至如此呢”,作者自问自答,原来,“比是较劲,比是较量”“一比,就有了高低不平黑白两样;一比,就有了大小不同尊卑分档;……比,败者为寇胜者为王;比,看谁是冠中冠强中强;比,看谁是人中人王中王”[1]67。读到此处,深感工作、生活压力的读者,不禁被作者的观点所折服,原来,“毙”就是被比死了啊!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义即在此处。这一篇对“毙”的阐述何以如此精彩,发人深省呢?从语言形式上讲,当归功于设问这一修辞手段。所谓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启发读者思考。能够突出文章的某些内容,使读者更好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同时,设问的使用,也使得大量使用排比句的文章,语言布局起了波澜,富于变化。使文章对于汉字的意思表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汉字百味》中,采用设问修辞的还有对“侈”“多”“认”“扯”“馆”“送”等诸多汉字的品读,此处不再一一例举。
(三)修辞美之反问
反问,表面上看来是疑问句,实则是陈述句。如此修辞的意思无非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内容和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如作者在对汉字“囚”做了一系列的阐释之后,篇末发问“我们和口中的那个人——囚,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的确引人深思,值得玩味。其实,文中早就有了答案:“哦,人只要被什么围住了,就会成为囚徒。我们不是整天被什么围着吗?我们被大大小小的欲望围住;我们被形形色色的诱惑围住;我们被这样那样的贪婪围住;我们被这样那样的厉害围住;我们不是被这围住,就是被那围住。”[1]186从此一篇文章可见,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这样对“囚”意蕴的阐释也就更加令读者心有所感,思考体味。
另外,值得在此处一提的是,任火先生在《汉字百味》的写作当中,特别善于将排比、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综合应用,上述对“囚”的描摹就是其中经典一例。这样以来,通过排比,文章对汉字意蕴的挖掘既深刻又全面;通过设问,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反问的修辞,更是起到了加强语气、升华思想的作用。
(四)《汉字百味》之语言美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排比、设问、反问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固然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语言的音韵美、思想美和情感美,强化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但是,如若写作者在表意行文的过程中不加节制地使用,难免过犹不及,反而使文章的语言生涩单调。不难看出,任火先生在写作《汉字百味》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而通过其他的语言修辞方式,使《汉字百味》的语言更加富于变化,更具可读性,具体表现如下:
1) 词语的情感美
语言是写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其基本单位是词语。可以说,每一个鲜活的词汇不仅表达着作者的“意”,还凝聚着作者的“情”。如,“秋,一个走向寒冷的季节,前面就是漫天的飞雪、凛冽的北风。秋,一个走向死寂的季节,前面就是寂寥的天空、僵硬的大地”[1]185,这段文字中,“寒冷”“漫天”“凛冽”“死寂”“寂寥”“僵硬”,这一连串的词汇传递的是怎样的一个信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它一定是悲伤的、感叹的,一定是忧虑苦闷的,果不其然,“心上是秋”便是一个“愁”字!白居易曾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笔端有情,方能文如泉涌。文贵情真,抒真情,写实意,方能打动读者。如果缺乏真纯之心而徒事雕琢,不管辞藻多么华丽,也顶多是一支缺乏生命光彩的纸花而已。
2) 句子的诗意美
真正的美文是充满诗意的。那么什么是文章的诗意美呢?从本质上讲,是文章语句的辞藻美和作者浓郁的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停,一个人靠在亭旁。靠山面水,闲云野鹤,牧童短笛,芳草青青,燕舞莺歌,鱼跃蝉鸣。在亭中歇息,你能不感到惬意吗?来,写首诗吧。”[1]192多美的语言!“山”“水”“牧童”“芳草”等一系列意象无不传递着停靠人悠然闲适、享受生活的姿态和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也不要做起事来没完,该歇就歇,该停就停”[1]192的人生哲理性的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比如“腐,仿佛是悬挂在政府门前的一口大钟,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钟声。几千年前,仅用一个腐字,就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的重要命题,这是何等的政治智慧!”[1]93这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饱含深沉的情感,尔后思考、熔铸所流露的浓郁的诗情。
综上所述,在对《汉字百味》关于“修辞”问题的讨论中,不难发现,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有意把汉字当作生命去体味、探索和推演。究其根本来说,源于作者对汉字、人生和生命的敬畏,对自己身为一个写作者的身份的尊重,对自己写作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探索和认同。因而在任火先生百味汉字的时候,笔者又从其中体会到了文章“修辞”背后的更多滋味。这便又涉及到一个写作者“立诚”的问题。
何谓“诚”?甲骨文有“成”字,无“诚”字,“诚”是“成”的孳乳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贾公彦疏:“使得中正也。”“中正”即不伪,不伪就是诚。那么,这里就可以把“立诚”理解为一种和卜筮文化心态一脉相承的“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和强调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修辞立其诚”便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中“敬言”“谨言”“慎言”的优良传统。这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章学、修辞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立诚”的意义在《汉字百味》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动机之真
朱熹在其《周易本义》中提道:“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其诚,则无以居之。”可见“修辞”要“立其诚”,就是要求写作者做到“无一言之不实”,这不仅和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命意谋篇有关,更和“修辞立其诚”所强调的写作者的职业精神有关,和传统文论所倡导的“人与文一”的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有关。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论述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
文,虚器也;道,指实也。文欲其工,犹弓矢欲其良也。弓矢可以御寇,亦可以为寇,非关弓矢之良与不良也。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陈琳为袁绍草檄,声曹操之罪状,辞采未尝不壮烈也;他日见操,自比矢之不得不应弦焉。使曹操檄袁绍,其工亦必犹是尔。然则徒善文辞,而无当于道,譬彼舟车之良,洵便于乘者矣,适燕与粤,未可知也。
这说明,一篇仅仅注重“修辞”的文章是没有或缺乏价值的。而之所以没有价值,就是因为写作者“立诚”不足,即所谓写作者的人格不足称道。所以,要追求文章的价值,首先要追求人自身的价值——要提高写作者的人格品位和职业操守。这就涉及到一个文章价值论的问题,正如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所说:“我们的作品有没有价值,永远只看我们自己有没有价值。”于是,写作理论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写作行为的最佳控制,是写作者的一种人格控制。写作是写作者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呈现。
任火先生作为知名编辑,不因写书而写作,而力争从“纷纷扰扰、喧喧嚷嚷的世事之中”[1]10,只要“稍得闲空”,便“带着一身的疲惫,走进汉字世界”[1]10。他写作《汉字百味》的动机是因为“看着满眼的汉字,我忽然感到,每个汉字都是一种神奇,都有一种奥秘。我有了一种冲动,是不是应该系统地发掘一下汉字的奥秘,让世人领略汉字的神奇”[1]4。这里,有着以挖掘先贤智慧为己任的写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有着“这么想着,脑子里便闪过一串汉字——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啊,琢磨一下吧”[1]4的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汉字百味》所反映出来的写作者以汉字为载体,对生命个体的关照,对宇宙规律、社会文化探索的“文以载道”的精神,恰恰和上述一系列的观点相吻合,作为一个鲜活的例证有力地佐证了写作学的原点理论,文章要“修辞立其诚”。
(二)关注内容之真
不管是对各种事物的探索(如“禅”“仙”“怪”“佛”“僧”),抑或是对很多现象的思考(如“孝”“抄”“懦”“惑”“侈”),还是借汉字对世情百态的体味(如“诽”“谤”“吓”“伪”“毙”),作者都饱含情感,深入思考。《汉字百味》不光积极领略外面的世界,探讨由汉字折射出来的纷纷扰扰,它还回归到个体本身,体味人生的价值、人格的光辉、生命的意义等一系列深刻而永恒的问题。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说”字。“说,言字旁,一个兑,意思是用话表达意思”“言,言谈、言语;兑,兑付、兑现。言兑为说,说为言兑。……言有兑,才会有说;言有兑,才当有说”[1]105。原来,“说”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也不能想说就说,随便说说,真正有意义的言说是要以“兑”为准绳的。这番对“说”的体味,正是在探讨人生“说”的最高价值。诸如此类的还有对“慌”“忙”“智”“谦”“否”等字的释义。正因为懂得了人生的价值,个人才会注重其人格的高低。《汉字百味》也探讨了其中的意蕴。“歪,不正”。为什么?原来是因为“正,按规矩办事、不差分毫;正,凭本事吃饭、谁也不靠;……不正了,就台上捧场、台下踢脚;不正了,就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不正了,就不知廉耻、不知害臊,不问手段、只要得到;不正了,就德也不要了、脸也不要了”[1]80。如此由“歪”字演化出来的对于“正”和“不正”二元人格的辩证探讨,正是在警醒读者内省自己,拷问人格。还有“跪”,“危在其中”的原因是“跪是一个畸形的姿势,跪是一个别扭的举动,跪是一个可悲的形象,跪是一个屈辱的象征。一跪,就摧毁了一个人格;一跪,就伤害了一个自尊;一跪,就扭曲了一个灵魂;一跪,就糟践了一个生命”[1]82。“歪”字等讲述的道德,“跪”字等背负的人格内涵如此沉重,笔者认为这正是《汉字百味》娓娓道来对生命意义的玩味和挖掘。
人生的价值、人格的光辉汇聚成灿烂的高级生命,但一个写作者如若把探索的情怀停留在“为生民立命”的层面,那说明他对文章意义的开掘是不够的。曹丕就曾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汉字百味》不仅仅立足一个又一个个体人生,而且还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天地立心”。探索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所构建起来的社会的规律和对各种价值的诉求。譬如任火先生对“众”的阐释,“被大人遮蔽的是小人,被小人捧起的是大人”[1]86,一语道破人这种群居动物组织结构的奥秘,即在“众”这个群体中,人和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在“众”中,总是有人骑在他人的头上。而对“仁”字意义的追溯就更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所谓“一人无仁,二人有仁。有了二人,就有了联系;有了二人,就有了关系。有了二人,就有了君臣关系、官民关系;有了二人,就有了父子关系、母女关系……”[1]100。的确,一个人的“亲善友爱”不就是在“兄弟”“姊妹”“夫妻”“婆媳”等“一堆关系”中得以体现的吗?还有“谐”者,“皆言”也。“皆言,顺耳的言,不顺耳的也言;皆言,拥护的言,不拥护的也言……皆言,世人都语、世人都言”[1]151。对汉字“谐”的推演,不正和中华“和而不同”的古老文明一脉相承吗?
(三)抒发情感之真
可以在此再举一例,说明任火先生写作《汉字百味》的至真至诚。“悬”,只因“接过诏书,起身上轿。举人要去做知县,当一县百姓的父母官了,离京城越来越远,离繁华越来越远”,“越走,心越不安”[1]120。不安的原因,是因为这做了一县百姓父母官的人“不知那一县的百姓咋个耕作?不知那一县的百姓咋个吃穿?”“唉,知县知县,心上压着一个县”[1]120,所以时时刻刻“悬”!这哪里是在分析汉字,这分明是在讲一个以百姓的幸福安康为己任的父母官忧思难忘的故事。听故事的人在被“悬”字背后天下为公的精神所打动的同时,一定会在眼前浮现出一个心里装着百姓、文字里说着天下的温柔的讲故事的人。再如释义“坏”,作者“祈望上苍,切莫土不”[1]122的呼告,不是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呐喊是什么?“愤”,“见官府巧取豪夺,便愤愤不平;愤,见权贵欺压百姓,便愤然作色;愤,见世风每况愈下,便愤世嫉俗……人之于世,岂可无愤乎?”[1]123面对不善、不良、不公、不平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又拍案而起,批判、呐喊。如若没有自身人格的光辉,又哪里有如此铿锵有力的文字!
再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写作教学经历,纵观当代大学生的写作现状,以及社会大众对汉字文化的认知状况,不难发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今天,现代人并不缺乏物质层面的满足,和对汉字技术层面的认知。大家普遍缺乏的是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和对其所记录、传递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味。因而,很多大学生的文章普遍存在内容空洞,情感贫乏,语言浮夸等诸多写作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文章“修辞”的时候缺乏对自我人格的塑造,缺乏对文章在社会文明传承中的价值的认识,缺乏一个写作者应有的“修辞立其诚”的职业精神的养成。
而任火先生的《汉字百味》却做到了这一点!由此而论,《汉字百味》可以为空洞的文章、无病呻吟的文章的作者带来一丝鲜活的启示。
[1] 任火.汉字百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Inspiration of “Rhetoric” and “Sincerity”——Reading A Tast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Ren Huo
LU Caiping
(College of Arts, Lanzhou City College,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By means of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ideograph, A Tast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Ren Huo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It tastes the wisdom embodied in each Chinese character through the delineation of a variety of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to dig out the living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he writing purpose of the author comes from his self-respect and self-identity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e shoulders. A Tast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a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and argumentation to the basic theory of writing: rhetoric is dominated by sincerity.
Ren Huo; A Tast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rhetoric; sincerity
H05
A
1673-2065(2015)05-0124-05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5.024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2015-03-24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S[2014]GHB1169)
鲁彩苹(1981-),女,甘肃永登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