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全 生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刘关张三结义辩考
李 全 生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源远流长,人们将刘关张视为兄弟结拜的典范。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这一故事情节,在历史文献中却难以找到确切的记载。通过相关史料发现,刘关张三人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刘备与关羽都有兄弟结义倾向,汉末三国时期有结义风尚,所以,刘关张三人很可能是兄弟结义关系。关键词:刘关张;兄弟结义;三国;《三国志》
将知己朋友发展为拟亲缘的结义兄弟关系,是古人交友的理想境界。《周易·系辞上》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兄弟结义,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俗传统”[1],“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2],千百年来,经久不息。
谈到兄弟结义,国人首先会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中第一回的这一故事情节可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人们早已将刘关张视为兄弟结义的典范。但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历史文献中却难以找到确凿的记载。刘关张三人之间到底有没有兄弟结义关系,成为千古之谜。通过对有关史料的研读,我们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对于三人的关系,《三国志》中多次讲到,主要有以下几处:
《三国志》卷36《关羽传》中记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三国志》卷36《张飞传》中提到:“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卷14《刘晔传》中讲到,东吴夺得荆州并杀害关羽后,曹操阵营中的刘晔认为刘备会“出兵击吴”,其中一个原因为“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三国志》卷32《先主传》中有:“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可见,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是兄弟般亲密关系;同时,又是不平等的主仆关系,“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张飞)与羽俱事先主”,关羽与张飞共事一主刘备。当然,三人之间也不是等腰三角形关系,因为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所以,这个三角形形状结构为:刘备在顶端,关羽左侧顶点,张飞右侧略低顶点。特别是,根据关羽自己说的“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和刘晔谈到的刘关之间“终始之分”来看,刘备与关羽应该有某种誓约类的正式关系,这种关系很可能是兄弟结义关系。
(一)刘备的兄弟结义倾向
1) 从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来分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公孙瓒在刘备之前成为一方诸侯,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刘备与公孙瓒有着较为深厚的关系,《三国志》卷32《先主传》中讲到: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虽然单纯从“以兄事之”尚不能确定二人的兄弟结拜关系,但是公孙瓒却有结义事迹,《三国志》卷8《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中记载:公孙瓒与其“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公孙瓒与这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庸之辈都能结拜,对与自己同门同道的刘备更有可能结拜过。
2) 刘备的祖先崇拜。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少有大志,自知为汉室之后,对祖先三帝必然崇拜有加。而高祖、文帝都有过结拜史例。楚汉相争时,项羽在两军阵前声言要活煮俘获的刘邦之父,刘邦对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卷7《项羽本纪》)刘邦统一天下后,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平息匈奴制造的边患,与匈奴单于冒顿“约为昆弟以和亲”(《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出于同样考虑,文帝也曾与匈奴单于“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史记》卷10《孝文本纪》)。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刘备,对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史记》记载的这些皇帝祖先的有关事迹应该有所知的,出于对他们的崇拜,兄弟结义自然也是可以效仿的。
(二)关羽的兄弟结义倾向
关羽与徐晃有兄弟结义关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率兵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水淹前来增援的于禁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杀,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在暗中利诱孙权出兵袭取关羽后方——荆州的同时,又派遣徐晃率领第二路援军来到襄樊前线。对此,《三国志》卷36《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中记载: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有研究者曾指出,魏晋人们之间的兄弟相称,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了比较庄重的结拜仪式[3]。从文中关羽对徐晃的称谓、“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徐晃下达军令后关羽的“惊怖”等可以看出,二人关系非同寻常,应是兄弟结义关系,他们的结拜很可能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被迫委身曹营之际。
既然刘备和关羽都有兄弟结义倾向,既然刘备与公孙瓒结拜过,关羽与徐晃结拜过,那么,“恩若兄弟”“誓以共死”的刘关张更有可能是结义兄弟。
《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兄弟结义,除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外,还有赵云与赵范的结义(第52回)、马腾与韩遂的结义(第57回)、关兴与张苞的结义(第81回)三例。这些结义事迹只有马腾与韩遂的结义在史书中有所反映,《三国志》卷36《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典略》中记载,马腾“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其余两例也都没有明确肯定的记载。而那些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及其结义关系的,在《三国志》等史书中却能反映出他们的结拜。除了前述公孙瓒与故卜数师刘纬台等三人的结拜外,还有以下几例:
1) 诸葛亮与马良。《三国志》卷39《马良传》中记载:“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对此,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三国志》卷39《马良传》裴松之注)
2) 孙坚与王晟。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在江东为光复父业,四处征伐,《三国志》卷46《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
时有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馀或数千。引兵扑讨,皆攻破之。策母吴氏曰:“晟与汝父有升堂见妻之分,今其诸子兄弟皆已枭夷,独馀一老翁,何足复惮乎?”乃舍之,馀咸族诛。
这里,孙母指出了孙坚与王晟的异姓结拜关系。因为那个历史时期,兄弟结拜还有命子拜伏、升堂拜母、升堂见妻等仪式。
3) 孙策与周瑜。孙策与周瑜同年,在同娶乔家姐妹成为连襟之前,已经是异姓结拜兄弟关系。《三国志》卷54《周瑜传》中记载:“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此传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孙策说过:“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孙权之母也对孙权嘱咐道:“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而《三国志》卷46《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则记载:“有周瑜者,与策同年,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
4) 孙策与张昭。张昭本是江北名士,“博览众书”。《三国志》卷52《张昭传》记载:“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策曾经用“管仲相齐”来比喻二人的关系,反映出他对这位“升堂拜母”结义兄弟的器重和期望。特别是在临终之际,托付张昭辅佐孙权,对张昭予以极大的信任,此传中裴松之注引《吴历》中有:“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样的重托和信任与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极为相似。
5) 鲁肃与吕蒙。鲁肃地位在吕蒙之上,《三国志》卷54《吕蒙传》详细地描述了鲁肃对吕蒙由轻视到赞赏从而结义的过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后来,行伍出身的吕蒙接受孙权的诫勉,勤学苦读后学问大长,鲁肃夸道:“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三国志》卷54《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可见,鲁吕之间既有正式的升堂拜母之仪式,又有日常言谈中的兄弟相称。
6) 董朗与王惠阳。董王二人皆为三国时魏人,二人的结拜载于《三国志》卷23《裴潜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中:
黄朗字文达,沛郡人也。为人弘通有性实。父为本县卒,朗感其如此,抗志游学,由是为方国及其郡士大夫所礼异。特与东平右姓王惠阳为硕交,惠阳亲拜朗母於床下。……朗既仕至二千石,而惠阳亦历长安令、酒泉太守。故时人谓惠阳外似粗疏而内坚密,能不顾朗之本末,事朗母如己母,为通度也。
由上述诸例可知,在汉末三国时期,兄弟结义之事在不同地区已是较为多见。这样的社会风尚,可谓促成刘关张三人结义的社会背景。
综上所述,刘关张三人很可能是兄弟结义关系,尽管史料记载不明确,但这种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否定三人的结义关系则是武断和错误的。
[1] 吴善中.论哥老会之起源[J].历史档案,1999(3):105-109.
[2] 欧阳恩良.民俗文化与秘密社会[J].中国文化研究,2009(3):61-69.
[3] 朱大渭,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宗族组织试探[J].中国史研究,2009(4):9-44.
On the Sworn Brothers of Liu, Guan and Zhang
LI Quan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The story of the sworn brothers of Liu, Guan and Zhang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odel of sworn brothers by people. But we cannot find reliable documentary records about the story. According to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find that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both Liu Bei and Guan Yu tended to make sworn brothers, and it was a social fashion of making sworn brothers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Liu, Guan and Zhang were sworn brothers.
Liu, Guan and Zhang; sworn brothers; the Three Kingdoms; The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K236
A
1673-2065(2015)05-0118-04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5.022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2014-09-24
李全生(1967-),男,山东烟台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