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真
(淮南矿业集团审计处,安徽 淮南232001)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发现,或者是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审计风险始终潜意识地贯穿在整个的审计过程中。对于企业内审机构来讲,审计风险是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只是完成组长和主审指定的项目和工作任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和小结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是按照审计方案完成任务,即使在工作中存在失误和漏审的项目,导致审计结果存在偏差,甚至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被审单位无法执行和整改,审计人员也不承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内审工作会变得被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内部审计的对象和环境也可带来审计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不熟悉和不了解,被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不支持和不及时提供资料,对占有的股份和投资比例较小,话语权不多的单位,都给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如某内部审计部门对其集团公司的下属的DL 公司进行审计,DL公司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均股公司和参股公司等,被审单位有十几家,被审计单位与其他单位都存在联营关系,在投资、兼并和收购中,股权的转让、资产评估增值等等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审计过程中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经营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安全生产、内部制度建设、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此外,随着市场化竞争和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及定位,企业的经营风险难以判断,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审计方法决定着一个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失败,效率和效果。审计方法的不正确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目前,我们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抽样审计和分析性复核审计两种。无论是抽样审计还是非抽样审计,都是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如果样本的选取不合理,推断出的结果偏差较大,这样就存在审计风险,只有加大抽样样本才能减少误差。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不太注意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偏离事实,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经验、职业敏感性对审计风险也至关重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前期资料收集,审计方案的编制,审前调查,找出疑点都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特别对一些刚刚接触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来讲对能力的要求和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如某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对PA 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和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人员审前没有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获取全面资料和审计信息,审前调查不深入、不细致,审计方案编制重点不突出,只是在办公室里收集一些资料,对确定的审计要点没有进行全面了解,现场审计组织不力,突发应变能力不足,从而给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衡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的重要举措,使企业在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从某单位的工程审计实例来看,国家制定的有关制度办法与企业自己制定的有关规定有出入。如国家对工程建设及合同管理制定了《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工程合同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和制度。企业除了国家规定的相关制度外,企业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和细则。如《合同管理办法细则》、《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细则》、《安全制度管理细则》等等。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企业的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工程管理审计和内控审计情况看,在制度的衔接和工程管理上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内部制定的制度、管理办法、规定、细则与国家和有关部委法规法则缺乏有效地衔接,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把握难度较大,也给审计带来了风险。
因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够,依赖性较强,对审计的任务不够重视导致的审计风险。如某外部审计机构对某集团公司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负责人和主审安排审计人员对某集团公司下属的WL公司进行审计,审计组成员均为外部借用的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只是对WL公司的财务账面数字进行简单统计,发现了部分疑点但未深入研究和分析。外部审计结束后,WL公司的领导变换,内部机构审计人员重新对该但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从收集资料,从每一笔业务,每一份合同,每一笔收入和款项支付都进行认真核对和落实,并通过市场调查取证,发现该单位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现金流量较小,现场审计结束后不久,该单位资金链断裂,引发了一系列的经营风波。
在审计方法上应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基础模式,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规避审计风险。一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分为总体抽样和部分抽样,通过抽样出具有代表性样品进行测试,对抽样样品的结果进行分析,推算出总体的特征,对审计总体作出审计结论所确定的抽样单位的数量;根据事先确定的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可靠程度及事先确定的抽样风险,查找专用的样本量来确定;在抽样时考虑了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制定抽样审计方案,同时对未抽到样品进行风险评估;二是分析性复核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计算,对相关联之间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审计重点;将当期信息与历史信息相比较并分析其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对被审计对象的特性、被审计对象所处经营环境、事先确定的预期标准进行可比分析。分析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对预期的标准进行修改,在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审计结论;三是采用计算机辅助应用的方法。在审计过程中,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来完成某项审计任务,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审计组成员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以方便开展审计现场工作,计算机设备数量能够满足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通过财务软件、审计软件等技术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方法,采集、处理、分析数据。
审计底稿要与被审单位要进行沟通,特别对重大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要和被审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定性准确,事实清楚,建议意见可行。但有时会出现征询意见难的现象,或者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与单位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相偏离,为此在征询意见存在不同的看法情况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结果进行反馈,被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一同上报给上级领导,这样给被审单位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可能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一个陈述的机会,也可以缓解审计和被审计之前的矛盾。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可以出具报告以外的报告,专题向集团领导报告,以引起董事长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控制内部审计风险,规范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至关重要,从前期的审计资料收集,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负责人和主审(不同的主审对审计的风险把控不一样,侧重点不同),制定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现场审计过程的重要性和风险性的把控,采用的主要审计工具和方法,审计证据的要求和管理,审计底稿的复核等都尤其重要。每一步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审计风险。如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质量复查法,或者采用互查和自查,运用内部审计公示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民主测评法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止风险发生。
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梳理,对阶段性的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归类,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的监督和落实都至关重要,不能审完就完事,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才是审计监督的真正目的,为了使审计达到降本增效,必须建立回访制度和回访工作。一是实地回访。审计人员到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核对,取得相关整改资料,完善内部管理;二是电话回访。通过电话回访被审单位,要求被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完善的资料通过网络传达审计部门,审计部门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通过实地回访和电话回访,在回访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重大问题,审计部门将会对其进行延伸审计,确保审计风险不再发生;三是审计讲评。内审机构组织召开审计讲评会,审计讲评会由企业主要领导主持,基层单位的主要党政负责人、纪委书记及有关的审计人员参加,目的是将阶段性的审计工作发现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存在共性问题进行通报,深入分析问题的危害性,并要求各单位进行自查和自纠,防止再次发生。
定期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也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促进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推动内部审计的专业化管理。一是遵循《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容为准绳,通过质量评估对审计报告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工作消缺补差。同时通过评估,进一步规范内审人员的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二是以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促进学习,增强职业能力。以质量评估为契机,组织全体审计人员能认真地学习《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特别是参与评估的人员能系统地掌握了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结构,了解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实务指南等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项目档案进行集中检查,对不符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要求的地方进行完善;对审计面临的环境进行集中梳理,并将存在的问题与最高管理层进行反馈;评估人员对参与评估的要素、要点进行系统学习和领悟,深刻掌握了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为今后开展审计管理和审计项目积累宝贵经验;三是以评估找差距,消除短板。通过评估,找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估,可以看出各部门、各企业、各内审机构审计工作之间工作质量的差距,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推动企业之间、本单位内审环境的建设和审计业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常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能清醒地看到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信息化建设与运用,内部审计督导、质量控制程序和手段,以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评估过程中,遇到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立即整改,并相互告诫,共性问题在会上通报,避免类似错误再犯;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问题具体、明确,为下一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和风险防范做到有的放矢。
[1]张红英.中国内部审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编写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3]张朝勃.谢仁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的四点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4):75-76.
[4]王根源.基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风险规避的跟踪审计研究[J].科技信息,2011(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