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菁
(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 辽宁本溪 117000)
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
崔艳菁
(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 辽宁本溪 117000)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为心内科对老年患者防治心源性猝死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的30例老年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结果:引起老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中患者在生活中的心理情绪、激烈运动及吸烟饮酒等都是引起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因素。结论: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基础性心脏病等症状都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的心源性猝死给予高度的重视,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护力度。
心内科;老年患者;心原性猝死;临床病因;研究
心源性猝死主要是正常健康的人、病情稳定及在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因为心脏病的原因突然导致死亡,而在心内科中心源性猝死成为了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引起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常见,吸烟、饮酒、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常见的临床危险因素,心源性猝死具有发病突然、进展快的特点,随着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并且集中于老年患者中,本文通过选取我院近年来的30例老年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老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因素。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的30例老年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原发性心脏病5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3例,肥厚性心脏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在临床中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并且伴随有心电图异常,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体重指数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我院的30例内心科老年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确定患者均符合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并且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并对患者在病发前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患者的饮食上是否饮酒、是否有吸烟的习惯、情绪及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进行调查[1]。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对计量数据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在患者入院治疗时,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主要有原发性心脏病5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3例,肥厚性心脏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其中冠心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例数最多。
2.2 心源性猝死出现时间
心内科的老年患者在入院治疗后的2~3周,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最高,其中的在夜间出现心源性猝死的例数达到23例,病情恶化后出现猝死的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其次就是心肌病的老年患者。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吸烟、饮酒、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常见的临床病因。
心源性猝死是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心源性猝死具有发病突然、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的临床特点,并且在发病中还伴随有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等症状,对老年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通过对我院心内科的30例老年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调查研究发现,引起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最为常见,而经过研究发现吸烟、饮酒等可加重患者心脏病病情,引发心源性猝死;用力排便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源性猝死;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均可导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引起或加重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耗氧量,进而诱发心绞痛、致命性心律失常等[2]。
总而言之,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复杂,并且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加强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避免在运动过程中有过激的动作,不要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在治疗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的告知医生进行就诊,减少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后果发生。
[1]贺延奇.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14,4(11):126-127.
[2]邵荣华.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4,2(2):88-89.
R541.4
B
1009-6019(2015)03-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