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岩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 南通226007)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已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转型期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高校的诚信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独立学院的贫困生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且相对其他普通高校,高昂的学费使得独立学院的贫困生经济负担更重,他们不仅要承受因经济拮据而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加上独立学院学生个性和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独立学院贫困生弄虚作假、考试舞弊、拖欠学费等一系列诚信缺失或失信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鉴于此,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
1.考试作弊
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较低,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中不乏一些学习认真、刻苦努力的人,但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平时贪玩、懒散、不用功学习,考试时投机、临时抱佛脚便成了部分学生为了顺利过关的“唯一”出路。其中,一些贫困生同学自尊心较强、加上经济的负担,为了避免因考试不过而带来的重修费用,他们铤而走险,选择了考试作弊。
2.作业、论文抄袭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目标不清晰、学习方法不当、自控力差等特点。而其中的贫困生,除了学习上的“不得志”,还有家庭经济带来的心理负担,进而造成自信心、进取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精神。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和宽松,加上家长又不在身边,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更加地放任自由。这类学生平时靠着小聪明抄袭作业屡屡得逞,连毕业论文,也会故伎重施。
3.简历作假
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都会有过勤工助学的经历,且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勤工助学当成了“主业”,一些同学忙于打工赚钱,而对学业造成了疏忽或荒废,到毕业时,面对就业压力,他们中的一些人绞尽脑汁在简历上“做手脚”,甚至有改动成绩、伪造获奖证书、虚构学生干部经历等行为。这不仅损害了学生本人在社会上的诚信形象,也对高校乃至国家的教育系统的声誉造成了冲击。
1.伪造贫困证明
部分学生在家庭经济未达到贫困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国家、学校的助学贷款和针对贫困生设立的多项奖学金、助学金等而伪造贫困证明,由于目前高校针对贫困生认定的环节存在一定漏洞,无法实地核查学生资料的真实性,而造成一些“假贫困”的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而当这些钻漏洞获得贫困生“身份”的同学实际生活中如果出现花钱铺张浪费等不良品行时,又会被其他同学效仿,这就出现了恶性循环。
2.助学贷款违约
国家自设立助学贷款以来,就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贷到一定数额的助学贷款后没有如期还贷,有的贫困生借贷款“移花接木”,将这笔钱用来消费或者其他用途,也有人甚至故意在有余力还款的情况下,拖欠还款,或者逃避还款,这种行为不仅给高校带来高额的学费欠账,也给银行和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
3.学费恶意拖欠
学费恶意拖欠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在经济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诚信缺失行为。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或者规定,高校在校生的学费依靠“自觉”缴费,但总有部分贫困生一再的拖欠学费,逐年累加到毕业时学费欠额数字巨大,一些学业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干脆放弃毕业证书,而欠下的学费也无法追回。由于没有强制的执行手段,对这部分学生的学费催缴工作往往困难重重。
1.个人信用缺失
独立学院的贫困生有较强烈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涉及个人利益的事情也相对更在意。部分同学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严重,认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很容易出尔反尔、违背诚信。这类诚信缺失行为在校园内大有泛滥之势,既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导致同学关系淡薄,也容易诱发人际关系危机和冲突,甚至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2.就业协议违约
有的学生在毕业前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后,没有诚信意识,同时又再寻找“更好”的单位,任意违约,更换就业单位。这样不仅损坏了个人的信誉,更对学校的信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网络诚信失范
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很多存在不自信,敏感、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焦虑、自卑、不善言谈等,而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给他们带来了另一种交流途径,一些贫困生为了在网络上找寻“自信、成功感”而放弃了诚信的准则,出现了任意散发虚假信息、传播病毒、不负责地聊天,甚至通过网络犯罪等现象。
1.利益诱惑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让一些人在道德、规则面前丧失了原有的信念和底线,社会不诚信的现象频发,对高校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同时,不诚信的行为给个体带来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要面临学业、经济两座大山,为了能够成功获得眼前利益,摆脱身上的重担,一些贫困生往往会做出“见利忘义”的行为。
2.制度漏洞
转型期的中国,制度在破旧立新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度、法制建设远远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原有制度已经打破,新制度尚未健全,给诚信缺失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很多空间。制度缺失和失序环境会滋生机会主义心态,让一些人在诚信面前选择逃避。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屡屡发生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违约等行为,与制度上的漏洞不无关系。而这部分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可以预知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不诚信的隐患。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在司法、政治、社会等领域进行恰当的制度配备,抑制不诚信造成的社会“传染”。
3.监督不力
目前,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都是由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尚无明确的机构和成文的规定,对学生各种不诚信的行为予以有效监督和惩治,仅有的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的处分也是建立在事发的基础上,而更多不诚信的行为,则往往被“忽视”掉了。比如,独立学院的贫困生一再拖欠学费,国家、学校和家长对其行为都具有监督义务,但国家没有实质的监督形式、学校的监督也仅停留在“催款”而非更深层次的诚信教育、一些家长对学生的拖欠行为甚至是默许的态度,这就导致了监督的无效和无力。
4.道德因素
“社会在改革开放转型过程中,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道德的交锋,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也导致社会现实中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同时在弥漫。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氛围,会深深影响社会的主流道德教育。”[1]独立学院的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道德信念不坚定、道德意志薄弱的一部分学生,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诚信风气的侵蚀。
1.从众心理
“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的行动;而是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3]尽管在平时的言行中不一定明显表露出来,但多数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让他们觉得自己与群体不能“同步”而产生焦虑、不安,他们会积极寻求其他方面与群里保持一致的水平。当发现周围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不正之风笼罩着整个社会并未对失信的人产生制裁或惩罚时,从众便成为部分学生失信的动机。
2.侥幸心理
部分贫困生在面临诚信抉择时抱有冒险、大胆一试,投机取巧的想法。或许曾经因为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得到惩罚而更加心存“侥幸”、也可能第一次“冒险”总觉得自己可以逃脱失信带来的风险、规避可能的惩罚。与侥幸相关的可能还伴随着失信者对这一行为后果所认识到的“成本偏低”所导致的认知偏差,比如网络上散布谣言,几乎很少人会因此面临惩罚。
3.报复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越是感觉自己有较高的能力和价值时,他就会越容易感到怀才不遇并意图报复。对社会强烈不满者大都是受过教育、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比实际所得更多的那些人。”[3]比如一个恶意拖欠学费的同学仍然有资格参加奖助学金的评选,这会让按时交学费还贷款的贫困生同学,产生不满、不公平甚至愤怒的情绪,其中一些便会产生报复的心理和行为。
4.成本偏低心理
当一个不当行为可以带来好处而又很容易规避惩罚和风险时,往往会带来群体的效仿。一些贫困生在失信行为中,也会权衡利弊。比如,抄袭作业或论文,当他认为这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惩罚,没有成文的规定禁止抄袭这种行为,也不会到挂科或勒令退学的程度,他便会采取这种“低成本”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及时的效益”。
5.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进校时大多会有一种“高考失败者”的自卑感,对于贫困生而言,这种自卑心理也更加严重。对学业和前途的担忧,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面对周围一些家境优越、衣食无忧甚至前途已有家人“安排好”的同学,这种对比更加催生了独立学院的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低自尊的人在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一些贫困生的诚信缺失也就不难想象了。
6.吃亏心理
当某些人的不诚信可能影响自身利益、带来不公平的结果时,便会使个体产生“诚信吃亏”的观念,在这种吃亏心理的作用下,不守诚信的行为就可能出现。有学者曾对高校学生做过调查,“作为访谈对象的所有学生都认为诚信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实践诚信行为。但同时,几乎所有访谈的同学在对自己行为进行衡量时,都表明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曾做出不诚信行为。在这种知、行背离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很主要的心理,就是老实人吃亏心理。”[3]
诚信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道德理念。独立学院面临着时代和社会对教育和生存的双重考验,因此,必须要坚守道德教育的阵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把近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传递和发扬下来,形成工作常态和特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实践活动,加强道德教育,营造诚信氛围,同时注重发挥主流媒体对诚信行为的正面引导,净化舆论环境,弘扬社会正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道德的力量是永恒的,只有法制而没有道德的社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仅靠道德又是十分危险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奥斯特罗姆认为,“社会秩序是一个博弈过程,在社会存在大量不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的情形下,在社会成员自律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制度的硬性制约对社会秩序就变得极为重要。”[1]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社会中诚信行为的褒奖,提高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奖罚结合,构筑起制度防线,有效排查和化解诚信缺失的风险。独立学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对贫困生的失信行为采取有力惩罚,通过这种“他律”手段,补充道德调节的“自律”不足的缺陷,才能有效遏制诚信缺失现象的蔓延。
通过建立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资质评估机制,做诚信状况的“黑白名单”记录,可以适时把握学生的诚信状态,有助于学生自觉确立诚信目标,增强诚信意识。探索适合当下我国独立学院学生的诚信档案,可以把诚信情况与奖助贷、综合测评等相结合,尤其要把贫困生的贷款、欠费问题纳入陈新档案的内容,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具备约束力,也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品行参照,对其日后的择业、就业,社会信用等具有长远的影响。通过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价,使诚信的学生积累诚信资质,因诚信享受回报,而失信者则会加大失信成本和风险。逐步在教育系统建立全国联网的“诚信数据库”,形成“一处失信多处受罚”的抑恶环境,使失信者对责罚的后果“望而生畏”,从而选择放弃失信的动机。
诚信作为当代公民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向标。2007年以来,我国已开展四次了全国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先后评选出的42名诚实守信类的道德模范,他们在诚实守信方面为整个社会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其中不乏文花枝那样的优秀大学生。然而这些道德模范的后续影响力并未完全发挥。围绕评选活动,我们应充分利用榜样作用,让这批来自基层的榜样深入群众,尤其要深入校园,亲身示范,用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感染和带动学生,逐渐塑造良好的诚信品格。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校园内的诚信评选活动,让诚信的力量深入人心。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内化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道德良心,而且可以引领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诚信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自觉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养成或产生的。因此,独立学院应积极为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打造实践平台,让他们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价值的引导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在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接触中,体会到什么是诚信的言行,不断内化自身的诚信观念,提高自身素养,继而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独立学院的贫困生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优势资源,给贫困生提供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感恩、诚信等主题心理教育活动;利用团学阵地,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定期开展心理宣传月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监督、预警,防范心理危机;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奋斗目标,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1]葛晨虹.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美)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卢爱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158-161.
[4]陈平.新中国诚信变迁:现象与思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