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彬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545006)
高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传承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基地,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依据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精神,高校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的建设。
当前,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国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着变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使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异常艰巨。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高校成为境外敌对势力的争夺对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然会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正确引导大学生不断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批判腐朽、错误、落后的文化思想,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成果,这就成了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互联网的隐蔽性、虚似性、复杂性、无空间性等特点给我们带来了舆论噪音、快餐文化、网络犯罪、庸俗情趣等消极现象,也为西方腐朽、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渗透开启了方便之门。如何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手段,把握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积极抵制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用先进、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大力推进党的网络先进性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分配方式、物质利益、竞争意识、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市场自身有其弱点和缺点,如趋利性、自发性、盲目性等所诱发的不良消极现象和深层矛盾,既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生活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冲击很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主旋律,切实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是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下发多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制度创新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创新中探索出很多好的方法,使得大学生党员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大学生党建工作无疑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若不能认真对待,将会影响到我们党、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相对薄弱;按照老套路发展新党员;以旧公式写新时期的推优计划;学生正式党员再教育抓得还不够紧等问题都比较突出,以至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特别是在大学生党建工作“推优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四不协调”现象需及时修正。
第一,发展与培养不协调的现象。部分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只把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发展新党员的环节上,而对大学生正式党员的继续教育、时事教育、支部生活等长效培养和管理事项有所松懈,从而出现学生党员培养前紧后松的现象。学生党员在“推优育苗”后往往主要靠自我的学习、管理、提高来保证其在学生中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不利于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第二,质量与数量不协调的现象。大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协调问题,往往表现在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培养力量比较薄弱,明显人力不足。各系院团委每年面对数以百计的入党积极分子,对保质保量的发展学生党员难以提供有力保证,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使得学生党建工作往往是“赶四早”: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导致大学生党员数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质量就很难得以保证。
第三,比例与结构不协调的现象。由于一年以上重点培养期的限制导致高校三、四年级发展的党员比较多,尤其是毕业班,而低年级发展党员数偏少,甚至个别班级出现党员数为零的现象。一旦高年级的毕业后,在校大学生党员人数会马上骤减,从而造成整个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比例与结构失调现象较明显,这也与高中阶段的学生党员培养脱节是有关的。
第四,组织发展与发挥作用不协调的现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重理论,轻实践,对党员的教育往往停留在党课教学、支部学习和讨论中,缺乏实践理论的机会,只能培养出模式型、概念型的大学生党员,并没有把理论提升到指导实践、贯穿实践的高度,容易出现“入党分子争着干,积极分子拼命干,预备党员选着干,正式党员指挥干”的现象,在普通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使得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针对高校大学生党员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坚持学习是增强党性、提高本领的前提,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葆生机的优势所在。学生党员培养应不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核心,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全社会大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是确保我党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党课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党员培养全过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民族团结统一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培养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思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进取、激发活力、大胆探索,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领导的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科学理论。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主要内容,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是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立求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全面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立论基础、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中,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用其产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来进一步解答党如何进行自我发展、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增强大学生党员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让其入眼、入耳、入脑,见行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个人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大学期间自我全面发展、协调地发展,真正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善于创新、能力全面的社会主义人才。不断推进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理念,解决党员党性修养、党员纪律、党员表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3.加强学习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系统性工程。强化党内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是提升党员道德素质,规范党内道德秩序,防止腐败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 700多万党员的政党,其道德实践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整体建构的中坚核心力量。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诸多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符的道德失范问题,党内的道德滑坡直接影响和危及社会整体道德秩序的建构,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加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使学生党员在道德素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带动普通同学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学习与实践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理论向能力的转化,媒介就是实践,坚持知行合一,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增强运用的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水平,两者是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最佳结合。
1.创建服务阵地,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大学生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凡事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思想上的变化不仅来自于理论上的不断学习,更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要想将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就需要每个学生党员现在就要有自己的服务小阵地,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职责,例如:担任班主任助理、社区服务员、爱心火炬手、理论宣传员等。这种党员培养与服务阵地挂钩的形式,可极大的促进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形式,使学生党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从而增强其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培养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工作积极、成绩卓越的学生党员应予以表彰,对工作懈怠的则应及时予以鞭策和帮助教育,使其在“学习—实践—学习”、“帮助—转变—提升”的过程中成长。
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彰显共产党员先进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追求。高校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培养更多推动社会发展创新型人才,应从知识结构、学科带头人、仪器设备、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由学校成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领导小组”,配备学科带头人,设立科研创新基金,组建一批以大学生党员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团队。让学生党员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队伍里,不断提高自身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与其中的学生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重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克服死抱教条不放的“僵化”思想。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意义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问题等。要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原则,强化政治责任、学术责任、社会责任相统一原则,为永葆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做出新的贡献。
[1]张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22-24.
[2]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刘兴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6):7-9.
[4]钱和友.关于加强学生党员实践性教育的思考[J].职业圈,2006(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