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

2015-03-27 13:54莫梦娴
关键词:共同体试点建构

莫梦娴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目前,随着我国班级教育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我国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班导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将班级管理的中心放在班导上,但是由于班导个体教学和职业技能、素养的差异,这一班级管理模式逐渐出现了诸多与班级管理理念、预期效果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与革新迫在眉睫。既然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班导”为中心,那么我们就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班导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逐渐形成稳定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思考

纵观分析,高校班导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即“教学与班导工作的平衡问题”,由于班导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需要处理许多既定的或者突发的诸多事情,此外班导又具有代课的任务,而这两者同样重要,班导的管理是否优越直接关系到自己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教学,因此作为班导必须兼有两项重要的任务,而其他代课老师由于只是代课而没有条件和学生进行接触和深入了解,因此难以在学生之间形成威望,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想要突破这一问题,就必须找到这一平衡点,并有效的平衡两者,才能逐渐改善问题。

二、“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在班级管理中的提出与实践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学习共同体”,“1995年,博耶尔发表了题为《基础高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在有效的高校教育中首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校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关心照顾学生;气氛是快乐的”。[1]那么如何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实践引用到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五个层次

建立“学习共同体”下的班级管理模式首先要形成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根据前文提到的问题,打破以“班导”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就要从班导自身出发,要做到“班级管理共同体”就要将班导担负的职责和任务进行分化,并具体到班级人员中,甚至可以将部分分化到其他任课老师。我们可以用具体的实践例子来进行说明,一个具体的班级整体,全部的任课老师必须加入到班级管理之中,并且要明确分工,肩负起自己的职责,这是第一层;接下来在学生群体里选取管理员助理,并且人数最好保持在5-6人之间,这些管理员助理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调换,施行班级内部管理、监督、评议、选举的模式,做到公平公正,选取只有说服力和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助理,学期中和学期末必须进行全员的交流总结发言,根据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班级管理机制对个人进行考核,指出问题,是下一任引以为鉴。这是第二层次;然后,班级学生管理助理必须作为教师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协理老师共同体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将“教书”和“育人”两者相结合,这是第四层次;最后,也就是第五层次,我们会发现“班级组制度将传统班导制度的‘一对多’,即班导一个人直接管理班级和学生,改变为以下几种形式:‘多对一’,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分析、诊断和实施对困难学生的教育;‘一对多’,班级组教师分工担任学生的导师;‘一对一’,班级组教师对学生干部、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多对多’,班级组教师与学生一起组织大型活动,组成多个由教师指导的活动小组”。[2]

(二)三大对策

1.形成“任课教师——学生——传统班导角色”三位一体的管理共同体,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协调进步。因此对于中小学班级管理,有沟通就有收获,有交流才能改进,作为教师必须利用这一“共同体”,深入到学生内部,切实做好了解学生的工作,达到教师学生和谐相处的目的,进而更好地为班级管理工作服务。“共同体成员间亲密的关系始终影响着人们对共同体的价值、规范、信任的感受。在班级中,师生关系的好坏更直接影响了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成为班级能否走向共同体的关键。亲密的成员关系让班级管理共同体有别于一般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3]

2.既然是一个班集体,那么由于学生各自性格、学习能力、认知等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些许差异,而“共同体”的建立也并不意味着全员在实质上形成了有效的统一体,只是外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因此作为“老师群体”就必须学会和学生进行相处,从平等的角度以真诚的方式去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而又和谐融洽的氛围,这样才能围绕“共同体”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因此“对于班级管理共同体也是一样。只有当所有的成员能够参与到班级事务,共同体成员关系才有建立的可能。也就是说,班级管理共同体并非依靠制度上的边界而形成依赖的成员关系,根本缘由在于成员相互介入而形成沟通交流的氛围,最终确立亲密的关系”。[3]

3.正如温格所说: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和共享的技艺库三要素构成了共同体内部一致性的重要来源。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展开,如果说学生是一个巨大啊的“资源库”,教师是另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那么“共同体”的构建就是极好的输入与输出设备。

(三)五个建构

通过五个层次,三大对策的讨论,必须要有一定的建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于实践试点,而这五大建构的完成必须由“任课教师——学生——传统班导角色”三者完成,通过试点调查,我们发现,“新型学习共同体班级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环境和时间条件,无论是具体的硬件环境还是高校总体的管理环境都必须与之形成切实有效的配合。

1.理论建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理论代表着一种视界,思维方式,实践者实践模式的转变,需要以理论视界的转变为前提。班级管理共同体的建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理论培训是必不可少的”。[3]重中之重便是意识的培养与转化,由于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内心,传统观念往往束缚着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提升这一方面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识,在不断的时间和研讨过程中发现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缺点和漏洞,以此来警醒班级滚利工作者和教育者,在不断的传播、宣传中逐渐改变教育理念、学生观、家长观和班级管理理念等等。形成必要的“新型学习共同体班级管理模式”理论,并围绕这一理论进行宣传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并且要针对本校实际,创造出适合本校教师管理和教育理念的建构理论,定期邀请这一方面的专家来进行授课、研讨和学习交流。提高理论认识和理论掌握。

2.思想碰撞。提出理论,建构完善理论,进行试点改进之后,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汇总交流,通过校外交流、校内交流或者是小组研讨的模式,以此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一方面便于各个老师群体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过程中来完善自己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理论,围绕交流研讨后指出来的问题,利用丰富资源在一起的大好时机,进行下一步的商议和改进,细化改进措施和对策。

3.试点投放。制定出理论之后,并通过交流逐渐完善之后,就需要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操作,即进行大范围的“试点实验”。但是“试点实验”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条件来支持,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试点实验”效果,首先,我们必须确定不同教学环境和不同管理环境的高校,以确保试点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在具体的试点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进行知道,并及时反馈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试点信息;最后,必须要有书面的实践报告,完全按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对策落来执行。做好记录保存。

4.反思建构。在“试点实验”工作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就需要根据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整理,我们要明确目标,从教师、学生、家长是否适应?班级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是否得到健康发展?在具体的“试点实验”中是否存在个体摩擦?那么这些存在的问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否有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的提出?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等等。

5.推广传播。针对反思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经过商讨交流之后,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接下来就是推广和宣传,我们必须利用一系列渠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传播,制定完善的推广体系,按照实践理论进行分层次的建构研究与实践。利用名校优势,按照成功高校为辐射中心,全方位辐射推广,加大优秀高校案例的宣传力度,刺激部分高校的接受与使用,形成推广圈和推广策略,并及时反馈更新。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课堂管理模式必将在发展革新中逐渐消逝,而新的课堂管理模式也会以新的姿态出现,适应班级管理。“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将会以其优越性得到大范围推广,并取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注:本文系2014年度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

[1]张桥银,蒋洋标.浅论学习共同体[J].沈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6.

[2]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3]刘惠娟.班级管理共同体极其建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试点建构
爱的共同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