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高校大学生精神懈怠问题的理性思考

2015-03-27 13:54旭,许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张 旭,许 萍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精神懈怠”是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主要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的。[1]然而当下许多高校的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精神懈怠的现象,这一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在全国上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分析高校大学生出现精神懈怠的现象、原因,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倡导下使学生振奋精神,对于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精神懈怠表现

首先,学习松懈。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许多学生还没有做好自己掌控大部分时间的准备或者不具备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除了按照课表正常参加课程外没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没有长期整体的计划和安排,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上网和睡觉。即使在课堂上,也没有真正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自己有所收获。更有甚者,许多学生不能够保证一定的出席率,尤其是公共课,逃课、厌学现象严重。

其次,生活懒散。最近网上曝出“全国最懒大学排行榜”,调查对象涉及全2国600多所高校的9万学子,数据基于学生的起床时间与起床人数。对于统计发34布“排行榜”的微信软件以及各个大学排行名次我们暂且不做讨论。但是大学生作息时间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起床时间以早上是否有课程安排为参考,甚至对于一些出席率要求不严的课程肆无忌惮地睡到自然醒,一天的生活从中午开始。可以说,大学生生活懒散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再次,道德缺失。小到公交车上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考试作弊,大到杀人、打架、生活行为失范,再到近几年新闻关于大学生恶性事件的报道,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应加强道德修养的热烈讨论等。诸如此类问题无不与大学生自身道德观缺失、价值观扭曲有关。

最后,理想缺失。在连续多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现状调查,对2002、2003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这些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的占14.28%,具有道德理想的占7.56%,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均占100%。对2006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人数依然很少,分别占24.83%、8.48%;具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人数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占26.87%、5.78%。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表示无理想、正在寻找理想、写不出或不愿写自己理想的学生占9.52%。而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缺失,必然导致在学习工作中缺乏激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等”、“靠”、“要”思想严重,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缺乏热情,没有努力奋斗的动力。

二、大学生精神懈怠原因分析

九十年代末的高校扩招政策促使我国教育事业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有利于经济发展并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大学生数量在激增的同时,质量并没有得到保证,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越来越低,大学生的含金量越来越低。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对高校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校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适时调整,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虽然,高校的管理模式与高中不同,教育管理者也不可能、不需要做到像高中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但是,对于处于大学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学生,当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由于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社会事件的负面影响遭受冲击时,仍然需要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心理上情感上的关怀。而学校如果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会导致学生很容易失去正确的人生方向,甚至造成价值观扭曲。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看。被高考绑架的学生家长在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后容易在心理上放松对学生的监管。一方面,由于对学生高考前高压状态的理解,家长认为进入大学就是学习放松的阶段,是跟社会有更多接触的阶段;另一方面,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过分依赖使自己没有尽到应负的监管责任。那么,在家庭的监管不到位而学校又没有适当的正确引导时,就会给学生留下很大的自由空间,约束性减少的同时也意味着危险性的增加。

再次,从社会方面来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给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大学生特别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新问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及一些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侵蚀着校园的环境和学生的内心,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西方敌对势力在文化方面的入侵给学生自身和学校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最后,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在外界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自身没有良好的素质将更容易出现以上精神懈怠的现象。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明确的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的目标是行动的动力和导航灯。在工作和学习中,目标的确立使我们做事更有计划、效率更高。而当今高校学生之所以普遍存在精神懈怠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导致荒废了许多时间。缺乏坚定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3]坚定的意志力有利于我们克服过程中的挫折和磨难,抵制不良诱惑,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意志力的缺乏必然导致自控能力降低,做事情难以持之以恒。而当今高校大学生正是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往往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导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常半途而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条件,更是学生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抗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各种挫折时能够做出正确分析。而当今许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自闭型心理问题、焦虑型心理问题、幼稚型心理问题、社交恐惧型心理问题等。[4]学校里一些悲剧性事件发生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事人自身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能力弱,再加上没有外部环境的正确引导最终使自己走上绝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下大学生振奋精神探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公民的价值导向标更是民族国家的精神旗帜,高校作为宣传弘扬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之一,更应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最关键的是让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精神懈怠,振奋精神。

首先,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来看。国家的稳定、富强、繁荣、昌盛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国家的发展程度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更影响着身处其中国民的自信程度,作为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更加希望所在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不仅提出了国家建设、国家治理的目标与手段如何实现有机统一的问题,是实现国家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手段有机统一的重要载体,更有利于增强国民的自信,让国民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倍感骄傲自豪,从而增加实践的动力。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可塑性较强,高校应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加强爱国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关心关注国情民情,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使大学生将应具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其次,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良好的社会坏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6]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复杂的高校周边的社区环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次的内容,更是社会环境优化的最佳状态。因此在全国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热潮中,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事件的不利影响对大学生的冲击,及时做好疏通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上极端事件的理性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发现、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最后,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概括出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更是高校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目标与价值追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表明个人修养的基础性与重要性。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机制体制的不完善、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现象,一些人因此出现了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的动摇,这同样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7]对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后的工作,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任何理论的生命力都在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真正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所包涵的精神与价值追求融入生活、融入学习、融入实践,真正振奋精神,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注: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度研究生院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xhmks1507)

[1]陈松友,张博.精神懈怠的原因、危害及化解路径[J].前沿,2013,(19):29-31.

[2]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7-83.

[3]http://www.baike.com/wiki/%E6%84%8F%E5%BF%97%E5%8A%9B.

[4]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106-108.

[5]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J].探索,2013,(2):171-173.

[6]张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26-28.

[7]龚剑飞.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公民价值自觉[N].江西日报,2014-03-03,B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