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其反思

2015-03-27 13:54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苏 楠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自产生以来它以无以伦比的优势给传统媒体很大的打击并迅速俘获人心,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使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表现更为积极和突出,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对其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大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诚然,互联网开放、多元、虚拟、平等、即时、高效、便捷、交互、超越时空等特点,迎合了现代人的需求,但同时它也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了诸多的困扰和问题。中央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提出了“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兴利除弊,为我所用”的16字要求,这也促使我们去认清现状、反思总结,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理论引导工作。

一、正视网络资讯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其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推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才。在当今时代,虽然课堂、讲座、图书和媒体仍然是大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但网络已俨然成为大学生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获取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会在自己现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并督促自己去实现。我们所熟知的慕课、微课、可汗学院、TED等课程,都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受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模式。

第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网络资讯满足了大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首先,网络可以使学生之间、学生与家人之间、师生之间、与世界各地的朋友等联系更加方便快捷,QQ、微信等聊天工具弥补了现实空间的距离,使即时的沟通不是问题;其次,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大学生无所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情,无形中起到了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再次,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大的娱乐功能、学习功能等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最后,个性化的网络语言,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改变了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高大上、白富美、高富帅,矮穷挫、屌丝、女汉子、no zuo no die等。

第三,开阔学生的视野。互联网资源是国际共享、开放、平等的、同步、简便的,这对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将世界纳入可知的范围,使他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形成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同时,网络文化是多元的、广阔的,相比于限制个体思维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网络则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接触到世界先进的思想、科技,再加上互联网图文声像并茂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第四,学会关注现实和社会。大学生虽身在校园,却能够通过网络炒作热点,关注和聚焦一些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上来,从而引发他们的讨论和思考,有时会将互联网的舆论观点付诸自己的行动。比如,网上关于四川地震的连续报道之后,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站了解到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从而在网站发出呼吁,自觉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甚至有些大学生组成自愿服务团,前往地震灾区参抗震救灾行动。正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公共平台,使局限于校园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对国内政治、经济、民生等问题进行关注,增强了解。

二、认清网络资讯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任务事物都应该辩证的看待,我们既要看到网络资讯给带来的便利,也必须要认清它带来的困扰和问题。

第一,网络资讯的多元化不利于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网络不仅为不同意识形态扩展自己的影响提供了场所,也为各种意识形态竞争和攻击提供了便利,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谁掌握了网络,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因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状态。互联网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西方国家妄图以其价值观统治全世界、实现思想征服的野心并未改变,所以电子邮件、网络文章、特设网站等都是他们的舞台,发表大量煽动性、破坏性言论,混淆了青年大学生的试听,造成恶性影响。同时,宣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想直接呈现,大学生由于鉴别能力有限,社会阅历较浅,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第二,网络消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大学生正确道德评价标准的确立。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不健康的、反动的、虚假的、错误的内容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社会形态出现在公众视野,真假难辨却带来负面效应,社会矛盾凸显却又被刻意放大,如贫富不均、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等,所谓“有图有真相”都未必是真相;自由的网络空间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学生更肆无忌惮,失去应有的价值取向,丧失道德责任感,造成在现实道德取向中的迷失;

沉溺于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能自拔,引发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道德理念及评价标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网络的存在虽然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也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容易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走向孤独,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衍生出“低头族”、“拇指族”,形成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于是有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就坐在你的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回到宿舍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也许正是部分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同时,高校问题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迷恋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网络聊天等带来的恶性结果。

第四,网络资讯的片面性不利于大学生理性、系统思维方式的养成。今天的大学生,看网络比看书多,形成知识的片段化、片面化、零碎化,作业依靠“百度”,放弃刻苦钻研等。大学生在这些繁杂的信息面前习惯于形象思维,放弃追问本质的逻辑思维,不能理性的更深入、系统的思考问题,正如迈克尔·海姆所讲:“把思维的弦绷在信息上之后,我们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来。我们搜集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智慧的感悟。”[1]

三、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爆炸式的网络资讯,大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要依据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使教育更具实效性,切实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要切实做到“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兴利除弊,为我所用”,着实需要各方努力。

(一)依托网络资讯,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

1.网络平台建设。既然学生习惯网络化的生活,我们也要利用网络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对学生进行隐形教育,于无形中引导其正确的价值导向。所谓隐形教育实质就是“教育者将体现社会要求和教育者价值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播撒到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导其自主选择、学习、接受思想道德。”[2]利用网站、论坛、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建立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空间,发布正能量、热点问题,让学生不被谣言和负面问题所困,避免虚假信息、偏激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把握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艾思奇在其代表作《大众哲学》中讲:我们大家都是俗人,耳朵最听的顺的是日常的俗话。所以最妙无过于用一句俗话开始。这一次的标题“天晓得”,不就是一句很熟的俗话吗?由这样一句俗话谈起来,大概总不至于像大学教室里的哲学讲义那样令人想睡觉了吧。[3]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新新人类,马克思主义再好,如果用过于理论的言辞去“灌输”,还是会被大学生所厌弃,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的语言运用要符合大学生的言语习惯和潮流,贴近学生的话语体系,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二)紧跟网络潮流,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有的放矢”

1.关注网络舆论动态,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对大学生的引导首先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在想什么,思想教育的过程才能“有的放矢”。我们要善于借助学生活动的载体,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减轻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回归现实回归自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方式。同时,要强化技术防范,提高掌握舆论的技能。网络时代,要想避免或减少有害信息的扩散,应加大技术控制的力度,通过抢占网络制高点防止和剔除有害信息。[4]

2.培养网络“水军”,占据网络话语权。我们应该组建专门的网络评论队伍,专兼职结合,使他们在网络信息监控、信息汇总、网上交流、正面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者和青年教师、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三支骨干的力量,让他们成为引导大学生网络走向的主力军,发出理性的声音。

(三)规范网络空间,保证网络监管的“有法可依”。

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科技日趋发展,一些敌对势力或是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网络蛊惑人心,传播不真实的讯息,造谣中伤,制造背离主流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和稳定产生严重影响。在查处的案件中也出现了一些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甚至网络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让人不免扼腕叹息。针对依据网络进行的宣传、破坏、煽动、造谣、犯罪等行为,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相关互联网法律机制,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空间的行为,倡导合法上网、文明上网。

1.国家法律建设层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庄重宣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应该适应于社会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不例外,更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近年来,执法部门大力度整治了一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立二拆四”等网络“大V”、网络“大谣”,让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深入人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资讯的监管是何等重要。

2.校园制度建设层面。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心智日趋完善但又没有完全定型,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讯息的影响。大学校园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同时,学生管理者和教育者也要注重校园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守则,健全责任机制,使大学生的网络监管有章可循且职责分明。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隐性传播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ZK011)

[1][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2]万美容.论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9-13.

[3]艾思奇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83-284.

[4]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92.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