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跃民
(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互联网具有覆盖面积大、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其覆盖更大范围内的学生,教育的内容也将极大地得到丰富。第二,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及其空间的虚拟性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空间限制,使得实时实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可能,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网络论坛等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第三,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障碍。在以往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中,学生总是带有畏惧心理,难以做到敞开心扉,很多事情也难以启齿。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深入,效果也不够理想。而在网络时代,学生不再需要参与到面对面交流中,而是在电脑或移动媒体前一种相对自我的环境中倾诉自己的心声。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乐于在论坛等互联网场所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和看法。在不受约束的环境下,学生表达出的东西往往会更加忠实于内心,而这也会帮助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首先,互联网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其内容纷繁庞杂,好坏兼容,除了有催人奋进的文字、视频、图片音像材料,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相互沟通、交流、研讨的广阔交际平台等“正能量”外,还有很多具有严重消极影响的“负能量”,比如色情视频、血腥暴力甚至是反动言论,都将严重荼毒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轻者会让大学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重者则有可能扭曲其精神世界,危害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产生反人类、反社会的病态心理。第二,互联网对世界各国、各种意识形态的兼容性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众所周知,我们崇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然而在互联网上,各国文化并立,多元思潮交织共生,极易受其影响。比如美国大片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将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使其产生狭隘的个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再比如网上盛行的“土豪”文化,很有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拜金主义和好逸恶劳的思想;还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有可能会让个别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盲目崇外的心理,质疑社会主义,动摇理想信念。第三,大学生深处校园的象牙塔中,缺乏人生阅历,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相对较弱,在面临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难以分辨好坏,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进一步加深了互联网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最后,互联网拓宽了人际交往和交流的渠道,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依赖互联网开展交往,忽视了传统的可视性的面对面交流。而他们交往的对象也更加倾向于同龄能够操作计算机的群体,与长辈的沟通有所忽视。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
互联网与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已经密不可分,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但是部分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对互联网总是有意识的排斥,有些学校甚至以远离电脑、远离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种理念显然是落后于时代,且与社会进步相悖的。加上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具有很长思想教育工作年限的年长者仍是队伍中的主力军,而这部分人对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显然是薄弱环节,不利于在网络时代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创新,大胆改进。
如前文所述,互联网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事实也已经证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摆脱固有的“网络害人”的思维模式,对互联网和计算机采取一种欢迎的态度,并做到“取其长处,为我所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的特点建立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比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优化模块设置,创新内容布局,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融合为一体,吸引更多的学生。第二,互联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摆脱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者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的教育低效局面。可以建立更多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渠道,比如校园BBS等,鼓励学生勇敢发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此收集学生的言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最后,互联网具有实时性和实地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QQ等社交软件与学生开展交流,不必再像以往那样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交流。这种便利性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扩大工作范围,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其保持持良好的上网心态,理性地应用网络,努力成为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借助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开展“教会选择”的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上行为方式,使大学生们能够在网上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正确地做出选择,自觉地维护网络秩序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袭,成为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能力、较高政治素质的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因此,引导工作只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强调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其主体意识,使其不仅仅成为网络道德的遵循者,更成为网络道德的维护者,制定者。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将德育工作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始,并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积极发挥互联网的正能量,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除了依靠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外,还应该协同各方参与,采取各种有力的方法强化网络监管,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从国家层面讲,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对制造、传播色情、暴力、反动等负面信息的机构和个人要予以严惩,有效防止网络犯罪,从源头上解决网络负面信息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众多网民的毒害。公安部门应该革新自己的技术,有效侦破传播不良信息、实施网络犯罪的行为,加强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打击能力,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学校除了教会学生学会选择,明辨是非曲直,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外,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传播不良信息,实施网络犯罪的危害性,教会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不仅自己不会踏过法律的红线,还会积极地维护网络环境,并影响身边人。此外,在校园网络监管上,学校也应该有所作为,首先要在校园网站、论坛上设立专职、兼职管理员,除维护网络正常运行外,也要注意甄别网络上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另外,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校园网络监管的思路,做到管理有序,奖惩分明。
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全校师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坚守的行为准则、理想信念的结合体。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校园中进行的,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标语等方式倡导文明行为,抵制不良行为,同时对网络行为规范也应该有所侧重。通过开展网上网下各种特色的活动,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从而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相互促进。同时,应持续开展课堂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设活动,一方面注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确保学生不仅拥有强健体魄,亦有健全人格。此外,还应注意将校园文化和互联网相结合,要对网络有所侧重,比如关注网络行为规范,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使得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同步进行;要注意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利用其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增强其实效性,校园网站建设、论坛建设等都是校园文化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典范。
在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支优秀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自我思想意识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并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才能在客观上保证在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组织上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第一,教育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这是网络时代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与基础;第二,教育者要精通互联网技术,了解网络的传播规律和特点,把新媒体技术与原有教育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灵活、有效地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教育者除了应该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以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以身作则,影响、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规范自己的言行。学校在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时也应该充分考虑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仔细研究,合理取才,优化人才结构,注意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和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年轻者之间的相互磨合,发挥队伍的协作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活跃性和多变性的特点。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基于这一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强化网络监管,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并注意优化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朱乐喜,尹姿云.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媒介教育,2012,(6).
[2]伏小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3]刘铁英.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