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和谐是最初也是最终——解读莱辛的《裂缝》

2015-03-27 13:54
关键词:莱辛两性女性主义

徐 静

(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226000)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颇丰,大多涉及两性关系。她在小说《裂缝》中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人类起源的故事。通过这个神秘而智慧的小说,莱辛赋予两性最初平等的机会,揭示了她不一般的理念:男人和女人,相似但完全不同,当和谐共存,而非彼此敌对。人类伊始,最初的女性给了男性平等的机会。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两性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莱辛的作品中多带有这种思潮,她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对男权文学发出挑战。然而,莱辛接受好友乔纳·拉斯金的采访时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是女权主义者,而是为了探寻女性获得幸福之路而艰辛写作的。她不想把自己归为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感知真实地书写内心,体现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两性关系的理解和关注。

一、女性主义与文学

女性主义19世纪产生于西方,自产生之日起,就有各种派别,各种形式的运动也是此起彼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全新的世纪,而这个世纪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是女性主义最初的要求,却仍然在艰难进行中。这种平等包括两性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地位、两性交往以及文化学术方面的平等等。两性的平等要在这些领域中实现,消除性别歧视就是女性主义的终极诉求。放眼望女性主义的三个典型阶段,女性主义所倡导的性别平等同样经历了三次发展:淡化性别差异、强调性别差异和消除性别差异。

在女性主义发展的同时应运而生了女性主义文学。广义上说女性主义文学是强化女性的自我意识以超性别的意识把女性潜意识表现出来。狭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意识,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关注女性生活以及她们的生存状态、情感等,从而对人性有更多的寻找和发现。女性主义文学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超越于社会的孤立命题,这种文学必须依托于历史文化,顺应世界文学的发展潮流。借助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家艺术性地对一种文学注入了独特的女性情感和思维。

《裂缝》中,莱辛全新的故事依托于之前的女性主义文学经验,却又超越了传统的女性主义,更多地加入了和谐的因素。莱辛通过《裂缝》呈现她成熟的全新的女性主义观。从某种程度上说,莱辛其实就代表着和谐的女性主义,她擅长的写作角度是能将女性与当代的现实话题结合在一起,表明女性同样是世界的主人,有着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两性关系是能和谐建构的。《裂缝》作为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的经典之作,在两性关系的探讨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表现两性关系和谐是人类的最初也是最终。

二、两性的出现

《裂缝》中的人类起源故事中,人类的原始部落由女性构成。这些人为“裂缝人”,得名于她们明显的性别器官特征。她们优雅地生活在海边的裂缝山上,神秘地接受大海的浸润而怀孕生产,享受安逸的生活。分娩通过月亮潮汐控制,她们的孩子也总是女性。然而一个男婴出生了,她们称之为“怪物”。不知不觉中,裂缝人发现她们生产出的“怪物”比率越来越高,对此裂缝人感到无比惊恐。新生的男婴作为畸形裂缝人被扔掉,“我们过去一直是把那些残疾婴儿扔到那块岩石上……就是夺命石。我们从不养活有残疾的婴儿,我们也不养活双胞胎”。通过这种方式,裂缝人保有她们纯正的种群,同时又严格控制着种群的数量和规模。很明显,裂缝人一开始不能接受她们与那些后被称为“喷射族”之间的差异。她们循规蹈矩,代代相传。然而,年轻的裂缝人却开始了突破,她们好奇而又勇敢。麦儿是其中的一个,她在其她年轻裂缝人的帮助下,拯救了一个怪物:“假装把它扔进海浪中;可是,事实上,她们走到很远的地方,走到谁也看不见她们的地方。……老鹰俯冲下来把婴儿带走”。那些麦儿们后来被奉为“女神”,她们“成为家庭、氏族、部落的创始人。”

不得不承认有了勇于突破的女性,才有了男女两性共同发展进化的机会。确实,在古今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女神”被一再提及,为人所尊重。但是美国理论批评家洛依斯·泰森写道:“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的政策和做法,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经验,而忽视了女性经验。”“女神”的提法其实只是男性文学的掩饰。

《圣经》创世说中描述的人类的起源几个世纪以来为人们广泛接受。创世说中夏娃是亚当一根肋骨的衍生,从属于亚当,是男人的附属品。而《裂缝》颠覆了这一约定的思想。莱辛作为文学家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肋骨乃是男人最正面的体现,最感受到心灵的地方,肋骨创造出的女人应该和男人彼此心心相通。很明显,莱辛想创造男女平等的机会。从生物进化序列看,万物先从低级开始,慢慢再高级。创世说中先有植物后有动物,再有亚当,而后才有了女人。却说明,先出现的并不就是最优异的,最具权威的,而后出现的并非就是劣等附属的。《裂缝》对新世纪的西方文明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探究了两性的起源,提出了新的人类起源的顺序,以此来说明创造出来的传说可以被颠覆,也可被重解。莱辛想要指出的就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两性也必将抛弃偏见和敌视,不分先后,不分优劣,消除误解,达到一个和谐理解的文明状态。

三、最初的和谐

裂缝人和喷射族的第一次交配是暴力和毁灭性的,可以理解为只是出于生理的要求而缺乏沟通。而后两性从最初的敌视变化为对彼此的好奇。麦儿忍受不了长时间对怪物们的好奇,大胆地来到他们的领地。他们好奇对方的身体,受鱼类产卵的启发,自然地开始交配。后来,越来越多的裂缝人会跟随麦儿和怪物们交配。麦儿的名字意味着半个月亮,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表明女性意识的名字。越来越多的孩子分别遗传父母的性别特征出世了,男女婴儿之间的性区别是明显的,男婴更活泼,更活跃,更强健。此后,裂缝人只能通过和喷射族交配才能生出孩子。裂缝人和喷射族都意识到对彼此的需要,两者关系也快速发展起来。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他们一步步相互了解,熟悉对方,彼此需要。“双方都从彼此身上学习,并且学的很快。尤其是,他们学得越多就越明白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意味着一个和谐的过程,相辅相成是男性和女性之间和谐共存的必要条件。

共存中,裂缝人慢慢地发现了彼此的明显区别。裂缝人很清楚地意识到,大自然带给两性不同的特点。裂缝山给了女人坚强和自信,女人怀旧、传统和保守。海水塑造了男人胆识、冒险和变通的精神。海水绕着裂缝山,山水相依相偎,男人和女人彼此依靠,互相支持。男人们也一直在发挥着他们的性别优势。他们的勇敢和胆略导致了最后标志裂缝的裂缝山的炸毁。“那些疯狂的男人,他的那些勇敢的年轻人,到底还是没有抵制住诱惑,朝坑里扔进了一两块大石头”。裂缝山的炸毁在小说中标志着两性对立和不解的消除,是两性关系新起点的开始。男性的作为挣得了两性平等,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得到了女性的谅解和包容。由此可以看出,两性关系的和谐最初是男性的诉求,却得到了女性的关怀:“这沙滩不久将接纳所有的女人、孩子,还有来访的男人”。两性和谐关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莱辛却通过小说的结尾暗示了对这样一天到来的期盼与希望。莱辛认为真正的独立和解放是男女平等,驱除阻碍,通过平等对话得到实现。女性的努力让男性的存在成为可能;男性的努力让彼此有了和谐的客观条件,没有了裂缝山,没有了两性阻碍的标记,两性关系应该是一体的,两性理应都为获得和谐而努力。

四、和谐的追求

西蒙娜的《第二性》被称为文化史上讨论妇女问题最全面、最客观、最智慧的一本书,被称为女权运动的“圣经”。它的扉页上写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否认了男女间的差异是天生、天然的,进而推翻了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与奴役是自然的理论。

莱辛在这样的经典之后创作的《裂缝》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男女两性的差异,根本上是由生理特点决定的。莱辛获得的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辞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莱辛的小说始终是一种突破,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超越现实的文明与和谐。

在现实社会中,两性是以竞争对立的形象出现的,男性通过控制对方,限制她们的竞争力,使自己处于经济、政治、思想和生理上的有利地位,而这种不公平竞争的后果却是两败俱伤。女性不能通过有效的自我觉醒超越自己,男性以其所谓的性别优势在单一的环境中沉沦。这样对彼此的削弱,将导致人类文明的倒退。同样,绝对的女权也是不应存在的,这是对两性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尽管在《裂缝》中,女性先于男性出现,但并不能通过顺序分出优劣。两性的和谐共处是当代女性主义的终极关怀,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和男性构成了不同的性别精神力量,他们在智力上平分高下,在对世界新事物的挑战上不分彼此,在情感、心灵等领域中互相依赖。

莱辛倡导的和谐女性主义,本质上就是性别观和谐。性别差异是两性关系和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因为不同,才能彼此需要。性别差异是生理特点引起的,性别地位的差距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随着造成这一差距的历史文化因素的逐渐消除,性别平等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未来的女性主义更应该探索和倡导两性充分发展的和谐相处的原则,使新时代的两性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依存,共生共长携手走向和谐幸福的未来,这是人类文明最初的状态,也是最终的趋向。

五、结语

当西方的女权主义者以极端的方式寻求男女平等时,莱辛却以和谐的方式探究两性发展之路。美国著名批评家荷莲德·迈尔斯更是毋庸讳言地说莱辛是“受益于这个运动(女权运动)最突出的一位女作家”。可以认为:莱辛在八十多的高龄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裂缝》是她最终对人类文明的审视。小说是反映社会热点的政治性文学形式,能给读者带来启迪。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思考者,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在封闭、隔绝和孤立的状态中,两性各自均有缺陷,彼此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互补臻于完善。莱辛所关注的两性和谐发展不仅是两性关系的发展主题,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主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和最终。

[1]多丽丝·莱辛著,朱丽田,吴兰香译.裂缝[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杰西卡·曼.“写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J].译林,2007,(6).

[3]Lois,Tyson.Critical Theory Today[J].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06.

[4]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1.

[5]夏文静.浅析和谐主题在《裂缝》中的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23).

[6]朱彦.人类起源神话与走上神坛的女人[J].当代外国文学,2010,(4).

猜你喜欢
莱辛两性女性主义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