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S服务理念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探讨★
王奕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210038)
摘要:受启发于汽车行业的4S店模式,结合当代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特点,归纳出数字图书馆嵌入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学科化服务(Subject Service)、个性化服务(Specialized Service)为特征和数字资产管理(Substance)为拓展的“四位一体”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当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社会网络;学科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数字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7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建构研究”(2013JSJG086)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7-19责任编辑:马秀娟)
1引言
汽车行业的4S店是汽车厂家为了满足客户在服务方面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业务模式。本文受启发于汽车4S店的理念,对网络环境下,全媒体时代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特点、服务理念和业务拓展进行归纳,从Web2.0应用到嵌入社会网络,从基于各种网络工具和融入科研社团组织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到RSS订阅和推送以及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资源化基础上的深度个性化服务,从开放获取运动到机构知识库,再到数字资产的管理,总结出了一种基于4S服务理念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2资源数字化形态和网络化传播,要求数字图书馆嵌入社会网络
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形态的一次“颠覆”性变革,也是数字图书馆产生的根源。人类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信息活动,因此,信息流的传递介质、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决定人们接受信息的不同。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形态和网络传播方式,要求数字图书馆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服务于人类信息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宗旨。对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证明,将社会网络模式应用到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可达到改善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改进传统科研模式的目的[1]。早在200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夏季年会就指出,社会网络目前已成为用户在虚拟空间的重要社区,是图书馆开放资源与服务的首选外部平台。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也提出图书馆应该嵌入到用户的社区里,包括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扩展图书馆的可见度,提升图书馆的可用性[2]。
实践方面,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的“基于社会网络的交互式网站”( Social Networking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web)充分利用了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嵌入功能,将若干社交网站(Facebook、MicroBlog、Twitter、Flickr等)集成运用到数字图书馆网站页面上,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等开发“大型社交网络型的科研脸谱网”(VIVO Web),通过创建虚拟学术互动社区、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3]。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融入一线,嵌入过程”[4]服务战略,在国内图书馆界也颇具影响。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将为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嵌入到网络社区里,一些“嵌入式馆员”[5]在班级同学、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导师及其学生、科研团队、课题组等为社交网络单元里解答咨询充当中介,促成社区成员间推荐高价值文献、分享课件、读书笔记、留存试验记录和中期研究成果等,实现物理图书馆以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在社会网络中为科研社交和团队科研协作服务已经形成一种被公众认可的范式。嵌入式服务是我们职业未来的重点,物理图书馆作为科研、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场所将继续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电子资源的增加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融入到用户之中(办公室、实验室乃至移动设备)正是所谓嵌入的要点[6]。
3数字化资源智能整合、全网域发现特点,引导数字图书馆深化学科服务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揭示和整合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馆的人工目录体系建设和文献整序。馆藏文献乃至图书馆间的OPAC查询方便快捷,一站式的检索匹配已经深入到元数据级的概念单元。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更是以资源发现为中心,实现了全网域的资源发现[7]。数字资源可获得性的大幅度提升,为数字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Subject Service)开辟了坦途。
数字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正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新视野,打开新局面。纵观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嵌入到教学和学科服务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成熟,涉及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保存服务、学科资源服务平台的搭建等多方面。数字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已经在三个方面拓展,一是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理论方法体系,IC的重点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8]。图书馆以学科为单位向所服务的学科提供更多的专业性更强的数字资源。除了提供专业性的数据库、专业信息导航之外,还提供学科介绍、学科动态、重要人物、会议通知、核心期刊、精品课程、课堂服务、参考咨询的学科资料库等多项特色服务信息。二是学科馆员制度体系,从第二代学科馆员开始[9],国内外一些高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中,以学科馆员“嵌入”网络,运用技术方法和社会网络工具,在虚拟环境中沟通读者,服务学科。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基于SERVICE (S—Sincere真诚,E—Expert专业的素质,R—Rapid快速的反应,V—Value尊重用户需求,I—Interaction与用户互动,C—Cooperate多方合作,E—Easy提供简便易用的学科服务与资源)的嵌入法[10],上海交大图书馆Lib Guides网络法、博客法[11]等。三是学科平台服务模式。强调在虚拟环境中的资源、学科团队、学科馆员以及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流程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把学科化知识服务做得更深,如厦门大学和江苏大学图书馆基于Note first的个性代服务平台,上海大学图书馆创建的基于博客、维基、新闻聚合等Web2.0技术的学科化服务平台[12]。还有基于CNKI学科化服务平台等[13]。
4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资源化的探索,助力数字图书馆强化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信息已经被图书馆界普遍认同为一种资源。研究表明,数字图书馆要实现个性化服务需要分五步实施,一是收集与用户有关的信息,建立用户信息库。二是利用知识挖掘技术,分析用户信息库。三是跟踪本地信息库和网络信息,收集用户所需信息。四是分析用户反馈信息。五是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交流平台[14]。其中关键性基础工作就是用户信息库建设,用户信息库主要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学术背景、研究项目、知识产出、别名管理、个人主页等。用户信息库是关于用户知识需求和知识生产行为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它为数字图书馆从知识服务角度,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改善服务,提高图书馆面向全球的动态服务能力,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如何将用户信息资源管理融入学术活动过程管理中,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在传统图书馆时代是无法实现的。
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背景和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充分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信息服务[15]。数字图书馆基于用户信息库跟踪用户知识需求和知识行为的个性化服务,将改变图书情报机构以往“我提供什么,用户就接受什么”的运作方式,开创 “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发展思路。根据 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协会(Libra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的研究预测,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16],也是数字图书馆生命力和活力的体现[17]。
在国外,基于用户知识需求和知识行为的个性化服务已应用于个性化的电子邮件传递[18];聚焦用户兴趣,实现个性化推荐[19];挖掘用户特点,实现个性化信息检索[20];实时Web中基于内容的“群检索”[21]等方面。
在我国,10年前齐向华率先研究了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库的建设问题[22]。杨涛、曹树金的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实证研究[23]在个性化信息环境需求、个性化社区环境需求、个性化服务功能需求和个人隐私保护政策需求四个方面得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东南大学李爱国博士主持的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用户信息的资源化研究”在构建多形式交换和多格式兼容用户信息“自适应”仓储,实现用户信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关联、与机构知识库关联、与出版链关联、与科研管理关联、与其他知识生产系统关联方面也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从个性化网络定制服务,通过My Library系统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网络资源推送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24]等方面着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读者以及读者访问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发现读者兴趣和资源的关联,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16]。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袁静等还研究构建了图书馆情景感知自适应个性化服务平台[25]。
借力用户信息资源化研究和应用的深度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满足用户更多的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需求。
5数字化资源的性质,需要数字图书馆实施数字资产管理
数字环境下,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几乎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数字化表现形式[26],这是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来源广泛的根本原因。数字化资源的无形性、方便复制性和多用户可同时使用性,是人类知识信息保存、传播的一场革命,给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和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数字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数字图书馆在资源采购上被“捆绑”,在阅读器选择上被“跟风”,在服务平台上被“接入”,在用户管理上被“边缘”,在资源评价上被“告知”,这使得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必须考虑数字资源的资产化和管理问题,机构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是将本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资产化是对“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加以保护和控制。资产化阶段除了“组合”和“加工”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知识产权管理,这也是区别资源和资产最主要的特征。本世纪初,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建立机构知识库的形式(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R),通过网络来收集、保存、管理、检索和利用其学术资源,赋予其学术传播、电子出版、长期保存、知识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评价、共享利用等功能[27]。另一方面开放获取作为一种网络获取文献的理念和方法,直至发展成为一种运动,也直接导致了机构知识库的酝酿、诞生和发展,也成了机构知识库存在的目的之一和运行的一种模式[28]。机构知识库存储的内容类型最初是以学术预印本为主的文本文档,到后来演化为能够容纳一系列格式的数字资源,进而就出现了“数字资产管理”(Digital Assets Management)这一术语,包含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其建设的重点也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更加注重智力成果的管理流程,智力成果是否有效的保存[29]。
在国外,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在2004年建立了自己的“数字资产典藏”(Digital Assets Repository,DAR)作为管理图书馆数字资产的一个生态系统描述图书馆拥有的书目、图片以及多媒体对象,为促进数字资产的创建、管理和共享提供了管理工具[30]。目前,全球有200 多个机构建立了2 000多个机构知识库,影响较大的的有:美国国家实验室建立的 arXiv1org、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创建并扩展到剑桥大学的Dspace,美国加州大学的学位论文知识库e-Scholarship、英国的SHERPA、荷兰的ARNO及DARE等[31]。
国内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和规划实施较晚,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其论文[32]中首次将机构知识库引入到国内,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 (HKUS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33]是国内最早实施的机构知识库,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34]是大陆地区最早启用的机构知识库。目前我国中国科学院系统有机构知识库 25个,211高校中有70所,39所“985工程”高校中有36所建立和正在建立自己的机构知识库,呈快速增长趋势[35]。这些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管理一般都是由图书馆承担的,正如赵继海所说:机构知识库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27]。
机构知识库的宗旨是数字资产管理和开放获取,数字资产管理成为开放获取的补充和服务深化,开放获取共享服务又为数字资产增值提供用户保证。数字图书馆在机构知识库建设进程中,参与开放获取运动,实施有效的数字资产管理,“三管齐下”协同运作,奏出和谐乐章,必然推进人类知识信息活动形成新秩序。
6结语
基于4S服务理念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是数字图书馆运营环境、业务工作重点和管理工作的拓展。其中嵌入社会网络是手段,学科化、个性化服务是根本,资产化管理是保障。这种“四位一体”的服务通过系统和平台来实现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William M. Ferriter, Jason T. Ramsden, Eric C. Sheninger. Communicating and Connecting With Social Media: Essentials for Principals[M].Bloomington :Solution Tree Press,2011:22.
[2]杨九龙,杨雪琴.论图书馆与社会网络的互动[J].情报杂志,2009,28(9):27-30.
[3]范爱红,Deborah J.Schmidle.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新角色:康奈尔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6(5):15-20.
[4]初景利.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6):5-9.
[5]What’s an Embedded Librarian? [EB/OL].[2014-11-18].http://Embedded Librarians.wordpress.com/2008/04/13/ What’s -an-Embedded-Librarian/.
[6]Martin A.Kesselment and Sarah Barbara Watstein.Creating Opportunities: Embedded Librarians.JournalofLibraryAdministration[EB/OL].[2014-11-08].http://dx.doi.org/10 1080/01930820902832538.
[7]殷红,刘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功能评价与愿景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5):26-33.
[8]郝群,朱莉,成俊颖.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82-88.
[9]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32(2): 6-10,68
[10]张翔.基于SERVICE的嵌入式学科服务营销——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 (5): 73-76.
[11]徐璟,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34(17):14-18.
[12]任树怀,高海峰,季颖斐.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5(3):58-62.
[13]陈恩满.基于CNKI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与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96-100.
[14]罗琳,陈远.知识挖掘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69-71.
[15]曹树金,罗春荣,马利霞.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6):33-39.
[16]顾倩.数据挖掘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3,32(8):63-65.
[17]刘焕成,孟 玲.近5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现状和热点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34(23):30-34.
[18]OLIVER J. Personalized electronic-mail delivery: United States, US20120215868A1[P]. 2012-08-23.
[19]Chen Dong-ling, Wang Da-ling, GE Yu, etal. A PLSA-Based Approach for Building User Profile and Implementing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G].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Overlag, 2007:606-613.
[20]Makotonakatsuji, Yumiyoshi, Yoshihirootsuka. Innovation Detection Based on User-Interest Ontology of Blog Community[G].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2006: 515-528.
[21]Kamath Y K, Caverlee J.Content-Based Crowd Retrieval on the Real-Time Web[C]//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2012:195-204.
[22]齐向华.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库的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学报,2004,(2):57-59.
[23]杨涛,曹树金.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2):76-85.
[24]王园.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1,(8):1192-1196.
[25]袁静.图书馆情景感知自适应个性化服务平台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37-40.
[26]刘炜.关联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2):5-12.
[27]赵继海.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33-36,50.
[28]Declaration on Access to Research Data from Public Funding [EB/OL].[2008-10-15].http://www.codata-web.Org/UNESCOmtg/ dryden-declaration.pdf.
[29]Peter Burnhill,张建勇.数字仓储库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31-35.
[30]Digital Assets Repository Ver3.0[EB/OL].[2014-09-20].http://www.bibalex.org/isis/Frontend/Projects/ProjectDetails.aspx?th=XXcd39qSOgW6ylM1 XyXekw==&id=dU7FrdXzGPQ1AdBn2/hNfg==.
[31]徐红玉.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资产化管理与开放获取服务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7.
[32]吴建中.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5):5-8.
[33]Institutiona lRepository [EB/OL].[2014-09-20]. http: // re-pository.ust.hk/dspace/.
[34]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EB/OL].[2009-02-06].http://dspace.xmu.edu.cn/d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