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小超,何魏魏
(山西大同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荣获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Casablanca(1944)以二战为背景,描述了战争下的爱情与反法西斯英雄人物的故事。“Casablanca”,西班牙语意为“白色房子”,是北非摩洛哥西北部最大城市,也是影片故事发生的地方。《卡萨布兰卡》是Casablanca的音译名,对于地理知识欠缺的观众而言,理解起来或许有点难度。相比之下,《北非谍影》则采取意译,在凸显主题(谍影)的同时,也指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北非),易于观众理解。显然,同一影片的两种翻译都对,只不过传递的文化信息量发生了变化而已。音译原汁原味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音韵,但不利于目的语观众的理解;相反,意译有利于目的语观众理解原文内容,但在文化传递上有一定不足。无论音译还是意译,两者都属于不同翻译策略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共同其服务于译者的翻译初衷,即翻译的目的。因此,翻译目的的异同是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讲,异化策略侧重于传递异域文化,归化策略侧重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鉴于影视片名翻译的多样性,本文拟从目的论出发,针对影响片名翻译的因素、片名特征、翻译原则、策略选择及方法等方面系统展开,以期为影视片名翻译提供合理解释。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该理论是1971年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的“等值”翻译理论演变而来。赖斯主张翻译的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具有对等性的观点成为目的论的最初理论雏形。[1]但是,“等值”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完全实现翻译的某些交际功能。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将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纳入了翻译理论范畴,认为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际转换,而是为实现翻译的目的,即翻译目的论。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一切翻译行为遵守“目的法则”。[2]158然而,以“目的法则“作为翻译活动的唯一准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绝对性。人们对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达到交际目的提出质疑。
鉴于此,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对威密尔的研究作了进一步扩展,将翻译活动视为一项实现特定目的的、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活动,旨在研究翻译的过程行为、参与者及翻译过程所处的环境。[1]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行为和方式,出现了翻译目的和翻译的策略及方法的讨论,继而引发了译文的连贯性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理论,诺德将忠实原则引入了目的论。相对于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而言、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服务于目的法则。如果译文注重于目的语的接受和理解,忠实原则便不再起作用。相应地,如果译文注重于原文的功能和要求,连贯性法则便失去作用。[2]159
目的论翻译极大地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身份,从而降低了原文的地位。相应地,它将翻译的目的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引出翻译的目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
电影是文学的艺术变体,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交际。它不仅是人们消遣娱乐、提升生活品位的精神食粮,更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下,影视业已成为一种产业,电影作为产品,必然遵守商业贸易规则。如何使其产品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影片名无疑是电影最有力的促销广告。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影片名翻译时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商业利益
影视作为特殊商品,它的拍摄、制作都属于创造性艺术劳动,需要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影视制造商的拍摄目的就希望影片能给其带来巨额利润。《魔戒三部曲》斥资近2.87亿美元,它为美国新线电影公司创造了29亿多美元的票房收入。同样《阿凡达》斥资约5亿美元,但它却创下了27亿的票房记录。影片的高额利润,使得制片公司和经销商对影片的命名和翻译也是煞费苦心、精心雕琢,使得影片名能引发观众的注意和好奇心,提升点击率。正如The Lord of the Rings,它的字面意思为《指环王》,戒指的主人,众戒的驾驭者,但根据剧情,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观众通俗易懂的收视心理,《魔戒》作为另一译名随之而出。
2.观众的可接受性
然而,新奇的名字并非适合每个人的胃口,观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命运。American Beauty为72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但国人对译名《美国丽人》颇有争议,被视为最不看好的奥斯卡影片之一。《美国丽人》是American Beauty的直译表达,然而American Beauty在美国文化中是指一种蔷薇科植物,四季开花,类似于玫瑰的一种,汉语俗称月季,是哥伦比亚特区的区花,在美国一度非常受欢迎。导演之所以用American Beauty命名,是用它来象征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绝非仅限“美人”一种含义。影片中的吸毒、同性恋、枪杀等社会阴暗面的存在,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幽默反讽,符合美国民众的审美价值。显然,影片社会现实的负面描述是被国人所排斥的,加之影视名翻译的局限性,促使有些人观众不看好该片,甚至有人认为影片名译成“美国的美丽”会更好。
3.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观众猎奇或产生困惑的常见因素。不论英语还是汉语,都有一些特殊表达。在母语中,人们都知道它的具体文化内涵,但对于目的语观众而言却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如何体现差异又不失观众的好奇?这无疑增加了译者的难度。电影TopGun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顶级手枪或尖端武器。然而TopGun在英语中的真实含义是指美国海军培训课程代码,旨在培训学员的意志力和协调作战能力。TopGun简洁有力的表达正好符合美国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的培训宗旨。如何将这一含义准确传递出来,译者用《壮志凌云》很好地表达出飞行员的雄心壮志,不失为绝佳意译。
对于上述影响因素而言,观众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影视商业利润,文化差异又会制约观众的接受程度,从而使商业利润的发起者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产生影响。因此,各影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然而,除了影响影视片名翻译的因素需要注意外,影视片名的特征也是翻译中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
一般来讲,影片名具有概括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特征。
简明扼要、高度凝练是影片名的显著特征。高度概括有利于观众对影片内容有个大概预测,推知大意。通过对比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不难看出,影片名基本集中于2-7个字,主要为名词短语和成语。例如,Crash《冲撞》、Les Misérab《悲惨世界》、No Country for Old Men《老无所依》、12 Yearsa Slave《为奴十二年》等。
电影是文学的艺术形式再现,电影名也相应地体现出文学的艺术特色。电影The Grapes of Wrath,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愤怒的葡萄”。葡萄怎么会愤怒呢?当然是种植葡萄的人,农民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为了逃避饥荒,四处流浪寻求生计。为了活命,他逼迫杀死了欺压穷人的警察,再次走上逃亡之路。显然,这里的愤怒不是葡萄,而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工。这种拟人指代手法不能不说是电影片名的文学艺术手法体现。此外,艺术手法的运用还体现在谐音、重复等方面。如,Birdman《鸟人》、Raging Bull《愤怒的公牛》、Rachel,Rachel《巧妇怨》等
文化性是指影片名所暗含的文化内涵有别于与其他文化。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牛仔成为美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风景。典型的牛仔总是身着牛仔服、头戴毡帽、脚蹬马靴、腰挂短枪,驰骋于天地间,除暴安良,一副独一无二、勇不可挡的样子。电影Midnight Cowboy(1969),让人们想到的是午夜牛仔户外的艰苦生活。然而,该片描述的却是一位现代牛仔在大都市纽约的生活场景。剧中的牛仔不再从事放牧,而是为了成为一名男妓,如何在纽约生存。牛仔的生活环境和身份发生了变化,因而作者用汉语语境中的牛郎来替换(《午夜牛郎》),使人们联想到午夜的男女生活,与影视主题吻合。
通俗易懂、大众化语言是影视片名的又一特征。作为一种特殊消费品,普通大众是电影的消费主力。因此,影片名必须适合消费者口味才是关键。正因如此,导演和译者在处理影片名时格外小心。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顾名思义,一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根据影片内容,译者用《一夜风流》来命名,观众不仅容易明白影片的主要内容,而且很容易辨认影视类别。
鉴于影片名自身特征,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对于国外影片而言,同一影片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译名,但是产生的效果差异却很大。电影Babel中,“babel”一词本意指吵杂声,导演用其来指代《圣经·旧约》中的故事。当时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讲同一种语言,为了避免再次遭遇诺亚时期的洪水,人们联合起来修建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由于语言的统一,人类的建塔进度异常迅速,这一举动惊到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试图进入天堂,上帝让不同部落的人讲不同种语言。由于语言不通,人们之间无法协作,各奔东西,修塔计划最终失败。因此,Babel的音译《巴别塔》和意译《通天塔》相比,《巴别塔》虽然传递了异语名称,但不利于观众理解。《通天塔》似乎更加浅显易懂,效果更佳,观众更容易接受。
影视名翻译不仅是考验译者语言转换能力,更是考验译者的文化传递能力。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出现不可避免的文化空缺现象。如何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文化特色?对于译者而言,译语符合目的语文化规范是影片被目的语观众所接受的关键。否则,译语只会让目的语观众感到一头雾水。例如,Rebecca塑造了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吕蓓卡。电影中,她至始至终未出现,而电影借用“实有”的场景描述来刻画这样一位“虚无”的人物,使吕蓓卡达到了时时刻刻音容宛在的效果。这种虚实、真假的手法使人们容易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他醒来后陷入困惑,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相对于Rebecca音译名《吕蓓卡》,中国观众更容易接受“蝴蝶梦”所折射的东方文化内涵,这一主题正好与Rebecca的主题表达效果相相一致。因此,《蝴蝶梦》不失为合乎汉语文化的恰当翻译。
鉴于文化差异,影片名如果按照原语言表达规范翻译的话,在目的语中很可能造成理解障碍、甚或晦涩难懂,未能达到影片名的广告宣传目的。[3]257西方影片名的表达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和喜好。在汉译过程中,根据翻译的目的,译者往往需要进行相应地转化,使得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服务于目的法则。汉语影片名注重言简意赅、醒目易懂,易于辨认。电影Master and Commander的字面含义是指某个领域的主人和征服者、指挥官,而相应的汉语片名《怒海争锋》,运用四字词语,言简意赅,读者明白该片是部捍卫海上领导权的电影。同样,Spiderman,,意为“蜘蛛人”。然而汉语中,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一般称为“侠士”“大侠”。因而,《蜘蛛侠》也更合乎汉语的表达规范。
鉴于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因素和片名特征,译者往往会选择有利于实现其翻译目的的策略和翻译方法。一般来讲,片名翻译策略有二,归还和异化。当译者侧重于文化传递时选择异化策略,当侧重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时选择归化策略。在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根据翻译目的灵活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来讲,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有意译、厚译、转译、主题译;异化翻译是指直译、音译。[4]
1.归化
归化是出于译文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的目的,译者运用目的语中类似或较为接近原语文化的表达来传递原语言文化的一种策略。类似于将西方基督教中的“阿门”用东方佛教文化中“阿弥陀佛”来表达一样。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常见的片名翻译有意译、厚译、转译、主题译等。
1)意译
意译是指依据原文的内容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形式。如,Calvary,字面意思为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地方,但是字面意思过于冗长,译者简化为《神父有难》。
2)厚译
厚译为意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使用增词法来阐释说明原文的内容。如,Belle,根据字面意思,“贝尔”既指女子名,又指美国的地名,为了使译文更为明了,译者增加了“佳人”两字,于是《佳人贝尔》的译名减少了观众的困惑并增强了观众的好奇感。
3)转译
转译是指原语中有的词汇或表达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语,换了种说法。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英语中,“the Cuckoo's Nest ”意为杜鹃窝,用来指代精神病院。但在汉语中只能用疯人院这个词来替换,否则“飞越杜鹃窝”会让人大跌眼镜。
4)主题译
顾名思义,根据影片的主题来翻译,而非影片的原名。因此会产生影片名即非直译,又非意译的感觉。如,JFK(1991)。显然,JFK是缩略词,指代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或是肯尼迪总统的缩写President John F.Kennedy,可谁又能想到影片主题是与刺杀肯尼迪总统有关?于是,根据主题译为《惊天大刺杀》。
2.异化
异化是处理异域文化的另一种翻译策略,主张凸显原语语言及文化特色,传递原语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时,如若侧重异域文化的传递,往往会选择异化。异化翻译不仅能传递原文的文化色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名的新奇感。影片名常见的异化翻译法有直译和音译两种。
1)直译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和形式进行翻译的一种常见方法。诸如,BigEyes《大眼睛》,Bird man《鸟人》,Black and White《黑与白》等。
2)音译
音译多用于地名和人名或独一无二的词汇翻译,是原文发音的汉语转述。如,Locke《洛克》,Maleficent《玛琳菲森》,Annie Hall《安妮·霍尔》等。
影片名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化交际行为,但是过度追求商业效应和收视效应,也会产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问题。
“克隆效应”和“系列效应”。借助已出名的影片来提升知名度和关注度是此类影片翻译的常见现象。继1995年首部动漫Toy Story《玩具总动员》引发的轰动效应之后,系列“总动员”相继而出。The Incredi bles《超人总动员》、WALL·E《机器人总动员》、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等,不仅出现命名上的雷同现象,还出现系列现象,The Fast and the Furious《速度与激情》已在准备拍摄系列8了。诸多的雷同系列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困惑,有过于俗套之感。
“求奇”而导致文化的缺失。[5]为了追求新奇,满足观众的求奇心里,而在翻译时不注意原语与译语间的文化差异,导致译语在目标语中出现文化相悖之处。如“虎和龙”在汉语中是勇猛和神圣的象征,“卧虎藏龙”则是指才华横溢却深藏不露的人。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对于直译而忽视文化内涵的译文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能否达到汉语的同等效果,有待商榷。
另外,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一影片不同译名的情况,往往给观众造成混乱。如,Pretty Woman,有的翻译为《麻雀变凤凰》,也有《风月俏佳人》,不管是求奇也罢,还是追求点击率,归化翻译下同一影片的不同译名往往让人产生不同影片的错觉。究其因,除了影片名监管松散之外,更多的要归咎于不同的翻译目的。
影视片名翻译选择归化还是异化,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鉴于影视文学的跨文化交际属性,译者在翻译时文化差异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守影视片名的特征及翻译原则,灵活、恰当地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的终极目标,尽可能地避免争议问题的出现。
[1]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35-37.
[2]王惠玲,张碧航.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58-161.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57-258.
[4]耿小超,张思洁.论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J].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3-347.
[5]吕玉勇.从纯商业因素看英文电影名的汉译[J].电影文学/影视翻译,2011(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