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入《基础》课的探索

2015-03-27 12:48李永胜
关键词:理论课基础职业

李永胜

(淮北师范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入《基础》课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原则的要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思政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能够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来讲授,但在贴近大学生实际方面做得还不够。当前大学生的最大实际是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忙着学习专业课,另一方面忙着考研、“考证”,提前做着各种各样的就业努力。思政课如果忽视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则会让自身失去吸引力。尤其是思政课中的《基础》课,承担着大学生“三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更应主动贴近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实际。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入《基础》课,就是尊重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作为理论分析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自己、认识社会,形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树立服务社会意识,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实践,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是《基础》课不断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在实行2005方案之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等方面进步明显,但课程教学中由于对大学生的实际关注不够,缺少了与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尤其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较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弱化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价值,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入《基础》课,以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着眼点,既引导了学生调整就业预期,积极主动到基层、到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创业就业,还丰富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与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得到深化。

(三)是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理念及就业指导效果的有效途径

科学的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建立科学的择业观。长期以来,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偏重于就业指导,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的指导,忽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就业观的引导,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到基层就业的现象。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思想准备不足,没有长期刻苦工作、坐冷板凳的准备。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不高,对于录用大学生积极性也不高,进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恶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就业观的形成离不开“三观”的指引,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入《基础》课,就是利用“三观”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生涯规划理念及就业指导效果。一方面,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就业观念,从而促进大学生择业标准、择业准备、择业行为的相应变化,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毕业生在为用人单位提供优秀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增强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度,他们也愿意接收更多高校毕业生,从而扩大社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间接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此外,还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的理解,了解国家“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等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克服过去在单纯职业规划教育中要求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宣传误区,有利于让毕业生自觉依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积极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达到学生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入《基础》课的可行性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基础》课教学目标相契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尽早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三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遵循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法律素养、科学的价值标准与正确的行为规范,为他们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础。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两门课程教学目标中都包含着理想信念教育。前文也指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就业观念离不开“三观”的指引,也离不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两门课程教学都要实现的目标。因此,两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性让其合并成为可能。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叠

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着交叉和重叠,为其合并提供了可行性。《基础》课在第五章《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中包含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是教育学生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最终达到人职匹配,实现人生理想。

两者都有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其区别仅在于《基础》课更侧重于理论上的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侧重实践上的操作。《基础》课从理论上说明学生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更偏重于理论教育的内化激励作用,而对于如何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却没有讲述;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则从方法、技巧层次让学生充分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解决了大学生对人生发展“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什么样的心态干”的难题。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基础》课的开设时间段相一致

根据人才培养规律,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越有利于个人发展。国内高校大多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也大多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两门课程开设时间的同步性,为其合并提供了可能,且合并课程后总学时安排可以相应减少,也符合国家减少总学时的要求。

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入《基础》课教学的困难及对策

(一)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二者有机结合的需要

两门课程合并后,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能熟练使用职业测评工具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辅导,使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基础》课教师大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法学专业背景,缺少人力资源学、管理学、就业政策等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也缺乏《基础》课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因此,要做好二者的有机结合工作,必须对授课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既然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入《基础》课程,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应以《基础》课教师为主,因此,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基础》课教师职业规划知识和就业政策的培训,积极引导《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培训与考核,以“双师型”教师身份更好地推动高校《基础》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基础》课教材中职业规划教育内容不充分

在《基础》课教材中,涵盖了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集体主义、文明礼仪、品德养成、法制观等教育教学内容,也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内容,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职业环境,如何科学规划人生、确立职业目标等内容却并未涉及。这些都需要从修改教材、丰富教材内容着手。但是,为了确保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高校要统一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材中职业规划教育内容不充分,且教材修订过程中未能增加职业规划教育内容,成为两门课程合并最重要的难题。

建议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修订教材时,对教材内容科学设计,在已有的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引导大学生尽早形成生涯规划意识,科学规划人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学会管理大学生活的时间,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政策支持和践行力度不足

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规范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进行办学和授课,已成为高校和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将二者合并的相关规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对二者的合并和有机结合研究和重视不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并入《基础》课教学的创新作用认识不够,对于二者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结合和编排等方面研究不多,尤其是在推动《基础》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科学结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方面探索较少。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建议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积极探讨将二者合并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修订教学指导意见,积极组织专家编写新的教科书,开展新教科书授课培训等,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理论课基础职业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我爱的职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