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式”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某高校卓越班的调查研究

2015-04-13 02:59:38蔺红春董俊花
关键词:导师制卓越导师

蔺红春,董俊花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问题提出

自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始,教师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培养“卓越教师”的热潮,诸多高校纷纷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组建卓越教师培养班,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如有的高校利用国培的机会实施国培脱产置换模式、有的高校利用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机会推出出国访学模式、有的高校提出本科阶段加研究生阶段的继续深造模式、还有的高校实施“叠加式”培养模式。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不仅仅是培养少数卓越教师,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如何培养教师的探路先锋,期求能够通过优秀资源的集中使用,以培养卓越教师的成功经验引领整个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叠加式”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卓越教师的计划中采用“专业课程+卓越教师计划课程”的叠加模式。卓越教师培养班(以下简称卓越班)是由全校各个师范类专业挑选出来的学生组建的一个新班级。一般情况下,卓越班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本专业与原班级同学一起学习本专业课程;周末时间与卓越班学生一起学习卓越班课程。卓越班的学生实施双导师制,即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个高校内的指导老师,即校内导师;一个中小学或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即校外导师。 本文立足于某高校“叠加式”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为“叠加式”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通过对其卓越班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叠加式”培养模式促进卓越班学生更好发展。

二、研究方法

该校在2011年从2011级学生中开始组建卓越教师班,本研究考虑到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等情况,主要采用了开放性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并辅以访谈和观察。调研围绕研究主题共设计六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卓越班学生参加卓越班的原因;对卓越教师的认识;参加卓越班的学习收获;对双导师制的体验;对“叠加式”培养模式的态度与体验以及对卓越教师该如何培养的建议。并以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六个开放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自由回答。问卷的统计是以关键词出现频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提炼,最后主要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研究选取该校2011级、2012级、2013级卓越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三个年级的调查时间分别安排在学生入卓越班一年左右的时间,调查持续三年,共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93.64%。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总体不高

“您报名参加卓越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卓越班学生的答案比预想丰富得多(详见表1)。学生的其他答案还有:接触更多优秀的人、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开拓眼界、获取更优秀资源、提升实践能力、有利于就业、有利于未来发展等。值得关注的是有10位学生提到是被学院要求参加,还有4位学生反映参加卓越班报名是因为好奇心驱使以及受从众心理的影响。

表1报名参加卓越班的原因

卓越班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那些具有良好从教素养,且有志于成为卓越教师的学生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其快速成长。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报名参加卓越班的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总体认同度不高,与原初开班的目标追求有一定的偏离。通过访谈获知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严峻的教师就业形势影响了学生从教的意愿;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有其他的职业追求,参加卓越班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对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您认为卓越教师比起一般的教师主要有哪些不同?”,这一问题主要在于了解学生对卓越教师的认识,学生的回答情况(祥见表2)。排在第四位的是“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25人,占24.27%。再次是学生认为卓越教师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更有责任心、爱心和进取心。另有,仅有2位学生提到卓越教师要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

表2对卓越教师的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卓越教师的主要特征是“教学技能高”“知识面更深广”“综合素质高”“因材施教”。说明卓越班学生对于卓越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入,对卓越教师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外显的知识与技能,而较少涉及教学的深层,没有很好地把握卓越教师内涵的丰富性,以学生现有的理解也容易导致教育过程中的重“术”轻“学”现象,尤其是对卓越教师应具备科研能力鲜有认识。

(三)学习收获基本达到要求

“您参加卓越班的学习主要有哪些收获?(可以与自己同班未进入卓越班的同学相比较而谈。)”学生回答情况(祥见表3)。还有学生回答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动力、学会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更加坚定了从教的信念等。

表3参加卓越班的收获

(四)认可双导师制模式,并提出存在问题

双导师制是在“叠加式”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的一个重要保障。学生是直接的体验者,对于其实施效果也最有发言权。有100位学生纷纷提到双导师制的设置达到了校内导师指导理论,校外导师指导实践的目的,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提升,另有3位学生没有正面回答该问题。在对这一模式有无问题的反馈上,有78位学生提出这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25位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学生们提到的问题(祥见表4)。

表4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双导师制学生总体是非常认可的,反映的首要问题是因为导师太忙,导致与学生联系少,指导力度不够,有几位学生特别提到与校外导师的联系更少。其次是涉及到指导内容方面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再次是双导师之间的合作问题,有学生提到导师之间因为缺少沟通,有时给出的指导往往存在着矛盾性,让学生难以选择。学生反映的其它问题还有:指导计划和方式不明确、考察措施实施不到位、师生沟通的有效性不足等。也有5位学生提到有些学生自身消极对待,没有抓住双导师制这个优质资源。

(五)认为“叠加式”培养模式有利有弊

“您喜欢目前这种‘叠加式’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吗?”学生回答情况详见表5。

表5对“叠加式”模式的态度

学生对于“叠加式”模式优点的认识比较集中(祥见表6)。

表6“叠加式”模式的优点

对于“叠加式”模式有无问题的认识,有94位学生反映了各种问题,9位学生未写问题,学生提到的主要问题详见表7。调研中发现课程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课程安排太集中、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此外,学生还反映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如教育原理等课程,原专业与卓越班重复学习。

表7叠加式模式的缺点

(六)期望增强教育实践、改善教学方法等改革

“结合您个人在卓越班学习的体验,您认为卓越教师该如何培养?”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较为分散,通过多次整理、提炼汇总如下(祥见表8)。还有少数学生提到学习免费师范生制度、增加双导师制的指导、开设有吸引力的新课程、关注教学技能、提高学术能力、加强学生责任感和从教信念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表8对培养卓越教师的建议

从以上卓越班学生对入选卓越班的目的、对卓越教师的认识、参加卓越班的收获等问题的回答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等方面基本已经达到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基本目标。总体而言,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较为认可,调查突出显示了以上所存在的几个问题,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解决。

四、完善“叠加式”培养模式的策略

“叠加式”培养模式主张卓越班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卓越班课程,即便时间上相对错开,其本身就存在卓越班学生比之原专业学生学习负担重、休息时间少,个人活动与卓越班课程相冲突的客观事实。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这一客观现象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那些可以改进的问题。

(一)增强卓越班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

上文调研结果显示,因为想成为卓越教师而参加卓越班的学生仅占45.63%,不足卓越班学生的一半,说明卓越班学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并未取得较高的认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期待是学好卓越班课程,走向卓越教师的基点,所以基于学生报名参加卓越班原因的现状,在后续的卓越班课程中极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卓越班学生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卓越教师”的深层次内涵

美国学者肯·贝恩在其著作《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指出卓越的大学教师能够创造一个自然的评判性的学习环境;善于激发学生思考;对学生拥有更多地期待;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从学生本身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1]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观与教学特色是判别中小学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关键指标,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是: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反思与研究。[2]以上学者的研究尽管没有对卓越教师的内涵、特征取得一致的观点,但是足以显示卓越教师内涵本身的丰富性。卓越教师内涵的丰富性主要体现为卓越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成。有学者提出卓越教师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并非如技能能够逐条训练获得,也并非一套具体的可以度量的指标。[3]也正因为如此,卓越教师的丰富内涵更需要学生在成为卓越教师的道路上逐渐加深理解,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明确个人努力的方向、走向卓越的过程。

(三)提高双导师制指导的有效性

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对于卓越班的学生是一笔优厚的师资。调研中发现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欠缺既精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应加大对这类教师的培养或引进。其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的有效性不够。关于这一问题问卷中有61.17%的学生反映,足以说明该问题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导师本身事务多,与学生联系少;二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缺少沟通,未在学生培养上形成有效的合力。在实践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共同体。

(四)增强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卓越教师成长离不开的土壤。调研中学生呼声最高的要求也是增强教育实践,有效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在目前“叠加式”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分别设计见习1周、2周、1周,第四学年教育实习20周。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实施的效果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课程太多,难以有时间参加见习;另一方面中小学合作单位态度不积极。[4]从高校课程设置角度而言需要适度减少理论课程,增加教育实践;此外,加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构建高校与中小学长期合作、共赢的合作共同体。

(五)改善教学方法

在学生提供的“如何培养卓越教师”的答案中,占25.37%的学生提到要改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与访谈获知卓越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普通班的教学方法没有显著差异,主要方法仍是讲授法,学生期望能够有更多的活动教学、读书分享、校际交流等教学方式。学生不喜欢讲授法可能存在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老师没讲好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二是老师讲得好,但是老是这样讲而导致的学生厌烦。所以针对这一问题要分为两个层面解决,一是提升老师讲授法的水平,不管教育方法如何改革,教育的目的决定了讲授法总是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二是把活动教学、探究学习、读书分享、自主学习、交流对话等多种教学方式融进课程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改善的问题不是“叠加式”培养模式所固有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是作为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的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更应该关注该问题的解决,否则何以体现出其作为教师教育先锋队的价值?又何以培养出卓越的教师?

(六)提升卓越班学生的科研能力

调研中仅有2位学生(占1.9%)提到卓越教师要具备科研能力,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卓越教师需要具备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在困惑中突围的有效手段,卓越教师的教育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与“学”的过程,而是将“思”与“研”有机结合地探究过程。[5]脱离了科研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教学实践经验上,是“知其然”的教学,但不是“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意味着教师已经跳出实践经验的层面,经过了理性的思考与加工,而具有了教育理论的高度。广义上说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做科研的过程,其结果也就是教师的科研成果。据此,在实践层面,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卓越教师需要具备科研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叠加式”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是培养卓越教师的一种创新模式,同时,也可称之为现有教师教育体制下的一种折中模式,追求既不打破现有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又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增加卓越班课程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向卓越教师。虽有其固有的缺陷,亦有其自身的优势。现阶段,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各种模式都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卓越的教师。

[1]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20.

[2]李琼,吴丹丹,李艳玲.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一项判别分析的发现[J].教育学报,2012(4).

[3]Ulf Fredriksson.Quality Education:The Key Role ofTeacher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N].Working Papers,no.14 September2004.

[4]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 ——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5]王志广.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猜你喜欢
导师制卓越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14
V eraW an g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导师榜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26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卓越之梦
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 15:15:28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