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效能感培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

2015-03-27 12:48王凤梅
关键词:多元智能幸福感效能

王凤梅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质量,幸福生活成了人们新的追求目标和判断自己人生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之一。刘洋认为,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权力和目的,因而它的意义是永恒的。[1]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大学生在未来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可以说,他们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大学生幸福感高低与否不仅与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幸福生活有关,同时对整个民族的未来而言也是关系重大。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也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一项针对全球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各种需要中,幸福感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2]而目前大学生的幸福感普遍不高,由于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问题等原因而产生了较多的心理困扰。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物质条件优越、生活紧张忙碌、成功的机遇也不少,却依然找不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相反,一部分学生还经常出现紧张、焦虑、孤独、迷茫等诸多心理困扰,郁闷一词成为最流行的校园词语之一。而获得幸福的保障不单单依赖于社会为个体提供的生存条件和机遇如何,也取决于其主观幸福感受。[3]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教育界及有关各方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在一定水平上顺利完成某一行为及活动所具有的判断或信念,或者是主体的自我感受,它对个体的动机、思想以及行为直接产生影响。[4]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可以定义为个体在面对新事物或者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时呈现出来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即自身成败的经验、替代性的经验、言语上的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方面的状态。

(一)自身成败的经验

通俗地讲,个体通过实践而获得的成功或失败的直接经验,既是所谓的自身成败经验,它是个体通过操作和行为习得而亲身经历的体验,也是获取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渠道。通常而言,成功经验更有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相反,失败的经验,特别是在效能感建立之前的失败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成功轻松易得,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则很难克服因此带来的挫败感。唯有经过持续努力克服困难所获得的体验才有助于个体效能感的形成。所以,对个体而言,亲身经历、感受成功对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提升是必需的。

(二)替代性经验

所谓替代性经验,是指在看到或者想象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个体取得的成就或参加的活动时所得到的间接性体验,这种体验对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受限于时间和条件,个体无法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因此,替代性经验只能通过观察他人,尤其是能力和自己相当的人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而获得。当发现水平近似者通过努力而成功,他们就会因此提高自信心,对自己能否取得成功充满希望。反之,看到水平、能力类似者的失败,特别是付出艰苦努力后的失败,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降低自己的效能感。另一种替代性经验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这些比较当中,能够更加有效激发个体自我效能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同辈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所传达的行为信息有助于个体判断自己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个体自我效能的提升得益于同辈榜样的成功经验,相反,来自榜样的失败经验则会降低观察者的自我效能。

(三)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指的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或是自我规劝对个体实施劝服,使其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方式是劝告类言语以及说服性建议,二者对改变个体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作用。在进行活动时,如果能够说服个体,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任务,那么他的动力就会被有效激发,效能感也就随之增强。劝说者本人的身份、信誉以及他们了解活动性质的程度决定了言语劝说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个体对言语劝说者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越是信任,劝说行为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越明显。

(四)情绪和生理状态

简单地说,情绪和生理状态是指个体面对某项任务或者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时,来自生理状态方面的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判断标准。个体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疲劳、不适感都会对个体的效能判断产生影响,会使人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活动任务,进而影响其效能信念的建立。成就行为主要受情感唤醒水平的影响,换句话说,个体情感的唤醒水平越高,对成功的期待度则越低,对获取成就的妨碍也就越大。相反,情感反应平静则会使人自信、镇定;紧张、焦虑等情感反应易使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疲劳及烦恼同样会使得个体自信心下降,感觉完成任务困难重重。[5]

二、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郑夏妍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自我效能感之间的正相关系数为0.412,可谓非常显著。其原因在于,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都关系到大学生个体对其自身状态进行的一种主观评价。二者之中,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潜能影响更大,因为它是个体在应对某种情境或挑战时所具有的信心,它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个体容易建立起对自身的正面评价,从而有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习惯把成功归因于其主观能力,认为失败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或外界环境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而不会对自身的能力轻易产生怀疑。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正面的情绪体验,激发其努力向上的信心,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并在此过程中提高主观幸福感体验。[6]谌冬梅也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大学生进行行为归因及选择时对其进行启发和引导,因而能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7]大学生正处于其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求学、就业、恋爱、求职等人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有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困扰程度因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如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培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能是一组能力,而不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智能的基本结构是多元的。除了广为人知的语言智能以及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等也是智能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他又提出了自然智能及生存智能。在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生来拥有上述九种智能,同时,这九种智能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而智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与程度则决定了人的表现的差异。此外,同一种智能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8]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启示,为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开启了全新的视角。首先,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定义了智能的概念,该理论认为,智能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回答智力测验所体现的能力,而是在特定社会或文化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不言而喻,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就必定不能只局限于“应试”能力,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评价过程中每个学生还会因其智能的优势不同,在解决不同问题时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基于此理论的评价也会因此而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魅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成长与发展。此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而且这些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等级区分的,其它的智能和传统的语言智能及数理逻辑智能在生活中同等重要,该理论蕴涵了每个人都能够成功的教育理念。李玲艳指出,“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可折射出人人都是可育之才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9]换句话说,当我们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每个学生所特有的优势智能领域,关注他(她)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智能优势的机会;在教学上要体现出因不同智能优势而异的特点,即提倡个性化的教学;在评价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差异,本着促进学生成长为宗旨的原则,积极开展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以全面、动态、个性化以及形成性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在认知、技能及情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启示,即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带来的自身成功体验、同学成功带来的替代性经验、教师及管理者的多元正面评价带来的有效劝说。(一)成功的理念带来的自身成功体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及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机会及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优势智能发挥出来,使其体验成功,更多地积累成功的经验,用其自身成功的经验培养其自我效能感。(二)同学成功带来的替代性经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蕴涵的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思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在人人成功的环境及氛围中,大学生们会因为看到其他同学取得成功而倍受鼓舞,也因而会增加自信,相信自己也有希望取得成功,可以说,这是用替代性经验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三)教师及管理者的多元正面评价带来的有效劝说。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言语劝说,而教师及管理者的正面评价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言语劝说。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比别人更为了解,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也较其他人更为熟悉,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劝说及评价会让学生感觉更可信任与可靠,效果也更显著。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有值得欣赏与肯定的品质与能力,因此,教师及管理者要积极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正面积极的评价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方略

(一)树立多元智能的学生观与育人观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只有在语言及数理方面表现突出,在智力测验方面成绩优异的才是成功的学生,这种学生观只是对少数学生的肯定,否定了大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使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与特长,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学生之间只是智能类型和学习风格有所不同,不存在谁的智能水平高或低的问题,因而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是人人都优秀,人人能成功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更加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这一新型学生观视野下,高校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力创造机会与条件,帮助每个大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为每个学生提供实现多元智能发展的机会

张继平认为,“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把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一方面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进行专业定位,充分发挥本地、本校优势,因校制宜地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统一,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自我实现与报效社会统一的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的人;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多样性需要,因人(学生)制宜地选择和确定课程体系,既开设大量选修课又开设适量必修课,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统一的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统一的人。”[10]可以说,教育及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教育者如能根据时代需求,选择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教育教学内容,无疑会更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大学生们也更容易得到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途径的选择上,教育者同样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智能优势各不相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以网络与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者提供了更便利的工作条件,使得教育者能够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与途径为学生搭建适应其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与活动平台。多媒体网络技术因其丰富的资源及多样的形式为帮助学生实现其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及最好的途径。一方面,教师们可以按照自己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选择和设计适应其智能特征的教学及学习资源,有机整合多元智能与学科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网络因其开放的信息、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呈现方式、交互性的过程等特点为大学生们进行个性化学习,发挥其优势智能以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1]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多采用纸笔测验这种单一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注重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而非过程。在这种评价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占优势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肯定,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要想全面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让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都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优势智能的机会与平台。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评价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中,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只能被评价,因而对评价缺乏主动和热情。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多元化评价是多主体参与的,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均可以参与评价,这样才能更全面、多角度地对学生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切认识到评价的意义,通过评价调整不利于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方式,发挥评价的导向及激励作用。其次,评价内容及标准要做到多元化。因为学生的智能优势各具特色,为了能在评价中兼顾到每个学生,就要以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及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此,在对大学生实施评价时,可以在对其学业进行评价之外,突出非学业方面的评价内容。如,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参加各种非学术比赛的获奖作品,各种社会实践成果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当然,对不同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时,要事先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再者,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笔测验形式外,还可采用学生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大学生在学业和非学业方面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另外,网络因其强大的功能,更使其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不可小觑的有利平台,QQ、微信、微博等都可以用来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

结 语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对其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保证大学生们日后可以为建设国家,振兴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智能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平台,是让大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增加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及科研人员继续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1]刘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0):50-51.

[2]冯光.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8(6):117-121.

[3]梅萍.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71-75.

[4]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5]董军强,李满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1-112.

[6]郑夏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8-31.

[7]谌冬梅.浅析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35-137.

[8]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9]李玲艳.整合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125-127.

[10]张继平.社会转型期以生为本的教育文化观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29-32,68.

[11]周俐军,王冬梅,张士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27-130.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幸福感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