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琳,余红桃
(合肥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自从1987年Jef Verschueren在Pragmatics as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顺应”理论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许多研究和努力,引进该理论,并将该理论进一步运用到翻译、文学和语用学研究中[1]。但比较起顺应论在翻译研究领域里的热潮,在文学欣赏和文学语言解析方面,尤其对语用策略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却知之甚少。然而有很多学者从语义学和心理语言学等角度来解释语用策略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其中MyersRoy从语义学的角度对反语进行研究最具代表性,从心理语言学对反语进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Gibbs和Fish等人,前者只是将纯粹的语义学通过观察反语的句法特征来研究其语义特征,后者认为把反语和字面意义都看作是一种解读方式,随后也有一些学者通过语用学来分析反语,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的礼貌理论、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语常应用于语用学分析,这些理论研究了反语本身表达的意义和意图、解释了反语产生的原因以及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解释了反语[2]。但这些研究并不能够 全面地阐述以及解释反语,对反语的阐述还可以从顺应论的角度来分析。也有一些学者用顺应论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反语,也就是说顺应论视角下对我们日常口语中所运用到的反语修辞格的解读。经过分析反语实例,证明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的动态选择过程[3]。在文学体裁中将两者结合使得讽刺效果达到最佳并且修辞格具有顺应情境以及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本文是从顺应论视角下来解析《汤姆·索耶历险记》这部小说语言上反语修辞手法的应用,从而更好地呈现出作者写作手法及创作目的。
维索尔伦(Verchueren),比利时的著名语用学家,于1987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考察语言使用进而提出了“顺应”理论,并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综观论”和全面阐述了一种新的理解语言学的视角,即“顺应论”。维索尔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的是一个不断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过程,它是由语言结构本身以及语言外部的因素所驱动的。因为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以及顺应性(adaptability)才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在语言的使用中做出适当的选择[4]。由于语言的顺应性,本文从语境关系顺应和动态顺应的角度解释语言现象。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应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要和交际语境相互适应,维索尔伦将语境因素划为两个方面: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其中,语言语境也称为语言信息通道,即信道,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使用语言时所采取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非语言因素中的交际语境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这三个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若发挥其交际功能需要通过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去激活其构成成分的各种因素。Verschueren语用学理论的核心为动态顺应,并且所有的语言使用都应在具体的动态顺应过程中发生,动态顺应指交际者随着所处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社会世界等语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语言结构客体中各个语言层次顺应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解释了交际者语言的选择是一个动态顺应过程。
反语是比较常见的修辞格,其传统意义是表达与本意相反的意思,但有否定、嘲讽、戏弄以及表达亲切感情之意,目的是为了使其具有幽默、讽刺等效果[5]。使用反语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严重的社会问题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抨击。另外使用反语也可以创造轻松诙谐的氛围,使得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反语作为语用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为了顺应所处不同语境做出的语言选择[6]。它受到心理世界、社会世界以及物理世界的交际语境的影响,是在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中产生的。从顺应角度来看,使用反语修辞格是交际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交际者之所以选择反语语用策略是为了进行语境顺应,从而实现某个具体的交际目的。
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选择的可能性在于变异性。语言选择的范围并非是静态稳定的,而是变化不断的。有可能在某一时候语言的选择是静态的,但有时还是可以通过重新商讨而获得新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可以运用语用策略来完成,产生话语,从而达到意义的动态生成。反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有较好的体现。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多处运用到反语修辞手法,从而达到了幽默和讽刺的效果。例如:
1. ……Aunt Polly knew he had beaten her. But she thought of something else“ If you just put your head under the pipe, you didn’t need to undo your shirt where I sewed it up at the neck.Let me see.”
Tom showed her. His shirt was certainly sewed up at the neck.
“Oh!”his aunt said.“ I was sure you had missed school and gone swimming. I’m glad I was wrong.”
They had both forgotten that Sidney was there. Sidney was Tom’s halfbrother, a quiet boy who was never in trouble, but who liked to see Tomin trouble.
“Well,”said Sidney , “ I thought you sewed his shirt up with white thread, not black.”
“Oh!” said Aunt Polly. “Yes, I did sew it with white thread. Tom!”
But Tom hadn’t waited. As he went out of the door, he said,“Sid, I’ ll half kill you for that……”[7]14
以上选段是来自汤姆逃学里面的章节,汤姆是个喜欢玩不爱学习的调皮捣蛋鬼,他经常想点子来骗他的波莉姨妈逃课跑出去玩。波莉姨妈想通过查看她之前给汤姆缝的衬衫有没有弄开进而查探汤姆到底有没有去游泳,汤姆为了证明自己没去游泳,将自己的衬衫领口给姨妈看了看,结果衬衫领口是缝得死死的。而西德尼一心想看汤姆惹火上身,看他的笑话。因此形成了西德尼说的一句话“我还以为你用白线给他缝得衬衣,没用黑线。”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事实上汤姆的衬衣领口是用白线缝的,结果出现汤姆的衬衣是用黑线缝的。这足以证明汤姆游过泳了,只不过游泳回来将自己的衬衣领口用黑线缝好了。
本例中,充分体现了交际语境的顺应。因为语言的选择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语境的变化又受到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制约。在这里语言的选择主要是受到社会世界的影响。而社会世界主要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中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与准则。这里的原则与准则包括交际者的社会地位、性别、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观等[8]。由于波莉姨妈被汤姆蒙骗了,而西德尼,作为一个文静从不愿惹麻烦的男孩,想揭露汤姆去游泳了,但是出于社会地位不同,对于长辈波莉姨妈,如果直接提醒她忘记了缝线的颜色,不够礼貌,可能会惹姨妈生气,同时也会直接得罪汤姆,于是西德尼采用反语,“我还以为你用白线给他缝得衬衣,没用黑线。”提高了语言的委婉性和礼貌性,最终达到了揭露事实的目的,并使整个对话环节有一种幽默的氛围。这里体现了对于交际语境中人物关系及角色性格的高度顺应。
2.“……Hullo!”Ben said.“ You’ve got to work, have you?”
“Oh, hullo! It’s you, Ben. I didn’t notice you..”
“I’m going swimming,” Ben said. “Don’t you want to swim? But perhaps you’d rather work!”
Tom stopped for a moment and looked at him. “Work? What do youcall work?”
“Isn’t that work?”
Tom stopped painting again. He answered carelessly, “Well, perhaps it is, and perhaps it isn’t. All I know is,it’s all right for Tom Sawyer.”
“You don’treally pretend you you like it?”
The brush continued to move.“Like it?Well,of course I like it. A boy doesn’t get a chance to paint a fence every day.” Tom gave a few more touches of his brush, and then stepped back to look at his work -added a little paint- put his head on one side, and looked again..
“say,Tom,let me paint a little.”
Tom thought.“No,” he said. I can’t let you. Aunt Polly’s very proud of this fence-her front fence on the street. It’s got to be done very carefully. Very few boys can paint it the the way it must be done
“Is that so ? But let me just try.I’ll be very careful. I- I’ll give you my apple……”[7]20
本事例是关于在星期六上午,汤姆被波莉姨妈要求去刷栅栏,汤姆十分的不情愿,本来周末是用来玩的,当他看到本·罗杰斯过来了,马上就有了好主意。以上是本和汤姆之间的对话。
众所周知大周末没有人愿意出来干活的,本从大众的想法出发,也就是心理世界中的情感因素来猜测汤姆此时此刻的想法,他认为汤姆是不喜欢刷栅栏的,所以故意说反话以此来嘲弄汤姆。结果汤姆并没有中计,汤姆听出了本的话中之意,所以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回答说“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只知道我汤姆·索耶非常喜欢干这个。”汤姆抓住了本肯定会相信他所说的心理,同时也运用了反语语用策略,但听话者并没有听出他的内在含义。从而产生后面的语境顺应。随后汤姆继续采用反语策略,正话反说“不是每个男孩每天都有机会刷栅栏的”、“没几个男孩能按要求做到的”,结果本信以为真,替汤姆刷栅栏并且用自己的苹果作为交换,随后一群小伙伴都将自己的东西用来交换刷栅栏,最后汤姆不但不用刷栅栏,而且还得到了许多小物品。
本例中,充分体现了语言策略选择对于交际语境中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包括交际者的动机、情绪、意愿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9]。汤姆和本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典型性格特征就是好奇心很重,同时又很逆反好胜。正面直接的沟通往往达不到好的交际目的。因此,汤姆采用多重反语策略,成功激起了本的好奇和求胜心,不仅实现了自己不刷栅栏,反而得到了许多小物品。作者采用这种顺应人物角色特征的语言策略,不仅刻画出汤姆活泼好动、古灵精怪、聪明调皮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也加强了这部小说语言上的幽默效果。
3.“……Tom!Why don’t I take the skin off you?”
“Why?What have I done, Auntie??”
“You’ve done enough! I go over to see Mrs Harper, and I expect to make her believe all that stuff about your dream……”
“Auntie,I know now it was wrong,but I didn’t come here tolaugh at you that night.”
“Then why- oh, why didn’t you do it, Tom?”
“Well,you see……”
“What letter?”
“The piece of sycamore bark……I wish now - I wish you’d woken up when I kissed you..”
“Yes,Auntie.”
“Well, kiss me again- and hurry away to school..”
……
“I could forgive the boy now if he’d been bad a million times!”[7]92
以上是汤姆与波莉姨妈之间的对话,汤姆和几个小伙伴跑到杰克逊岛做起了海盗,姨妈以为汤姆死了再也回不来了,结果汤姆在村里人为他们举行葬礼仪式的那天回来了,波莉姨妈又是欣喜又是生气,于是波莉姨妈责问汤姆,她责怪汤姆那天晚上偷偷跑回来没有及时告知她,汤姆做出解释。
以上对话也充分体现了顺应论中的交际语境,其中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占主导作用,是交际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结果。物理世界指时间指称、空间指称、物理世界中发话人与释话人及言语的“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与空间指称关系[8]。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交际者语言的选择。对话中波莉姨妈骂汤姆“汤姆!我真想扒了你的皮!”但姨妈并不是真会扒了汤姆的皮,说明姨妈说的是反话,这种反语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体会到真实情感,结果引起汤姆做出相应的解释,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从时间上来说,姨妈先用了句反语来骂汤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姆向姨妈说明了一切,并且对姨妈做个亲昵的举动,亲了姨妈,于是波莉姨妈气也消了,最后说了句“就是他再使一百万次的坏,我现在也可以原谅他!”从这看似“责骂”之语中感悟到波莉姨妈对汤姆这个调皮捣蛋鬼的怜爱之心,从中也可以看出波莉姨妈是个刀子嘴豆腐心,心地善良的人物性格特征。 交际语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造成交际者行为态度的转变,形成了一种亦严肃亦诙谐、奇异别致的幽默效果。
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解析了反语修辞手法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上的运用。小说作者通过对于交际语境中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选择合适的语言策略,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创作意图,通过形象、幽默而带讽刺意味的文学描写,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陋习、教会的伪善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刻板陈腐。利用顺应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中反语在人物对话中的体现,使得小说幽默风趣,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运用顺应论来赏析文学作品和分析语言现象,可以达到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实质意义及作者创作意图。
[1]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3):123-126.
[2]乐乐.反语的顺应论阐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8,30:219-220.
[3]都艳飞.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言语反语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52-53.
[4]苏佳佳,于善志.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语对话解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10):66-67.
[5]邵新光.反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7(2):77-82.
[6]林茄凡.反语语用策略与认知语境顺应性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65-67.
[7]D·K斯旺,郭梅.汤姆·索耶历险记[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8]赵丽梅,朱乐红.顺应论语境观与言语幽默的解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05-107.
[9]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42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