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曼,韦雪华,邓士婷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运用专业性技巧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特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心理社团主要是由热爱心理学,志同道合的学生团体自愿组成,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它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心理社团包括班级心理委员、社团成员、社团特色活动三个层次。首先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培养一批骨干,建立心理委员管理制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完成《班级学生心理状况健康表》,开展心理互助工作,书面记录。这两项内容作为常规性、日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其次依托社团成员,及时和各班心理委员沟通,建构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捷工作模式,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社团内部分工明确,制定各类制度,完善社团管理和发展;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贴近学生心理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强化体验,获得感悟。将一、二课堂相结合,形成社团品牌效应,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从某种角度上说,高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既有同时代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叛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有高职生的独特性——高考成绩较差,学习和自控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从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和半成人感”阶段,自我意识发展强烈,渴望独立又倾向于依赖,自尊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友又封闭自我。他们往往不愿意向父母、老师倾吐心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要独立。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倾诉,认为这样没有压力,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容易,也更顺畅些。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按照师生比1:3000-5000的比例,必须配备专职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学生规模小于1万人的学校,最少也要配备一到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心理专兼职教师人手明显不足,师生比平均达到1:10986,再加上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量较大。这就需要依托于社团来缓解这种矛盾。专兼职教师主要担任顾问的角色,指导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协助他们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活动,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开展简单的咨询活动。通过团体训练,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能够独立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社团主要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朋辈”简单的说就是朋友和同辈。“朋辈心理辅导”就是指同一群体的心理主体进行咨询、辅导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其本身也是主体,能够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助人自助”,在完善和丰富自己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其他有心理需求的同学,这本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既提升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素质,也提高了他们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同化能力。这种既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又自助的方式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质性的有力探索。
心理社团的活动让成员获得成功的体验,打破“非指导性”原则,更加注重行为方法的“指导”,不是教导应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我觉察,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高职生由于高考因素,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学生会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觉得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有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改变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和认知偏差,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氛围。在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分享过程中,会获得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或方法,产生一种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喜悦感。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拓宽视野,获得新经验,内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在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也能够平衡心态,理智对待。
“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难以触及心灵深处,自然也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则不同,它坚持个体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重视个人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为教学提供更为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大学生心理社团可以培养团结合作、倾听分享、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完善个性。心理剧表演、互动游戏、团体训练、心灵征文等方式更容易唤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高层次、高品位的各项活动。轻轻松松地学,开开心心地玩,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改变了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更为大家悦纳和喜欢,达到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心理社团在不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同时,其功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将不断得到拓展。
[1]程丽佳.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拓展[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4(1):295.
[2]张海芳,张山,朱新华.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3-74.
[3]张利.试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2):93.
[4]叶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4(2):122-123.
[5]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职论坛,2012(2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