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 重庆 400031)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20所公立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恋爱性行为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恋爱性行为发生率较高”,“恋爱性行为动因非理性倾向明显”,“大学生恋爱性行为综合防范意识弱,安全措施隐患较多”。并进一步指出,“当今大学生对恋爱性行为容许度较高,面对恋人提出的性要求有26.0%(网版41.6%)的大学生表示同意,13.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定”。不难发现,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相对开放,普遍以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对待爱情中的性行为,然而在性的安全防范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同时,有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因为两人之间纯洁的情感吸引而在一起,他们大多考虑的是外在的金钱、地位、名利等因素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影响。大学生恋爱中的功利性目的越来越明显。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冲动、兴奋、自制力薄弱等这样那样的原因,会出现一些超出社会道德底线的不良行为。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恋爱失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亲昵过分,肆无忌惮”,“只求经过,不管结果”,“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有爱及性,无须婚姻”这四个方面。
两个人“互相友爱、兴趣一致和性情相投”,并以崇高的道德作为基础,真正的爱情才会发生。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这便是卢梭对于爱情的理解。爱情应当存在于两个平等的男女之间,他们被对方吸引——被一种纯洁的内在的情感所吸引,而非外在的物质因素的诱惑,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高尚的爱情。在他看来,爱情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教育。爱情当以崇高的道德作为基础,若以其他外在东西——道德之外的东西为基础,那必然不是爱情,甚至会摧毁爱情。“我们是不能用金钱买得一个朋友或情人的”,“爱情不仅不能买卖,而且金钱是必然会扼杀爱情的”。“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能够克制他的感情的,因为,要这样,他才能服从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并且能履行他的天职,能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遵守爱情中的道德原则,这是爱情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2、美的教育。“光有美丽的化妆品,而她们本身不美丽,那是不够的”,“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来使她出一出风头,但要获得别人的喜爱,还是要依赖她的人品”。在他看来,一个人若只是依靠外在的东西来美化自己,那并不是真正的美,唯有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内在的美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美。因此,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更加关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性别教育。在卢梭看来,性别决定一个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女性和男性在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女性应该接受不同于男性的教育,从事不同于男性的职业。“要女人受女人的教育,使她们喜欢女性的工作”。卢梭明确贯彻这一教育思想,“当妇女们确实做到像一个女性的样子的时候,她们就只是过问她们有能力过问的事情,而且作出的判断往往是很正确的;但是,当她们硬要指指点点地批评文学,说这本书做得好、那本书做得不好,而且还要把她们所有的精力用来做书的时候,她们的看法就会一无是处。”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女性观是有失偏颇的,但在当时他能提出根据人的性别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4、爱的教育。两个人“互相友爱、兴趣一致和性情相投”,才能拥有真正的爱情。因此,从本质上看来,爱情教育就是一种爱人的情感教育。一个人要爱自己,更要学会爱别人。懂得如何爱别人的人,在爱情中才会更加懂得如何爱他的爱人,如何经营爱情,享受爱情。
在《爱弥儿》中,卢梭指出,“一般地说,男子是不会始终停留在儿童状态的,他到了大自然所规定的时候就要脱离这种状态;这个极关紧要的时刻虽然是相当的短,但它的影响却很深远”。“这个极关紧要的时刻”指的就是孩子的青春期。根据自然的法则,孩子从儿童期过渡到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他们的性情也开始逐渐改变。对爱情开始产生欲望是他们性情变化极为明显的一点。他们开始被异性所吸引,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渴望亲近他们却又害怕亲近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关键的时期,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相处,努力和他们成为朋友,并根据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身体、心灵等方面的特征,给予他们自然的引导和关心,使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大学生普遍接受了较高层次的教育,大多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在智商与情商方面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近年来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与方式,与其所接受的高层次教育明显呈负相关,这一问题引起各个高校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1、恋爱动机的误区。有学者指出,目前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主要存在着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和环境需求的四个方面的误区。作为恋爱的内部动力,恋爱动机的偏差必然会对恋爱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目前高校中,比起相互之间的情感吸引,有一部分大学生更多的以对方的物质条件或者对方对自身利益的大小作为谈恋爱的标准。也有大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满足一时的快感与刺激,而没有考虑如何维持长久的爱情。有的大学生“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只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的成熟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校教育的缺失。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爱情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指导,学生在学校大多接受应付各科考试的课程,“考得好才是好学生”,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相对欠缺,因而很多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关于爱情的指导几乎为零,学生自然无法形成正确的科学的爱情观。2005年,教育部重新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恋爱、同居的问题极为关注。而各个高校在应对、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大多采取沉默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鼓励,也不反对。虽然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心理方面的课程和咨询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流于形式,几乎没有真正实质性的进展。
3、家庭因素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家庭情感的核心,夫妻感情的好坏对整个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对孩子的爱情观、价值观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常发生争吵、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或者是在由于父母离异而缺乏关爱的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如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关爱,将导致其长大后恋爱观畸形发展,不能持有健康的恋爱观。有相关研究表明,在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和放纵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恋爱价值观有着显著的差异。也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的爱情观受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显著,“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父母的态度和意见始终影响着子女的恋爱与择偶,整个家庭对即将到来的‘新成员’的要求受传统观念影响,进而对子女的恋爱价值观也产生着影响”。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形形色色色的人、种种不正之风,不仅影响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养成,更对其产生严重的威胁。每年大学生因为交友不慎而发生的惨痛事件不计其数。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5日版第六期报道,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因交友不慎而糊涂送命。去年,温州、重庆等地也发生多起因微信交友不慎而失财失身的案件。当前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大学生的学习、课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充斥于互联网上的各色暴力、色情、不雅视频等,严重污染了青少年上网环境,对于缺乏一定自制力的青少年而言,种种不良的诱惑严重扭曲了其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
1、学生主动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性别观、恋爱观
爱情,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两性平等相处、互相友爱、自愿承担相应义务,拥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对对方保持忠诚,渴望结成终身伴侣,进而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平等对待两性在爱情中的角色与地位。同时,爱情关系到两个家庭,关系到两个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它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那么在恋爱中双方就得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恋爱道德。爱情不仅意味着权利,也意味着义务,因此不仅需要生理的成熟,也需要心理的成熟。恋爱者日趋功利化、在公共场所举止轻佻等,都反映了其自身道德修养的不够。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自身审美教育,培养完整、和谐人格至关重要。
2、学校充分重视“成人”的教育,提供专业的帮助、指导
教书育人,是学校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任务。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学会如何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会如何做事。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从学校的角度看,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关注对学生“育人”功能的重视。承载着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更是要将培养大学生的情商,教会其如何做人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校要从战略上重视大学生的“成人”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如开设相关的爱情方面的课程、专业教师给予单独谈心指导等并积极落实,同时与家庭、社会联手合作,培养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养成健全独立人格。
3、家庭积极配合,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观,注重爱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爱情观的影响更为显著。与那些相对放纵,相对专制的家庭相比较,那些相对民主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更能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爱情。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积极营造民主的、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孩子有爱人和被人爱的愿望,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孩子的情感教育,注重孩子爱的教育。家长应密切配合学校,常和老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在情感上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4、社会提供健康、安全、文明的环境,给予和谐的保障
当前大学生在爱情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各种诱惑层出不穷,大学生的爱情由此受到严重的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大量不良信息。因此,国家当首先净化网络,使得网络成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成为宣传和弘扬健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阵地。其次,充分发挥电视等相关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美的事物的宣传,坚决摒弃低俗化的东西。将社会美好的方面展现出来,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科学、健康、积极的爱情价值观。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是国家的未来,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李蓓指出,作为人生重要组成部分的恋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注重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审慎对待爱情,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也要积极配合与协调,共同为其健康成长,养成正确、正面的爱情观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1]刘影春,王云,李芳等.大学生恋爱性行为调查与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2).
[2]梁鹏.大学生恋爱失德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9(4).
[3][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刘锦屏.当前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误区及引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
[5]杨良群.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