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强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毫不例外的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一般教学理论的影响。二十世纪,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语言学科、教学理论和思想不断出现,如: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假设理论、自主学习思想等。这些学科、理论、思想的产生为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外语教学影响较大、颇受人关注的教学理论思想莫过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假设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主学习(Self-monitoring Learning)概念在语言学中的出现。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在有了大量合适的输入环境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学好目标语了。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进程还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其过程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达到语言习得器官—大脑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一道障碍。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对语言的输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即情感过滤越低,学习者接受的信息输入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克拉申指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是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一些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包括:
(一)动力。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目的越明确,学习动力越大,进步也就越快。
(二)性格。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对而言,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善于利用一切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进步较快。
(三)情感状态。在心理学中,情感被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对外界的语言输入。大家共同的感受是积极情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消极情感阻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中国有句俗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众所周知,火车奔跑的速度完全依赖于发动机功率的大小。同样,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究竟能前行多远,能否有效、顺利的完成学习,就看他个人学习动力的大小,看这动力能否时时将他牵引在英语学习的良性轨道上,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别人之间的差距。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的学习动力有着密不可分的的关系。此外,根据Jane Arnold的情感与语言(Affect in Language,2000),学生的性格对语言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卢家媚在她的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指出,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通常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他们的学习行为方式相应的被划分为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ce)和场依赖性(Field Dependence)。过去一度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语言学习。这是因为,性格外向的学习者能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寻求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而性格内向者由于自我约束太多而不能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从而失去很多语言学习的机会。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性格的外向与内向确实与语言学习有关,但他们与语言学习中的抑制关系并非那么简单。因为性格外向者更需要得到外界对他们的承认来维护自我与自尊。而性格内向者则可以从自身内部寻求支持,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毅力。这种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个拥有较多性格外向型学生的班级,更容易形成活泼、热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场面。这种教与学的融洽结合,可使学生、教师体验到乐学、乐教。学生在学习上极大程度的学以致用,发展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语言老师,我们不能轻易地改变学生的性格,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却是每位语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扬其长,避其短,追求个性化、实效化的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双方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个体。另一方面,教学是“与个性与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Chavez&Gardenas,1980)。Jane Arnold认为,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过去的教学过于强调学习者大脑里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造成了“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试想,在语言学习中,如果学生受到了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情感因素的困扰,他们的学习潜能会得到正常的发挥吗?学生一旦在学习中出现了情感问题,即便最好的老师、教材和教法也无法帮助他们开启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的情感闸门。与此相反,积极的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愉快、惊喜等情感因素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勤于思考,敏于反应,保持最佳的识记状态,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提起自主学习,许多人会认为,那就是学习者拥有绝对自主学习的权利,赋予自主学习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现代教育心理学概念中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学习者要把握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能力。而自主的核心则是一种监控机制,也就是一种学习策略,即监控策略或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在教育心理学中,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有效监视(Monitoring)和控制(Controlling)。这种监控包括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此外,还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所需时间的安排,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等。为什么要进一步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正如胡春洞所说: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英语知识的知晓到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较长时间的能力训练过程。学生学习的四个环节:知晓、能会、掌握、运用到知识、技能、交际能力结果的实现无不贯穿着情知交融的思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旦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英语教学的目标性和学生自身英语学习的目标性,计划性就可以得到保证,学生学习英语就不会再被动、乏味,自主监控机制会起到传感器的作用,时时提醒他们朝已确定的目标不断迈进。
从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不好英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元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学生往往把等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英语全面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英语教学缺乏优化组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反应形不成合力。学生英语考试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不成正比,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严重不足,表现为: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思想不集中、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等。这些现象带来的后果就会造成学生不良的英语学习行为和习惯,并对英语学习形成较强的抵触情绪。但是,只要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尽力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良好策略,相信这种状况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英语教学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需要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水平和发展。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ers.2000.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Jane Arnold.2000.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