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归化与异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的应用

2015-03-27 00:58江虹
关键词:故事集归化异化

江虹

(福建外经贸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论归化与异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的应用

江虹

(福建外经贸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归化与异化的合理选择可以有力地展示原文的风格和内容,尽可能的使读者便于理解文本。通过梳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国内外对归化和异化的观点以及归化与异化在我国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探讨归化与异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各个译本的应用,可以有效比较不同译本的特点,促进对归化与异化策略选择的优化。

归化;异化;《坎特伯雷故事集》

在翻译中,译者和作者、读者是一仆二主的关系。译者既要忠于作者,最大程度的展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作者的风格和作者所在国的文化,又要忠于读者,翻译出的作品要便于读者理解。这也就是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虽然很多学者已经对归化和异化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研究,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归化与异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应加大对此方面的研究力度。

一、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但是直译与意译的核心集中在语文层面,归化和异化不仅包括语言层面,还延伸到文学和美学。归化就是把源语本土化,用译文读者习惯的方式来翻译原文,变成目标读者当地的语言,例如,英译汉就是将语言形式汉化,归化翻译出的文章完全本土化,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异化就是向作者靠拢,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文化和区域特色,保留异国情调。典型的例子就是“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异化翻译方式就是“一人不及众人计”,保留英语的原汁原味,归化的翻译就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是按我国的语言习俗进行翻译。

Nida主张归化翻译,翻译应该用最接近自然地表达来使读者理解。Venuti主张异化翻译,他认为归化翻译时民族主义和文化自恋。我国的归化与异化之争源于刘凯英,他认为归化翻译是翻译上的歧途,我国归化翻译中存在滥用成语、雅词和无根据的典故化,他主张异化翻译的主导。孙致礼也认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将走向异化。蔡平认为翻译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应以归化为主。郭建中和葛校琴都认为要辩证对待归化和异化。

从晚清至今,我国的外文文学翻译经历了四次高潮期,五四运动以前,对外国的文学翻译基本是文言文形式,以归化翻译为主,比较著名的有林纾在1899年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五四运动中,为了改造文学、改造社会,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先进人物主张要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宁信而不顺成为主流,即现在的异化翻译,导致许多文章的翻译生硬不通。30年代后期开始,归化翻译逆反再次成为主导,以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代表,但是他们过分依赖归化,甚至改变原文的结构。二十世纪末,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异化,一些学生进行了一些关于异化归化的研究、辩论,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1]

二、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在实际的翻译中哪一种都不能“一站到底”,既要用归化又要用异化,要找一个融和点,即接近读者又接近作者,融和点不一定居中,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徘徊,这个范围的界限就是偏向一方时时不能离另一方太远,就是异化翻译时不能影响文章的通顺和可理解性,归化翻译时不能丢失原文的内涵,也就是要翻译要归化其语言形式,异化其文化因素,就是在翻译中结合异化和归化,使二者互补统一。具体某一句的翻译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和语境、文章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具体的读者群,翻译的目的等等因素,尤其文学的翻译,与其他的电影等翻译不一样,有自身的特殊性,还要考虑艺术审美的因素,使读者得到审美的愉悦。总之,只要把握好度,紧扣原文的异化或再创作的归化都是可行的,有阅读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篇作品有不同翻译版本的原因。但是,度是关键,不能走过分强调一方面的极端,例如过度归化,把作品翻译成汉语时,滥用成语,成语虽然可以使作品读起来优雅、高端,但是滥用只会生涩难懂,还丢失原文要表达的意境,翻译成了“四不像”,而过度异化翻译会导致语句不通,译文带有翻译腔,读者看不懂。[2]

具体而言,适合归化翻译的有:如果原文中的语言形式尽管形象、生动、新鲜,但是无法按实际意义翻译,或按实际翻译出来与上下文不衔接,不通顺,此时,可以用归化翻译。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不是新鲜语言,是过时的表达形式,没有必要照实翻译,可以用归化翻译。运用汉语成语比按原句翻译表达的更文雅,也符合原文上下的意境,不会改变原文的结构,此时,可以用归化翻译成我国的四字成语。但是但是归化翻译中成语的使用需要注意五类特殊表达,着五类表达不能随便用,反映我国特殊习俗的,如生辰八字,有明显汉字特征的,如有眼不识金镶玉,包括我国地名或古代人物的,如乐不思蜀,逼上梁山,东施效颦等,包含典故的,如指鹿为马等。适合异化翻译的:有明显文化特色或者归化异化都可以表达清楚的一般要用异化翻译,对于涉及原文所在国的公文、条约或文献,作者所在国的学术理论或著作,作者所在国的新闻报道或报刊特写的必须用异化翻译。

三、归化与异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的应用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人乔叟的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是一些香客在朝圣途中每个人讲的故事的集锦,这些香客基本中有医生、律师,有商人、手工艺者,有骑士,有学者,还有农夫和家庭主妇,基本包括中世纪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故事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爱情悲剧故事、劝世寓言故事、动物寓言故事、家庭纠纷故事等,每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讲述着的生活写照,乔叟借众人之口,把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类型汇集起来。因此,《坎特伯雷故事集》给人民展示了多阶层的社会画面,故事集中也汇集了很多文学体裁,例如语言、传奇、布道文等,故事带有趣味性,每个故事的语言也符合讲述人身份特征,反映讲述人的职业、生活经历。作品中流传至今的妙句是“结了婚的人永远是烦恼愁苦的,任何人试一试就会知道。”、“其他的任何生活方式都不值一提,惟有结婚的生活是自然而纯洁的,是人世间的天堂”。[3]

第一方面,归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的应用。

例1:原文:“Befell that,in that season,on a day.In Southwark,at the Tabard,as I lay.Ready to start upon my pilgrimage.To Canterbury,full of devout homage”

第一种翻译:那是个初夏方临的日子,我到泰巴德旅店投宿,怀着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我准备翌日出发去朝圣。第二种翻译:在这时节,有一天,我正在泰巴德旅店停憩,心怀诚意,打算去坎特伯雷朝圣。

这两种翻译都可以表达原文的意思,但是第一种翻译明显比第二种翻译更文雅,而且没有改变原文的意境和结构,“full of devout homage”翻译成“赤子之心”比“心怀诚意”更能表达虔诚,“初夏方临的日字”明显比“在这时节,有一天”更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例2:原文:“A clerk from Oxford was with us also. Who'd turned to getting knowledge,long ago.”此句如果用异化翻译就是:“还有一个职员和我们一起,他很久以前学过知识”,显然翻译出的句子没什么实际意义,也没有表达作者要介绍身份的目的,此时,结合下文的介绍,“Some twenty books,all bound in black and red,of Aristotle and his philosophythan rich robes,fiddle,or gay psaltery.”中指出二十卷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书,“But all that he might borrow from a friend on books and learning he would swiftly spend,”指出他把朋友给他的钱用来买书和学习上,有这两者可见,他应该是个学者而不是职员,此时,用归化翻译,翻译成:“有一个来自牛津的学者,他读过一段时间的逻辑学。”

第二方面,异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的应用。

例1:原文:“A knight there was,and he a worthy man, Who,from the moment that he first began.To ride about the world,loved chivalry.Truth,honour,freedom and all courtesy.Full worthy was he in his liege-lord's war.”

文中的“knight”的意思有骑士、武士、爵士,具体翻译要按原文的背景来翻译。《坎特伯雷故事集》反映的是英国的社会,加上后面的“Who,from the moment that he first beganto ride about the world”,可以看出他是个军人而且品格高尚,描述的是中世纪的英国的骑士精神,因此,此处的“knight”要翻译成“骑士”,而不是“武士”或“爵士”,有的人翻译成“武士”,“武士”是日本的称呼,此时,应按照异化翻译,尊重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成“骑士”。“liege-lord”的翻译应该是“君主”,而不是“主子”或“皇上”,这就要了解英国是君主制,翻译要尊重英国的历史,要异化翻译,“主子”或“皇上”属于归化翻译,显然此处异化翻译更好。可以翻译成:骑士人品出众高尚,一直从军驰骋在疆场,为人彬彬有礼,大度豪爽,珍惜荣誉节操和骑士精神,为君主效劳创造许多战绩。

例2:原文:“There was also a nun,a prioress.Who,in her smiling,modest was and coy.”

此句中“nun”一词是翻译时需要注意的,“nun”的意思有“修女”和“女尼”两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在中英两国的具体称呼是不一样的,我国称“女尼”,而英国称“修女”,此时,为了反映英国的文化特征,而且“修女”我国读者也熟悉,知道是什么意思,翻译成“女尼”就有些不伦不类,因此,此处坚持异化翻译,翻译成“修女”。此句可以翻译为“还有一位修女,是女修院的院长,她的微笑腼腆而天真。”

四、结语

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相辅相成使得翻译出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感受原文的文化特色,才能达到文化传递的目的,只注重任何一方都不行。因此,在翻译时,要综合、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加深其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翻译中应用研究。

[1]刘霞.浅谈英汉互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06,(14):134-136.

[2]国防,冯晓雯,戴忠信.从文化角度看归化与异化在成语翻译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6):38-40.

[3]王荣.大众文化语境下经典的异质重现——以《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影视改编为例[J].当代电影,2014,(6):177-180.

猜你喜欢
故事集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彼得兔故事集 第九篇 小松鼠纳特金的故事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两只调皮的小老鼠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