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外语通识课课程定位及教学模式探讨

2015-03-27 04:25李金秀
关键词:课程定位教学模式

第二外语通识课课程定位及教学模式探讨

李金秀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第二外语通识课程既是一门实用性的工具课程,更是一门外语修养类课程。教育者应根据该课程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对之进行准确定位,并利用语言迁移理论,提升学习效果;弱化语言技能训练,拓宽人文内涵;利用多媒体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第二外语通识课;课程定位;教学模式

近年来,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正逐步推行。顺应这种社会潮流和时代趋势,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调整课程,推进学分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目前,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规定和设计了能够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通识课程。外语类课程因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外语通识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部分课程源于英语专业课程,如报刊文学选读、实用英文写作等),还有一类就是第二外语通识课程。这两种类型的外语通识课程在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对第二外语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将结合第二外语通识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此做一探讨,以期寻求适宜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第二外语通识课教学现状

第二外语通识课是指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基本掌握一门外语(一外)的基础上又学习的第二门外语。目前我国各高校绝大多数第一外语为英语,而第二外语为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各高等学校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二外课程的种类、学时、要求等。外语师资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有几门二外通识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学一直处于各自为政,零打碎敲的初级阶段。具体来说,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师资薄弱,匹配教材缺乏

第二外语通识课一般都是外语学院的二外教师承担,也有部分专业学院的教师承担(如日语学院教师开设日语通识课程等),除了少数院校设有第二外语教研室,师资较为雄厚外,大多数院校的二外教师都只有一到两名教师,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于人们对二外通识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就全国而言,教学大纲、教材等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市场上有少数零起点的二外教材,但其中绝大多数的教材注重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语法容量大,学时要求较多,比较适合专业二外学生使用,而并不适合通识外语教学的需要。

(二)课时少,班容量大

当前,二外通识课的学时与其它通识课一样,课时较少。对于一门零起点的外语课程,需要从语音开始教授,再到单词、语法、句型,还有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显然,较少的学时数无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外语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是一门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在最基础的入门阶段,即语音阶段,教师必须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发音,及时发现学生的语音错误,纠正每个人的发音和书写。一般来说,班级越小,对语言学习越有利。然而,二外通识课的班容量均在100人左右,有时达到150人以上,班容量大,教师无法给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指导,难以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习积极性难易持久

通常,学生选修第二外语通识课的积极性很高,报名踊跃,他们选修这类课程的动机主要有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对语言所在国文化风土人情的兴趣、将来职业规划的需要等等。但在第二外语通识课的教学中,教师尚不明确课程定位,仍然模仿专业外语模式来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讲解枯燥乏味的语法点,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不在此,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积极性难易长期保持下去,学习效果难以真正体现。

二、第二外语通识课课程定位

我国的外语教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不同层次的外语教育都已进行了明确定位。如外语专业的教学定位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创新、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主要是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二外语通识课程面向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它打破了年级的划分和专业的壁垒,是提供给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第二外语通识课程既属于外语类课程,同时它又在通识课的范畴之内,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门仅注重实用主义的工具课程,而是一门外语修养类课程。所以,它不应以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应该兼具人文内涵。它应该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去了解他国文化,去理解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相似和不同,进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对学生在知识、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扩大学生视野,为他们提供一种看待本土文化的新视角。

同时,第二外语通识课程是学生已经习得一种外语,甚至于两种外语的基础上对其它外语的一种继续学习,即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和经验。从这一点来看,第二外语通识课程不同于学生习得的第一门外语(专业外语、公共外语)。

第二外语通识课程与其他通识课一样,课时较少,具体学时数各个高校有所不同,大抵在30~40学时之间,且选课的学

生人数多,这与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也有很大的区别: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一般采用小班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互动式学习,学时数也至少在100学时以上。

因此,第二外语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外语,绝不能成为外语专业初级课程的简单移植和机械照搬,它也不同于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它应根据其自身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采用不同于其他外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第二外语通识课程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正是对第二外语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造成的。

鉴于第二外语通识课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课,不能只满足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更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其课程定位应是:在讲解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外语的普遍兴趣,领悟外语学习门道,打通外语间的习得障碍,为自己进一步自学和提高打下基础;同时,感知多国文化,在极为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体会到语言的美和乐趣,并以语言为载体,亲历语言所在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以该国文化为参照,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换句话说,第二外语通识课的教学并不应只看中语言显在的实用功能,而更应看中隐性的外语悟性和外语修养培养,使学生通过多接触一门外语,增加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扩展他们的世界文化视野。

三、第二外语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教学模式总是基于课程定位来设计的。只有明确了课程定位,才会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结合第二外语通识课课程定位,其教学模式如下:

(一)利用语言迁移理论,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外语通识课是在学生已具备了母语(汉语)和第一外语(多数为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在学习第二外语时,不仅要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第一外语学习经验和语言知识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利用既有语言与第二外语在心理上的相似点。如母语、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为汉-英-俄语言组合中,大多数学生会受到第一外语英语的影响,英语和俄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表音文字,在语音、词汇、语法和社会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就语音来说,俄语字母除щ、ы、р和两个无音字母(硬音符号ъ,软音符号ь)外,其余的均和英语的音素相似或接近。在母语、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为汉-英-日语言组合中,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日语时,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明显大于第一外语英语: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以汉字及其偏旁部首为基础创造的,而且日语从汉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在母语、第一外语、第二外语为汉-英-法语言组合中,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法语时,受到第一外语英语的影响较大:尽管英语和法语同属印欧语系的不同语族,但由于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两种语言频繁接触,这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在第二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母语和第一外语的语音、语法知识,了解了语言各要素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而且还掌握了一套学习外语方法的事实,充分利用第二外语与母语、第一外语的相似,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学,这样往往能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俄语的发音教学阶段,除使用模仿这一基本方法外,不需要细讲发音的口形,只要提醒一下如ч和[ts],п和[p]略有不同,重点练习发щ、ы、р三个音。这样简单易行,省时省力,教学时间可以减半,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俄语发音。

(二)弱化语言技能训练,拓宽人文内涵

大学生选修第二外语通识课,其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直接感受到该语言的美和乐趣,另一方面可以以该语言为载体,达到开拓视野的目的。当前,二外通识课的教学学时为30多学时。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应兼顾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其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与其他外语教学不同,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应尽量降低难度,对记忆量大的内容进行分散和归类,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下尽量弱化语法,减少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在基本掌握语音相关知识和初级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第二外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平台,整合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资源,如第二外语语音音频视频资料、初级会话资料、第二外语文学作品欣赏、原声电影歌曲等,初步形成第二外语通识教育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这样构筑的多维度、全方位、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营造了语言文化氛围,又可以克服课时有限、教师少学生多的弊端,还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教学和学习的持续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并做到教学相长。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彰显通识特色

第二外语通识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欣赏性和体验性,如果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用一个分数、一张试卷则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课堂参与热情。课程评价应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制度,建立过程评估与终极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和激励性。这一指标体系可以由以下3个部分的内容组成:课堂表现评价,课外自主学习评价,期末综合测试。课堂表现评价,考评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意识,主要以课堂表现和专题讨论会上的表现为主;课外自主学习评价,考察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效果;期末综合测试,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上三部分按一定比例计入期终成绩手册。

课外自主学习,学期初由老师开列语音音频视频、初级会话、第二外语文学作品欣赏、原声电影歌曲等参考资料目录,学生自由选择篇目,进行自主学习,学期结束教师检查学习效果。其形式可以是朗诵原文诗歌,唱外文歌曲等。开列书目,提供网络资料,旨在让学生把第二外语学习的实践作为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使这门课在规定课时之外继续发挥作用,持续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甚至一生的生活,并使其充分体验运用外语的快乐,真正达到运用外语开拓视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增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J].江苏高教,1999,(6).

[2]杨兵.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刘承宇,谢翠平.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研究[J].外语教学,2008,(1).

[4]伏泉.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J].外国语文,2012,(7).

[5]任锋.周晓薇.关于改进公共第二外语教学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猜你喜欢
课程定位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设置实施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高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